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学习型社会与基础教育创新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0推荐〗〖字数:4600字〗

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的伟大任务,这不仅直接关系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目标的实现,也将促使21世纪我国基础教育和整个教育事业发生革命性的转变。

建设学习型社会是科技、经济、文化和社会高度发展的必然要求。从教育领域来说,突出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由于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知识发展和更新的速度大大加快,人们从学校教育中获得的知识已远不能适应人们对工作和自身不断发展的要求,“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一朝学成终身受用”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学习和教育必须贯穿人的一生。2000年根据对我国不同企业的典型调查表明,在职人员强烈希望进行培训和学习的占80%以上。电子信息行业专业技术人员调查问卷中,有99.3%的人认为在学校所学的专业知识需要补充和更新。知识增长和更新速度加快的发展趋势,不仅使我国的广大社会成员对学校后继续教育的需求空前高涨,而且对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以及学习者的素质都提出了新的要求。

第二,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社会成员工作岗位的转换和变动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人在一生中不可能只从事一种职业。据有关的统计资料,美国的专业技术人员一生中工作的流动平均为12次,OECD国家的技术人员平均为5次。我国国家教育发展研究中心2000年对8个行业企业职工的问卷调查显示,参加工作后岗位有过变动的人占被调查总人数的58%,变换过一两次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33.1%,变换过三四次岗位的人占总人数的18.7%,岗位变换过5次以上的人占总人数的6.1%。而且这种趋势还在进一步增强。

第三,科学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及其在教育领域中的应用,将使传统的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方法以及教育的发展方式发生革命性的变化,同时也为经济、交通不发达地区的人群,普及高质量的教育以及实现社会成员终身学习的理想,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第四,进入21世纪,我国面临着加速实现工业化和迎接知识经济挑战的双重任务。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只有在充分知识化的社会中才能实现,另一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广大社会成员从儿童到青年和老年对接受各类教育的要求,都比以往人类历史上任何时期更为强烈。教育将从注重人才群体的教育转变成为全民的教育,即为全体国民提供受教育的机会,这是经济、科技高速发展和社会进步对教育的客观要求。

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也是当代世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共同趋势。早在1972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其提交的《学会生存》的报告中,已经提出并比较全面地解释了“终身教育”的概念。199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泰国召开的世界全民教育会议上,“终身教育”被写进了《世界全民教育宣言》这一纲领性的文件。2000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教育的权利:走向全民终身教育》的报告,提出21世纪教育要从全民基础教育走向全民终身教育。这些年来,许多国家为努力实现终身教育的目标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实践表明,终身教育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建立,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至少需要四个方面的条件:有终身教育(学习)观念和一定学习能力的学习者;能为社会成员提供终身教育的教育结构体系和机构;建立有利于终身教育(学习)的政策和制度;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水平。

建设学习型社会不仅要求构建终身教育的现代教育结构体系,建立必要的政策法规和保障机制,促进教育的信息化,同时也对作为学习型社会学习的主体──学习者和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笔者这些年来对我国如何建立以终身教育思想为指导的现代教育结构体系、为广大社会成员创造终身学习的机会和条件等方面作了一些探索性研究,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见2001年出版的《当代中国教育结构体系研究》)。这里不再赘述。这里仅从培养适应学习型社会要求的新一代学习者和基础教育改革谈一点粗浅的看法。

培养具有高度的学习自觉性和学习能力的新一代学习者,不仅是社会及个人可持续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建成学习型社会最重要、最关键的因素。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在人的培养塑造过程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的教育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所需要的各类人才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积累了不少好的经验;但是我们的教育思想、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学手段以及学习者的素质等,还很不适应当代科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终身教育的要求。特别是传统教育思想的许多弊端,在相当程度上束缚甚至扼杀了不少儿童和青少年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因此,在建设学习型社会的进程中,学校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不仅应该加强,而且从教育观念到教育内容、教育模式和方法、教学制度等,都需要经历一场深刻的变革。

一、学习者对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是建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动力,也是建设学习型社会的必要条件

面临终身学习的要求,基础阶段学校教育的基本任务,首先是尊重、保护和不断发展儿童与生俱来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这是儿童在开始系统接受学校教育时应该特别注意的问题。应该说,“在地球上所有生物中,孩子是最为如饥似渴的学习者”。人所以区别于动物的本质特征之一,在于主动的认知欲望和认知能力。婴儿从出生后,就逐步学习辨认父母的声音、面貌和周围的事物,学习说话、走路,随着他们机体的发育和成熟,学习的能力更是飞快地增长,而使一切其他的动物都望尘莫及。

学习不但是人类智慧的根本特征,也是人获得知识、力量、快乐和满足的重要途径。除了极个别有特殊生理缺陷者外,这基本上是人人平等享有的天赋予人的特性,也是人类能够形成学习型社会的重要依据。从儿童进入学校的第一天起,我们的一个重要任务就应当是爱护、加强和促进儿童好学的本性,使学校成为学习者学习的乐园。因为“探索未知”本来就是最引人入胜、最具诱惑力的过程,对于教与学的双方,都应充满着迎接挑战与享受学习和创造的乐趣。相当长一段时期,由于传统教育思想某些弊端等因素的影响,不少学生在学习上成为被动接受知识的对象,学习过程往往只是满足于记忆和背诵教师教授的知识,完成教师布置的作业、考卷和获得标准答案,学生对学习的兴趣和创造精神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对一些儿童来说,学习甚至变成了苦役。这不仅不能很好发挥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不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而且直接影响他们的健康成长,影响他们在未来学习型社会的生存和发展。

因此,究竟什么样的观念和做法妨碍了学生热爱学习,什么样的方式可以促进学生对学习发生浓厚的兴趣,取得最佳学习效果,这是学校教育教学创新必须思考与实践的根本性问题,也是决定学校教育能否成为未来学习型社会的基础和重要动力的重大问题。这些年来,在我国基础教育创新的实践中,不少地区和学校所进行的教育改革的实验和成就,就是强调学生既是受教育者,也是具有学习内在巨大潜力的学习主体,从而使教育能够取得成功。这些学校和教师的教学工作,能从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生的实际出发,并帮助学生从被动接受学习走向自主探索性学习,培养和激发学生学习探索和创新的积极性。这些实验还特别注意关注、保护和鼓励学生在成长过程中的点滴进步,增强学生的自信,使他们生活在不断追求和探索新的知识的喜悦中,从而焕发起进一步学习的浓厚兴趣和巨大动力。

实践表明,学生学习积极性调动得越充分,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特点得到了认真的尊重和发挥,学习集体中蕴涵的教育资源就越丰富,教育质量就越有明显的提高。在这方面的改革,应当说,还有很大的潜力。过去我们对教育的对象,对于正处于成长期的儿童和青少年,缺乏认真的了解和研究,特别是对于如何培养和发挥他们在学习中的潜能研究和开发得很不够。随着科学技术特别是教育科学、信息科学和脑科学的发展,在这方面的研究和改革将是新的世纪基础学校和教育工作者的重要历史使命。

二、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

伴随儿童成长的,是人类天赋的好奇心。我们可以看到幼儿在学会说话以后,经常向大人们提问的一句话是:“这是什么”“这为什么”,满足好奇心是人类原始而伟大的学习动机,也是科学家探索未知世界的根本动力。教育在保护儿童好奇心的同时,应帮助学生进一步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解决“为什么学”的问题,只有这样,才会使学生对学习不断产生强烈的学习需求,形成执著的、良好的学习行为和习惯,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把学习从纯粹的、自发的本能变为自觉的社会行为正是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的重要功能。对学习者来说,从好奇发展到具有正确的学习目的和态度,这也是在认识和行动上的一个飞跃。

古往今来所有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对社会对人民作出重大贡献的人,都是对学习有着正确态度和意志的自觉的学习者。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和当前我国人事制度还存在着过分追求学历层次而对能力要求重视不够等弊端,至今还有一些不切实际甚至错误的观念影响着一些学生对学习采取正确的态度。在人类正在走向学习型社会的新形势下,什么是正确的、全面的学习观、人才观?怎样才能成为适应社会发展要求的人才?评价合格人才的标准以及不同类型人才的成长途径和培养模式是什么?这些问题都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和探讨。当前值得注意的一个重要问题是,不少教师、家长和社会成员,往往把眼光集中在学生的考试成绩和分数上,希望学生都能升入名牌大学,都能读硕士、博士,认为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人才。相当多的儿童从入小学甚至从幼儿园开始,就承受着家长、教师和学校对自身学习成绩过高的期望值和沉重的压力。这不仅脱离广大具有不同个性和志趣爱好的儿童和青少年的实际,在一定程度上也挫伤了不少未能升入大学和高中阶段学校青少年学习成才的信心和积极性(2002年,我国同龄人中尚有85%左右的人不能进入大学,有41%左右的初中毕业生不能进入高中阶段各类学校);也脱离中国国情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人才的需求。

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方面的、多种层次规格的、丰富多彩的。根据1999年出版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我国有1838种职业。这些不同类别的职业活动都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相互关联、相互服务、不可缺少的社会活动,并都具有相当长时期的稳定性、规范性和群体性。这些不同的职业对人才的知识、能力结构的要求以及人才培养的模式和途径也是不同的。人们在各项职业活动中,都可以通过自己的刻苦学习、努力奋斗和不断创新,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作出自己最大的贡献,成为有益于人民的人才。“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在实际生活中,我们所看到的各种各样的人才,他们的人生奋斗目标、成长道路和社会贡献,也是多彩多姿、不拘一格、各有千秋的。因此,应当允许和鼓励学生发展自己的个性和爱好,努力提高自己的全面素质,使自己能够应对未来复杂多变、更富有挑战性的世界,通过各种学习途径和实践,成为对社会和人民有所作为和贡献的人才。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yll/200108.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外国教育史学科发展的世纪回顾与断想


    相关题目范文范本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