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扩展中的过度教育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0推荐〗〖字数:2300字〗

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几乎所有西方国家都出现了受教育劳动力的相对过剩问题。具体表现为,有越来越多的高学历劳动力从事以前由低学历劳动力从事的工作,他们实际的学历水平超过了工作需要的学历水平,这种现象通常被解释为过度教育。过度教育可能会对个人生产力和收入产生负面效应,拉姆伯格、列文、曾满超等进行的经验研究发现:额外增加的教育不一定能够提高生产力,而且也不一定能获得额外的收入。80年代以来,过度教育现象越来越多地受到西方教育学家和经济学家的关注,过度教育研究正在成为西方劳动经济学研究的一个热点。

与此同时,许多发展中国家也出现了过度教育问题,甚至比发达国家更严重。发展中国家的过度教育伴随着知识失业而出现,像印度、埃及、菲律宾和一些拉丁美洲国家已经出现了大规模的知识失业,失业的毕业生虽然不会永久性失业,但是他们将不得不从事一些过去由较低教育水平的人做的工作。我国也发生了类似的情况,随着教育扩展,越来越多受教育劳动力涌入劳动力市场,就业难问题日益突出,毕业生失业率不断上升。同时,更多的受教育者从事了与自己学历不匹配的工作,教育技能不能被充分利用,受教育者的经济地位相对于以前有所下降,教育的经济价值日益受到挑战。

过度教育的基本概念

关于过度教育的概念存在很多界定方法,具体的定义取决于作者的研究目的和研究需要。当受教育劳动力不断供给于劳动力市场的时候,劳动力市场不能充分运用这些教育资源,受教育劳动力面临知识失业,或者从事了与学历不匹配的工作,教育技能不能被充分运用,结果导致其收入相对于历史水平有所下降,这些现象广义上被统称为过度教育。

很多学者又对过度教育进行了狭义的界定,大致分为两类。第一类过度教育的定义考虑了工资因素,认为过度教育就是相对于历史上较高水平而言,受教育者的经济地位下降了,或者高技术工人从事了以前由低技术工人从事的工作,收入受到了损失。第二类过度教育的定义不考虑工资因素,仅指工人实际教育水平高于他们从事的工作所要求的教育水平,教育技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达肯和霍夫曼将教育划分为个人所受教育和工作所需教育,工作所需教育是从事某种工作实际需要的教育水平,是评价工作技术特征的主要指标。当个人接受的教育水平高于工作所需要的教育水平时,称为“过度教育”;反之,则称为“教育不足”。

上述定义方法是在受教育者技术同质性的假设下进行的。目前,有的学者认为,高等教育扩展降低了进入大学的门槛,许多低能力的人获得了上大学的机会;教育扩展后教育投入不能及时配套,教育质量有所下降,这些都导致毕业生能力发生异质性,即同一学历毕业生进入劳动力市场时所拥有的技术能力是不一样的,学历相同但只有较低技能的人可能受雇于较低的工作岗位上,这就是所谓的过度教育。在教育技能异质性的假设下,过度教育可划分为表面上的过度教育和真实的过度教育,能力缺乏且长时期处于过度教育状况的人属于表面上的过度教育。

我国过度教育的现状和特征

我国教育资源利用低效的状况由来已久,一些学者早已注意到了这个现象。以大型联合企业为研究对象,魏新首次对中国的过度教育发生率进行了估算;文东茅针对大学毕业生群体进行的研究发现,如果一名大学毕业生发生了过度教育,则其收入会比相同学历和对应岗位工作的大学毕业生平均低9.55%;赖德胜的研究则暗示,正是由于转轨中国的劳动力市场是制度性分割的,劳动力缺乏流动性,才导致了经济发达地区出现了人才过剩和过度教育问题;另有研究从政府与市场、工作竞争与教育深化等视角出发,对中国的过度教育问题进行了探讨。本文将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之上,进一步研究我国的过度教育问题。

(一)过度教育问题的确存在

我国过度教育的形成直接受到教育扩展的影响,过度教育伴随着知识失业而出现。回顾新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历程,曾发生过多次较大规模的教育扩展。1958一1960年、1983—1984年、1992—1993年和1999年至今都出现了教育规模的超常增长,但在前三次超常增长之后,分别出现了大幅度负增长、增长下调和速度放慢现象,其中1958—1960年教育扩展出现了大起大落的严重问题。自1990年以来,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全国高等教育在校生1990年为382.2万人,而2000年达到847.9万人,为1990年的2.22倍,年均增长率高达10.55%。

伴随教育扩展,我国从20世纪80年代后期出现了大学毕业生就业难现象,20世纪90年代至今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呈下降趋势,一部分大学毕业生处于失业状态,还有很多已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从事层次较低的工作,导致教育资源存在明显的未充分利用问题。我国人才使用方面的浪费现象严重:在专业上用非所学约占14%以上,层次上的高才低用约占13%以上,数量上的人浮于事造成1/3的人才未发挥应有作用。

(二)过度教育的分布不均衡

目前,我国的大学毕业生就业已出现了明显的“极化”现象,即大学毕业生集中流向经济收益较高的地区和部门,导致一些部门和地区过度储存了人力资本,另一些部门和地区严重缺乏人力资本。毕业生高度集中于垄断行业、国有企事业单位和发达地区,导致我国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和不同地区的高等教育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就职于教育和文化艺术业、科研和技术服务业、金融保险业、国家党政机关和社会团体的高等学历人口较多,而另一些行业,如农林牧渔业、建筑业的高等学历人口则相对较少。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yll/200835.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