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的经营策略探讨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150推荐〗〖字数:3900字〗

[摘要]随着经济金融体制改革的纵深推进,我国金融脱媒的长期趋势已经基本确立并将加速发展,在此背景下商来银行行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本文提出了商业银行应当通过经营理念、体制、产品、管理、人力资源等方面进行创新的应对策略,促进商业银行的战略转变。

[关键词]金融脱媒创新商业银行经营策略

一、引言

国外金融脱媒的大规模兴起,是在20世纪70年代由于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引起的。而我国“金融脱媒”一词的出现大约是在10年以前,但是成为金融理论界研究的热点则是最近一两年。金融脱媒是一种金融现象,是“脱离了”银行这个传统的“金融媒介”的资金融通和金融媒介的形式,是资金脱离银行信用的中介或媒介所进行的直接融资现象。目前,我国的金融体系仍然是以银行融资为主导,银行贷款占到国民经济金融融资总量的70%~85%,而非银行融资不到30%(见表1)。

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直接融资的比重偏低,企业融资过度依赖于银行间接融资,金融风险过于集中在银行体系。到2005年为止,货币市场仅每年新增货款额就达25000亿元,而股票市场一年融资额还不到2000亿元。这样的金融结构既不利于国家的金融安全,也不利于国民经济的长期发展。我国的直接融资自身也存在诸多制度缺陷,如股权分置、市场分割、结构失衡、金融创新乏力、审批过度和监管不足并存等等,使得证券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价格发现功能、风险管理功能和激励约束功能基本缺失。为了完善证券市场的功能,化解金融风险,国家的宏观政策十分重视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资本市场的功能给出了明确的定位,全会决定中关于资本市场的论述彻底扫除了关于资本市场边缘化的忧虑。2004年1月31日,国务院发布了《国务院关于推进资本市场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的若干意见》,这是国务院第一次专门就资本市场的发展发出文件,这是13年来没有过的,标志着资本市场的重要性提到了一个新高度。党的“十一五”规划明确指出,要加快发展直接融资,积极发展股票、债券等资本市场,稳步发展货币市场。目前各有关部门正在逐步实施证券市场的制度改革,包括股权分置改革问题的基本完成(以2006年10月9日取消股改股票的“G”标记,恢复原有股票的简称为标志)、鼓励大型优质企业国内上市(大盘蓝筹时代的逐步建立,2006年10月27日创世界八个第一的中国工商银行在香港和上海两地同时上市)、完善以市场为主导的产品创新机制(股指期货和融资融券等的即将推出)、改革发行和交易制度、基金法规体系基本形成、证券监管的执法力度明显加大、形成价格发现与风险管理并举的直接融资产品结构、强化市场主体约束和优胜劣汰机制、切实保护投资者的合法权益、发展QFII等为主体内容的证券业对外开放迅速推进、大力发展企业债权融资市场等等。总之,政府主导的证券市场制度变革将大大加快我国金融脱媒的发展进程。

二、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挑战

经济的发展决定金融的发展,金融的发展服务经济的发展。当一国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的水平之后,直接融资将日趋活跃。国外经济学家对150多个国家数据的实证分析表明,经济发展水平越高,直接融资相对于间接融资就越发达。

1、金融脱媒趋势下优质贷款客户将被资本市场迅速分流。由于证券市场的发展,一些业绩优良的大企业通过股票或债券市场融资,并且随着这些大型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的迅速崛起,企业资金调配能力增强,不仅分流了公司客户在银行的存、贷款量,而且开始替代银行提供财务顾问、融资安排等服务,对银行贷款的依赖性逐步降低。同时,创业板也将进一步分流优质中小企业贷款。创业板对企业上市的条件较主板市场宽松,一般没有盈利要求,只要求企业有未来三年的业务规划,对企业上市的最低市值规定也较低,适合治理规范、经营前景良好的中小企业,特别是中小型科技企业,从而使商业银行的优质客户资源出现进一步的萎缩。直接融资规模的增加对商业银行贷款有着明显的替代效应。

2、金融脱媒加大了商业银行风险管理能力和盈利能力管理的难度。随着优质客户的不断分流,商业银行的贷款增长速度将降低,贷款在非金融部门融资总量中的比重将下降,信用风险管理的对象将发生一定的变化。商业银行要增加贷款就必须加大对风险相对较大的中小企业贷款的投入力度,市场风险将日益突出。金融脱媒趋势下,存款短期化和贷款长期化而产生的流动性问题和由于利率波动而产生的市场风险是商业银行面临的经营风险的重要组成部分。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交织在一起,加大了商业银行对贷款风险定价和信用风险控制能力管理的难度,商业银行必须采取更为有效的工具和手段控制风险。同时,金融脱媒对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也将带来显著的负面影响,主要有“总量效应”、“价格效应”和“成本效应”。

三、金融脱媒对我国商业银行带来的机遇

商业银行与资本市场的发展应该是相辅相成的。资本市场的发展,虽然挤占了银行传统业务的规模,但同时也给商业银行带来了新的利润空间。利用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可以通过上市完善自身的治理结构、扩大资本来源和社会影响力;通过市场化的并购活动实现银行业务的迅速扩张,促进金融服务的全面化发展,为银行争取更广大的客户群体。

1、机构大额存款业务的发展机遇。金融脱媒在分流银行储蓄存款的同时,相当一部分资金将以证券公司客户交易结算资金、自有营运资金存款,登记公司自有资金、清算备付金、验资资金存款等金融机构同业存款以及企业存款的形式回流至商业银行。其中金融机构同业存款的增长与资本市场发展具有较明显的相关性,资本市场发展越快,同业存款的增长也越快,规模也越可观。

2、金融脱媒的发展催生商业银行新型的资产业务。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以及券商融资融券业务的推出,证券品种日益丰富,证券市值不断扩大,券商以证券质押的形式为客户提供资金,商业银行的证券抵押贷款业务和针对券商融资融券的贷款业务面临新的发展机遇。同时,对投资者在交易中的流动性和资金需求,商业银行有机会延伸其传统信贷业务优势,为企业收购兼并、企业和券商承销业务、基金公司融资、机构的新股申购业务等提供过桥贷款等其他融资服务。

3、金融脱媒的发展提升商业银行的中间业务收入。现在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非利息收入,已经占到整个业务收入的50%以上。在我国资本市场快速发展和投资渠道日益丰富的全新经营环境中,商业银行可以进行多样化的资产组合,降低代客理财的投资风险,增加银行理财产品的市场吸引力。通过为企业或个人提供资产管理、代客理财、开放式基金、投资银行、信息咨询等高附加值的中间业务改善商业银行的收入结构,培育新的利润增长点。

4、金融脱媒有利于商业银行更加有效地管理风险。资本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管理风险提供了更为丰富、有效的工

具,通过贷款转让、贷款互换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为有效地管理信用风险;通过互换、期权、期货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市场风险;通过发行债券、资产证券化等工具,商业银行可以更有效地管理流动性风险。

四、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的应对策略选择

1、转变经营理念,着力解决体制机制和人力资源两大关键问题。在金融脱媒趋势下,商业银行要积极更新观念,增强创新意识,改变过去忽视直接融资市场的观念,建立从单纯重视信贷市场到信贷市场和资本市场并重的理念。更新经营理念固然重要,但影响商业银行转型的关键因素是体制机制和人力资源。商业银行要成功应对金融脱媒,关键是在体制机制和人力资源两方面采取实质性的举措,使内部运作的体制机制能很好地适应脱媒背景下银行转型的需要。同时,造就一支能在新形势下成功进行市场竞争的人才队伍。

2、调整客户结构,推进综合化经营。在金融脱媒趋势下,企业要求商业银行提供便捷的、个性化的金融服务,商业银行要大力发展零售客户和中小企业客户,对大型客户逐步从单纯的存、贷和结算业务,过渡到为其直接融资提供银行服务的综合业务经营。大力发展现有金融混业业务,积极实践创新的综合经营业务,构建金融机构之间的战略联盟,培育和加强商业银行的投资银行功能。加快综合性金融控股集团的组建进程,选择商业银行海外分支机构进行综合经营试点。积极开拓网络银行业务,应对非金融机构竞争。建设电子支付网关,为客户提供在线支付及清算服务,应对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挑战。联合第三方支付或自行提供交易资金的托管业务,凭借银行的信用优势来获得电子商务交易中的主动权。开辟虚拟化金融空间,建立虚拟网点、虚拟经纪服务等模式,为客户提供一站式金融服务。

3、积极开展资产证券化的产品创新。资产证券化是一个经济实体将其在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识别的现金流收益集合起来,并转移给投资者,从而达到融资目的的融资方式。资产证券化可以增强商业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充分发挥商业银行的金融中介作用,提高商业银行资本管理的效率。如果商业银行能正确使用这一金融工具,不但可以削弱金融脱媒对银行的不利影响,而且可以增强银行的盈利能力。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发展为商业银行的资金业务和资产配置提供了良好的工具,与传统项目贷款相比,商业银行为企业或个人的资产证券化提供的是投资银行服务,虽然收益相对较低,但可以大幅降低贷款对资本的要求,将有限的资本投入到个人贷款等快速发展的业务领域,也有利于商业银行的资产托管、贸易结算等各项其他中间业务的开展,提高ROE的整体水平。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ryjlw/210638.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入世后中国银行业金融创新研究


    相关题目范文范本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