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五个基本关系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0推荐〗〖字数:3100字〗

摘要: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不管采用何种课程理论,何种教学策略,何种教学方法和技巧,都应处理好英语课程内部的五对基本关系:工具与人文、语言与言语、结构与意义、直觉与自觉、教法与学法。同时这些关系的平衡,不能忽略两个前提: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的本质内涵和英语教学的基本国情。

关键词:基础教育;英语课程;外语;基本关系

从2002年秋季开展新课程实验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与此同时,人们也面临新的困惑。

笔者认为,考虑到英语教育在我国整个基础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应认真思考,切实解决英语课程中的几个关键问题。这些问题可以概括为:英语课程的本质、目的、内容和实施途径,或者具体化为英语课程中人文与工具、语言与言语、结构与意义、自觉与直觉、教法与学法等五个基本关系。这些问题的解决,或这些关系的平衡不能忽略两个关键前提: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本质内涵和英语教学的基本国情。

一、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学的本质内涵

我国基础教育阶段的目的是“使儿童、青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义务教育法》第三条)

由此可见,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应是素质型,而不是应用型。其目的是通过一门外语的学习,提高文化素养,让他们从小了解开放的外部世界,而主要不是培养能用英语与外国人流利交流的专门外语人才。

基础教育的本质体现在其基础性和全民性。据统计,我国占适龄人口80%左右受过基础教育的学生,不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继续学习,只有占适龄人口20%左右的学生能升入高等学校接受专业教育,成为各种、各类专门人才。[1]所以,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育不应忽视为80%没有机会进入高等学府深造、中学毕业后直接踏上工作岗位的青年的可持续性发展打下英语语言基本功底(包括语音语调、朗读能力、拼读能力等口语基本素质的养成和词汇、句子的基本结构),增强对英语和英语国家的了解,培养一种外语文化素质,为他们未来的职业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我国基础教育英语教学的现状及分析

(一)英语在我国是外语,不是第二语言

中国不具有全社会通用的英语环境,从教育的角度说,英语在我国只能是外语。

从教学实践的角度,有学者从学习目的、学习条件、学习过程和学习内容等几个方面,对外语与第二语言显著差异做过详细分析。[2]

首先,英语对大多数中小学生来说,只是一种交流机会极其有限的交流工具。学校开设英语课程主要为让学生掌握一门有利于个人未来充分发展的工具,而并不是为了到英语环境中生存,或成为专业语言学家、语法学家。

其次,我国的绝大多数学生是在非英语环境下、以教材为手段、在课堂上学习英语,缺乏目的语语言环境的帮助。

再次,我国的英语学习者无论多早开始学习英语,其思维能力都已经远远高于其英语理解与表达水平,他们已经不太可能“自然而然”地直接学会英语。对他们来说,借助适当而适用的语言知识,无疑可以让他们的学习如虎添翼。

而且,由于第二语言学习者的学习动机是为了融入该社会,所以教学内容往往要求结合日常生活,帮助解决日常生活中的种种困难。但我们的中小学生的英语学习是素质教育的一部分,是为他们以后的发展打下最底层的基础。因此,在教学内容上则应偏重规范性语言和高频率的使用面。

(二)我国绝大部分地区英语课程仍采取大班授课形式

目前,即使在教学资源相对集中而丰富的大城市重点中学的实验班,每班的学生也在50名左右。同一教学班的学生,在知识贮备、行为习惯、学习方式、思维水平、个性品质等诸方面存在着很大的差异。面对这样的大班额,要求教师在选择材料、组织教学、安排任务时,照顾学生的个体差异,做到“因材施教”,等于是把社会、学校层面无法解决的教育组织和教育资源问题转嫁到了教师身上,这对教师显然是非常不公平的。而在这样复杂的学生群体中,要求学生积极参与、乐于探究,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是非常困难的。

而新课程所提倡的、目前国外流行的合作学习、探究学习、任务型学习、自主学习、人本主义活动等学习方式,不仅毫无例外地预设了“班小、人少、师强”这样一个实践前提,而且每一个学习方式背后实际上都有一整套难以平行移植的、系统的理论支撑。所以,如果在现行大班教学条件下实施这些活动,不仅对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极大的挑战,而且很难产生预期的效果。

(三)从事英语教学的师资和教学资源存在着巨大的地区差异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地区经济、文化和教育发展极不平衡。英语课程开设情况、师资力量、教学条件、英语教学实际状况和当地对英语教育的需求都存在着很大差异,导致外语教育发展的极不平衡。如西部贫困地区有大量的县城,找不到经过正规专业训练的中学英语教师,学校缺乏基本的语音设备,学生学的都是“聋子”英语、“哑巴”英语。而上海、广州等经济发达地区则从小学一年级就已开设英语课程,实行小班授课,学校配备有先进的语言教学设备、常年聘请外籍教师任教。

三、基础教育英语课程的几个基本关系

基于以上对我国基础教育阶段本质内涵和英语教学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在实施新课程标准时,我们必须处理好以下五个基本关系。

(一)人文与工具

人文与工具的关系涉及英语课程的性质。作为文化载体的语言,在英语课程中其工具性功能与人文特质,有如血肉同构的生命体,相互渗透和融注,共同构成英语课程的基本要素。英语学习的过程不只是知识获得的过程,也不是单纯的语言技能训练的过程。英语学习的课堂不仅是学生接触外语的场所,也是学生体验人生的地方。学生总是带着特有的经历、思想、情趣、意志、爱好参与到课堂生活中来。但大多数情况下,由于个体的知识背景、生活经验、体悟的角度等方面的差异,面对同样的语言材料,学生也会有不同的理解和感受。所以,英语课程既要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语言技能的训练,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也要善于挖掘和利用文本自身的文化资源,加强对学生的文化熏陶,注重对人性和生命的关怀。

但是,对英语课程人文功能的肯定,不应该让我们忽略这样一个基本的事实:英语课程主要是工具课程。英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是有关语言知识、语言技能和语言交际能力的培养等语言工具方面的目标。通过这门课的学习,借助教材作为语言知识学习的载体,帮助学生学会正确拼读生词,了解基本的构词规律和句型结构;借助工具(语法、词典)正确理解自己喜欢的某个领域的英语材料。情感态度、文化意识等内容方面的知识,是促进学生更好地掌握外语的因素,而不是外语教学的主要目标。比如,英语课程中的情感态度是指“兴趣、动机、自信、意志和合作精神等影响学生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的相关因素以及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祖国意识和国际视野”。[3]

所以,我们认为义务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从为学生以后升学,或参加工作之后接受职业培训打好语言基础的角度考虑,对英语课程工具性一面的把握应有适当倾斜。

由于对语言课程工具性长期以来的过度强调,现在英语课程的研究中“矫枉过正”地强调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对于外语课程工具论的反驳会有一定的作用,但切忌走到另一个极端,过分张扬英语课程的人文性,导致教学内容的泛化,变相地取消教学内容。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yll/200060.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校本课程发展背景下的课程领导


    相关题目范文范本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