央行县支行实施货币政策的调研报告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210推荐〗〖字数:7200字〗

  一、货币政策传导不畅的原因分析
  货币政策作为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在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人民银行县支行是货币政策的具体执行者,是货币政策体系的“神经末梢”,处在上传基层经济金融信息,下达总行货币政策意图的关键部位,但由于近年来的一些改革措施不配套,使人民银行县支行的货币政策传导效能受到
一定制约,给辖区内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金融稳定带来了许多不利因素,原因涉及到方方面面,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传统定位有偏差,导致实施效果弱化。毋须置疑,近年来,人民银行县支行针对辖内部分金融机构信贷资产质量低、不良资产率高,经营效益差,金融风险存在隐患的现实,把加强金融监管、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确保金融稳定列为工作的重中之重,且强调其任务就是强监管、防风险、保稳定。这种职责定位,客观上形成了人民银行县支行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履行监管职责上,而未把货币政策职能摆上应有位置,抓紧抓实。思想上的偏差,必然导致行动上的无力,本来一些对提高货币政策实施效果、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重要的必不可少的,大量具体的工作没有去做,更没有集中精力,系统、深刻地研究有效履行货币政策职能,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途径、措施和办法,最终导致人民银行县支行没有真正发挥履行货币政策职能应有的作用,从而弱化了货币政策的实施效果。

  二是信贷管理欠科学,直接影响传导效果。目前,人民银行县支行货币政策的贯彻执行主要依赖于商业银行的信用传导渠道,但从实施效果看,这一渠道存在许多障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传导效果。主要表现在,首先是贷款权限过分集中。1998年1月1日,人民银行取消商业银行的贷款限额控制,逐步推行资产负债比例管理和风险管理,由商业银行自主放贷,各商业银行均在系统内实行了“限额管理”,过度强调资金管理的统一性,贷款发放权上收现象较为严重,国有商业银行地(市)分行贷款规模受到严格限制,县(市)支行的贷款权几乎没有,从而使主要分布在各县市的中小企业获得贷款的可能性大大缩小。同时由于贷款在商业银行上下级之间上报、研究、审批、反馈、发放的过程手续多,时间长,一笔贷款从申请到发放快则十天半月,慢则二三个月,企业普遍感到贷款不方便,贷款到位慢。使一些项目的资金需求不能及时保证,减弱了政策效果。其次是在信贷业务的管理上,商业银行普遍对企业实行贷款信用评级制度,企业只有达到较高的信用等级才能取得贷款,由于信用评定不尽科学,企业规模、经营实力等评定标准对广大中小企业资信评估不利,形成脱离现阶段企业实际情况的高门槛政策、使获得贷款支持的企业范围明显缩小。如工商银行将企业信用等级分为AAA、AA、A、A级以下等几种,只有在A级以上才在可能获得贷款,据调查,绛县2004年与工商银行有贷款关系的26户企业中,只有10户有贷款资格,仅占贷款户数的38,由此可见,基层国有商业银行的信贷功能呈现日益萎缩的现状;第三是各银行在信贷政策的制定上不能突出自身特色。目前各商业银行在信贷政策的制定和具体执行中,竟相将资金重点投向辖区几个时下发展势头较好的大企业,不去下功夫研究潜在市场,贷款投向严重趋同,“垒大户”行为越演越重。这样一方面形成资金在企业间的分布不均,不利于开发潜在市场,培育区域新的经济增长点,另一方面也容易形成潜在的系统性信贷风险。第四是不对称的信贷激励约束机制导致信贷人员“不想贷”。在严厉追究信贷人员责任的同时,忽视对信贷人员的工作激励,没有建立和完善相应的奖励措施,奖励工作出色的信贷人员,由于信贷人员的约束与激励机制不对称,不仅无法调动信贷人员信贷营销的积极性,反而挫伤了其积极性,直接影响了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

  三是县域金融机构萎缩,为中小企业服务的金融体系不健全,使信贷政策无法传导到位,影响货币政策传导效果。当前,国有商业银行普遍调整经营策略,贷款主要关注大企业大项目,有逐步淡出中小企业的迹象,由于县域金融机构减少,再加上邮政储蓄存款分流农村资金,尽管农村信用社加大对“三农”的服务和投入,终因其自身资产质量差,资金实力弱,想放贷愿放贷苦于资金不足,因而出现了对中小企业服务的真空地带。不仅限制了金融机构对县域经济的支持力度,增大了县域经济发展中的农业产业结构调整、解决中小企业和农民贷款等问题的难度,从而使信贷政策无法传导到位。

  四是政策措施不灵活,削弱了信贷政策实施效应。由于国有商业银行信贷政策的高度统一,缺乏灵活性,人民银行基层行难以结合实际实施有区别的货币政策,进行分层次调控,因而难以发挥对区域信贷结构调整作用。由于商业银行没有正确处理信贷政策的统一性与区域经济发展的差别性之间的关系,从而制约了信贷投入的增长。信贷政策主要作用在于通过引导信贷资金投向,促进经济结构调整,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其制 定的依据是国家的宏观经济政策、产业政策、区域发展政策,因此,信贷政策应具有区域性、系统性。但目前各商业银行在信贷政策的执行中,过分地强调全国范围内的统一性,缺乏区域实施上的灵活性,不能针对因各地经济差异所形成的对金融需求的不同而实行灵活的政策措施,使区域发展的不平衡状况加剧,削弱了信贷政策的实施效果。其原因有二:首先是没有正确划分
企业大与小、强与弱的关系。目前各银行为增强赢利能力和竞争能力,在信贷业务策略方面,重点倾向于“大城市、大企业”,纷纷推行“扶优扶强”、“抓大放小”的经营战略,但是由于在不同地区、企业布局不可能均衡摆布,企业的规模也因产业特点的不同标准各不相同,且处于成长期的企业形成规模还需要一个过程,商业银行分支机构在求“大”的原则下,机械性地选择贷款对象,使县域企业获得支持的可能性大打折扣;其次是没有正确处理产业政策限制与区域产业特点的关系。由于信贷政策在具体的产业投向、产品投向等方面的统一要求可能与地方经济的实际情况不一致,使银行在地方经济结构调整中的作用弱化,尤其是一些以资源型传统产业为主的地区,在产业升级改造时,往往由于信贷政策的限制得不到支持,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地区优化经济结构的进程,使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基础得不到加强。

  五是信用环境欠佳,制约货币政策的传导时效。货币政策传导渠道是建立在良好的社会经济信用制度基础之上的,只有健全完善的社会信用制度才能为货币政策的有效畅通传导提供“优质的土壤”。然而目前的社会信用状况不容乐观,企业不讲信用,大量拖欠金融机构的贷款本息,加之借改制之际悬空、逃废金融债务现象普遍存在,造成了金融机构的惧贷心理,使银行心有余悸,严重挫伤了金融机构放贷的积极性。据调查,绛县县域经济发展中企业贷款不能满足的原因依次为:产品没有销路(80)、负债包袱重(67)、信用度低贷款逾期欠息(61)、经营亏损(53)、自有资金不足抵押担保不落实(42)。由此表明,中小企业自身素质低,是难以引起银行贷款青睐的首要原因。其具体表现在,一是产业、产品结构不合理。企业规模小,经营风险大,多以农产品粗加工的传统产业为主,产品结构单一,技术含量低,无市场无销路,在买方市场条件下缺乏竞争力,很难引起银行贷款的关注;二是产权改革不彻底。绛县中小企业中,国有和集体企业占52,私营企业20,股份制企业13,其他经济成分企业15,而国有集体企业大都采取租赁、承包经营方式,真正涉及企业最核心的产权改革并不多见。由于产权不明晰,产权主体缺位,企业法定代表人负盈不负亏,银行只能望而生畏,不敢下注;三是财务状况差。多数中小企业缺乏自身积累,资产负债率高,历年亏损、人员、税费等历史包袱沉重,欠息欠税欠费的中小企业十分普遍,生产越多亏损越多,资本金及有效资产严重不足,导致贷款抵押担保难。

  六是宏观调控的负面影响。2004年以来,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取得了明显成效,保证了国民经济平稳较快增长。但同时,经济运行中一些旧有的突出矛盾并没有根本解决,又出现了一些需要关注的新问题,货币信贷收缩中结构性矛盾突出,企业流动资金偏紧。在金融调控取得了明显成效的同时,行政性信贷控制措施导致信贷投放结构与宏观调控的意图存在一定矛盾,货币供给量增速下降过猛,用于正常生产的短期流动贷款减少,用于投资的中长期贷款增加,中小企业资金紧张,民间金融又趋活跃,资金体外循环增加。如果货币信贷继续保持目前的增速和结构,将对2005年县域经济发展和金融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二、有效实施货币政策传导效果的对策

  产生于改革进程中的货币政策传导不畅,也唯有改革与发展才能得以较好地解决。其中,着眼于微观创新是解难的前提,着眼于落实创新是解难的关键。这就要求县级人民银行要努力当好建言献策的“参谋员”,疏通梗阻的“服务员”和抓好落实的“督导员”。具体地说,县级人民银行要在工作实践中需要做到“六个创新”。

  (一)创新金融环境。地方政府要积极创造经济发展的环境,营造良好的金融环境。一是要严格贯彻执行国家的产业政策,坚持以市场为导向,本着有利于产业升级和结构优化的战略原则,坚持提升改造传统产业与发展新兴主导产业并重,坚决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集中力量扶优扶强,积极培育、支持企业做大、做强,实施资产重组联合,以优势产业、优势企业、优势产品为龙头,发展一批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企业集团,带动辖区经济整体上较快发展。二是政府要充分认识到整顿和规范社会信用,创造良好的信用环境,是促进金融业稳健运行和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保证,要同银行、企业一起共同努力,尽快提升区域信用状况,营造良好的金融外部环境。要在全社会加强信用宣传教育、倡导诚实信用观念,营造一种讲信用光荣、不讲信用可耻的舆论环境,促进全社会信用观念的提高;要积极支持和配合金融部门坚决制止、制裁各种逃废金融债务行为,切实维护金融债权,确保金融资产的安全运行;要开展区域内企业信用评价活动,使企业真正认识到只有良好的信用度才能取得银行的信任和支持,重塑平等互利,恪守信用的银企关系;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立区域性信用担保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提供担保,降低银行放贷风险,有效解决企业贷款难的问题;人民银行要继续加强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管理,确保信息录入的及时、准确和完整;整合、挖掘系统数据资源,加强对重点行业、企业贷款情况的分析,进一步提高系统应用水平;积极推进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建设,扩大个人信用信息采集范围,补充和完善信用中介机构的档案,探索信用中介机构管理制度,对社会征信体系建设进行研究和规划,积极推进社会信用环境建设。

  (二)创新督促检查。近年来,为支持扩大内需,人总行制定了《关于金融机构开办消费贷款的指导意见》、《关于国家助学贷款的管理规定》、《关于农村信用社开办小额信用贷款的指导意见》、《关于下岗失业人员小额担保贷款管理办法》等一系列信贷政策措施,同时为解决金融机构尤其是国有商业银行信贷管理制度中的一些问题,要求金融机构编制信贷资金营运计划、建立贷款营销的激励约束机制,合理确定贷款审批权限等,这些要求的实现,既离不开基层人行的组织协调和推动,也需要人行进行督促检查。为此人民银行要尽快建立金融监督检查工作协调机制。制定和完善行使金融监督检查权的管理制度和操作程序,加强组织领导和部门间的协调配合,依法开展对金融机构、其他单位和个人有关行为的监督检查。依法规范行政审批和行政管理行为,提高依法决策、依法行政的水平。同时,应引导各金融机构彻底摒弃“大就是强”、“大就是好”、“抓大丢小”的信贷观念,增强经营货币的市场营销理念,树立“五好五不论”的信贷意识,即只要企业机制好,产品质量好,市场销路好,经营效益好、还贷付息信用好,不论性质、不论大小、不论归属、不论行业、不论城乡都积极予以信贷支持。通过大力组织协调和加强督促检查,切实确保政策措施落实到位。

  (三)创新管理体制。商业银行要改进信贷资金管理体制,建立政策统一、区别对待、效益优先、确保安全、责权一致的信贷资金管理方式。商业银行要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同状况和特点,制定和运用区域性信贷政策,促进信贷结构和经济结构升级,避免政策上的“一刀切”所形成的区域之间政策效应的不平衡。按照有效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原则,合理调整授权制度,既要强化总行一级法人的经营体制,又要使下属分支机构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状况和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在授权的前提下作出灵活的应变,增强对地方经济的支持力度。在强化信贷风险防范和约束机制的同时,更要建立和完善信贷投放的激励机制,实行贷款责任、权利与利益相一致,调动基层行和信贷人员的放贷积极性。人民银行要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工作全局,紧紧围绕加强和改善金融调控,一是强化窗口指导。根据上级行的货币政策要求,结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辖区经济发展的地方特色,制定货币信贷指导意见,明确贷款的重点支持对象,利用自己在金融体系中的特殊地位和威望,通过对金融机构的劝告、引导,影响其放款的数量和方向;二是用足、用好手中掌握的再贷款、再贴现等货币政策工具,支持金融机构特别是要借农村信用社改革的东风,重点支持地方中小金融机构的信贷活动,并以此为杠杆,激发金融机构贷款的积极性;三是搭建平台,通过举办银企座谈会、贷款供需洽谈会等多种形式,促进政、银、企的沟通,促进项目与资金的衔接,实现经济金融的同发展共繁荣。要改进对中小企业的信用评级方法,突出对企业的信用评价和所处的经济、信用环境的评价,即充分考虑中小企业的成长性、效益性,又注意评估其资本实力和贷款方式的风险性,使信用等级评定能够动态客观地反映中小企业的资信状况和偿债能力。要引导商业银行适当下放信贷审批权,对A级以上或能够提供有效担保的中小企业可根据需要适当增加授信额度。除项目贷款外,对提供低风险担保的流动资金贷款、银行承兑汇票、保函等各类信贷业务审批权可一直下放到基层行。要简化信贷审批环节,提高放贷效率,建立贷款“绿色通道”,大力推行贷款限时服务,对无故延期放贷者实行处罚。要通过合理的资源配置,强化基层行营销贷款的职能,调动基层行对中小企业营销服务力度,着力为中小企业客户提供“一站式”服务,并建立相关组织、制度保证和约束激励机制。

  (四)创新协调机制。县级人民银行要进一步提高科学观察、分析和判断经济金融形势的能力,提高执行货币政策有效性的能力,提高维护地方金融稳定的能力,提高中央银行的金融服务能力,提高内部控制和管理能力,提高区域金融生态环境建设的能力,充分发挥协调作用,确保信贷政策的贯彻落实,要加强与地方政府、综合经济部门、银监部门、各金融机构的沟通联系,建立由人民银行、银行监管部门、各银行、保险、证券机构及有关部门负责人参加的季度经济金融运行形势分析例会制度。分析研究辖区经济金融运行状况,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改进改进建议和措施;同时,也应了解当地政府对信贷的需求及建议,根据当地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提出具有较强指导意义的信贷意见,统一政府、企业、银行的思想,针对重点行业贷款情况和经济运行中出现的苗头性、局部性问题,进行跟踪研究,提出对策和建议,增强执行货币政策和实施金融调控的前瞻性、科学性、有效性,提高“窗口指导”的有效性,以引导金融机构进行信贷结构调整为目标,及时向金融机构传递宏观政策意图,加强信贷政策与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的协调配合,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渠道,着力引导金融机构积极支持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市场准入条件的项目建设,加大对重点行业、企业的支持力度,引导和推动房地产金融健康发展。灵活运用货币政策工具,管好用活支农再贷款,积极支持农村信用工程建设,支持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进程。协调金融机构在坚持信贷原则的基础上,增加信贷投入,促进经济和金融业的共同发展。

  (五)创新调控手段。县级人民银行要根据上级行的货币政策要求,指导商业银行按照择优扶持、营销和管理并重的原则,根据中小企业所处地域的地理位置、经济基础、经济结构和投资环境,制定引导性较强的贷币信贷政策,包括中小企业的行业政策、地区政策、客户政策、利率政策、分类指导政策和风险控制政策,同时牢固树立服务意识,当好金融机构的“代言人”,不断为金融机构排忧解难,为其经营创造良好的环境。人民银行再贴现与金融机构支持中小企业贷款比例挂钩,实行多贷多贴,其利率也可适当优惠。要着力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构建信贷集中投放风险预警机制,调控和引导商业银行对中小企业的信贷投向投量。继续发挥信贷政策结构调节功能,切实落实有保有压。在企业经营机制尚不健全、市场机制尚不完善、宏观调控手段尚不发达的情况下,通过鼓励和限制性的窗口指导和信贷措施来贯彻落实有保有压是必要的。

  (六)创新服务方式。努力改进金融服务,切实提高服务水平和质量。在支付结算方面,要大力提高银行卡发展水平,努力发展新的支付结算工具和手段,使支付行为更安全、更快捷;在会计结算方面,要确保资金清算汇划高效和安全,完善银行账户管理数据库,加强对账户开销户行为的审批监控,加强对支付结算法规的宣传,推广票据和信用工具的使用;在信贷征信业务方面,要以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全国联网和异地业务数据报送为依托,加强对各家金融机构信贷登记工作的组织和管理,提高要素登记准确率,为金融业创建良好的信用环境服务,为建设完善的社会信用体系服务。

  总之,协调各方利益,切实疏通货币政策的传输渠道,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密切配合,整体推进,才能达到提高实施货币政策效力和支持地方经济发展的目的。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bggs/dybg/319974.html

    按字数查找调研报告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