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中国农民之间收入差距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150推荐〗〖字数:7100字〗

一、引言

新中国建立以后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好时期,我国农村也面临发展的大好形势。党和国家亦实行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实行土地改革和社会主义改造,为我国农村和农业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历史条件。但是随后的一连串错误政策使我国农村发展陷入绝境。事实证明,建国后近三十年我国的农村政策至少是不成功的,我国没有完成农业的现代化,从而实现从农业国向工业国的转变。改革开放后,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的政策和中国及世界的形势促进了中国农村的发展,我国的农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农民也获得了较大的收益。但是,短暂的蜜月过后留给农村和农民的是发展的持续疲软,是农村和城市的愈益扩大的鸿沟,是东西部农村的巨大分野,是农民之间日益扩大的差距。本文将就我国改革开放以后的二十来年农民之间收入差距作比较深入的分析,主要是集中在差距形成的趋势、原因和对策方面。在寻找原因的时候我不得不求助于历史,因为历史教给了我们一切。本文力图以敬畏的心情去回想不堪回首的艰难岁月和带给广大农民的苦难,以科学的精神来鉴别历史的真伪,以中立的价值观来探求真理。以此去寻求属于理想主义者的真理,属于空想家的公平、正义和属于农民的苦难及梦想中的农村发展。数据是让人痛心的,前景却不那么乐观;留给我们的是可能。本文力求做到结合历史实际,运用数据分析法,历史方法展现我国当前农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形势和趋势,它们形成的原因,力求寻求一点有助于解决这一难题的办法。其中主要集中在趋势和原因方面。对策是无力的,如此艰深的问题不能由某些治标不治本的措施来解决,为了保持文章的完整,尽量提出一些自己认为可能会给这一复杂问题的解决有所裨益的对策。本文分三部分,分别是农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农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和农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对策,各部分相互衔接,有机结合。本文在写作过程中参考了众多研究者的大量富有成效的成果,在此深表谢意;并尽量给出注释,以示尊重。

有必要说明本文的逻辑。本文从具体的数据出发说明了中国当前(主要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二十多年)农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形势和趋势,由此寻找这种状况产生的原因和解决此问题的对策。在寻求原因时,本文注重从纷繁复杂的原因中寻找社会和历史的根源,这是本文的重点和创新之处。作者认为社会是一个发展着的结构,社会的组成部分本身也是结构,社会就是由这样一层层相互联系和包含的结构所组成。结构的变化不是孤立的,任何变化都是整体变化的一部分,任何结构的变化也要从整体着眼,全面的看待。农民之间收入差距问题不是单一的问题,它是复杂的社会结构的一部分。它的产生和发展也不是孤立的,它的解决也不能脱离中国社会的实际,脱离中国社会的历史背景。本文说明了中国农民收入低的原因,农民收入差距在较低水平上产生和扩大的原因和继续扩大的原因,着力点在其社会和历史根源,说明了这种状况是这样而不是那样的原因。而本文的对策分析正是建立在原因分析的基础上的,二者有机统一。

二、农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的分析

本部分介绍农民之间收入差距的趋势,说明农民之间收入差距是在低收入基础上的扩大,且存在继续扩大的趋势。农民的收入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较大的增长,但增长速度在减慢,农民与市民的差距在扩大,农民相对越来越贫困;而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却在这样的基础上却扩大了,并且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这种差距将继续扩大。以下就是对农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作详细的分析。主要涉及农民收入水平变化的总体趋势,变动的具体情况,和地区之间的农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形势;其中变动的具体情况用常用的几个指标来衡量,包括基尼系数,恩格尔系数。为了更加具体的介绍农民之间收入的差距,本文用农民收入的增长速度,城乡之间差距的扩大和构成农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的工资性收入等来说明收入差距可能会越拉越大,因为不同的发展速度本身就是差距产生的原因,而这也正是我国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或许这会给政策制定者有益的暗示。由于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在地区之间表现更加明显,本文也介绍了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状况。

(一)、农民收入水平及分配差距变动总体趋势

这表现在1.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变慢。自1997年以来,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再度出现回落,1996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在取得比上年增长9%的基础上,便进入了急转直下阶段,1997年比1996年增长4.6%,增长速度比上年下降4.4个百分点;1998年增长4.3%,比上年又下降0.3个百分点;1999年增长4%,比上年又下降0.3个百分点;2000年仅增长2.1%,增长速度比上年下降1.9个百分点。由于基层存在着的屡见不鲜的农民收入“兑水”现象,农民收入的实际增速比上述统计数字反映出来的增速事实上还要低。增长速度的变化导致收入的相应变化。2.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

农民收入增速减慢,使一度曾有所缩小的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再度扩大。在这一点上,会有不同的看法。一般来说,城乡之间差距好象说明不了农民之间的差距。但我们可以从不同地区之间和不同地区内部城乡居民之间收入的变化趋势之中发现在相应农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发展变化的趋势和具体情况,甚至会发现单纯看农民之间收入数据变化所不能发现的结构性问题。我们可以发现各地农民之间,城乡之间居民收入发展、变化的结构状态,从而找寻解决问题的根本办法。事实就是只有跳出农民问题的圈子才可能解决农民问题。这在后面的内容里会有所论述。3.居民消费结构城乡差距拉大。当中国城镇居民消费向空调器、摄像机、影碟机、电话、电脑甚至汽车

等高档、新一代耐用消费品发展的时候,农村居民的消费仍停留在以生存性为主的消费水准上。这一点是结合上面的情况共同发生影响的。

(二)、农民收入差距变动的具体分析

1.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基尼系数增大

而20%的收入最低的农民拥有全部农民纯收入的5.05%,收入最低的40%的人口只拥有全部纯20%最低收入人口所拥有收入份额相比形成的库兹涅茨比率从1986年的6.62到1999年的9.68;20%最高收入人口与40%最低收入人口所拥有收入份额相比形成的库兹涅茨比率从1986年2.43增加到1999年的3.23。显然,农民纯收入向高收入人口集中,1999年20%的高收入人口几乎拥有了全部纯收入的一半,60%的相对低收入人口(包括低收入、次低收入、中等收入)拥有的收入不足全部纯收入的30%。他的结论是农民之间收入的差距在拉大。

2.从恩格尔系数看农民收入状况

而这种情况就造成了主要以出售农产品为主的农民收入的相对下降,从而导致收入差距的形成和扩大。随着我国居民消费水平的进一步提高,以农产品为主业的部分农民将会面临更大的压力,如果不能及时调整产业结构的话,也就可以预见他们的收入会相对下降。

3.刘鸿渊从另外的两个角度说明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他认为在农民收入构成中,工资性劳动收入的比例虽然有所上升,但由于农民自身的技术技能、知识水平和不平等的劳动就业机制,影响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就业选择,大量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在城市从事脏、苦、累的劳动,而得到的劳动报酬却很低。在新的一轮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过程中,多数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因规模、资金、人才、产品、管理等多方面的原因而处于竞争劣势,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市场压力,规模扩张受限,削弱了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农民的工资性收入的增长空间受限,这在我国中西部表现尤为突出。发展中国家在农村工业化过程中的经验表明,农民从工业部门所获得的工资性收入的比例变化直接影响到农民的收入。从我国农村情况看,1995年与1998年比,农民从工业部门获得的工资性收入和从企业中获得的其他收入对农民收入差距的影响从18.3%上升到39.7%,从而成为影响农民收入差距的第一要素。

(三)、农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的地区分析

1.地区之间农民收入差距的现状

地区之间的差距已经是我国发展面临的重大问题,而地区间农民收入的差距也是这个差距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表现形式也具有共性和个性。近几年来,我国农村经济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农村地区差距却有所扩大。从1990年到1994年各省农村人均社会总产值的平均差距由41.7%扩大到53.2%,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平均差距由20.8%扩大到27.3%;东中西三大地带农民人均纯收入之比由1.58∶1.13∶1扩大到1.87∶1.23∶1。

农村发展差距不仅表现为产业结构的差距,同时也表现为经济体制的差距。不同产业适用于不同的经营方式,所以产业的差距会表现为经营方式和经济体制的差距。反过来,经营方式和经济体制的不同,导致资源组织方式的差异,使得不同地区在不同产业的资源组织和生产活动中,具有各自的优势和不足,从而进一步促成产业结构的差异。

我国农民人均收入差距中,劳动报酬和转移性收入差距相对较大,家庭经营性收入的差距相对较小。从地区间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来看,在引起差距扩大的主要因素中,农民家庭经营收入的影响在减少,1990年时东西部之间农民人均收入差距57.6%是由家庭经营收入差异所造成,1994年这一比例降到了51.5%。1990年农民收入差距33.78%是由集体经营收入差异所引起,而1994年农民仅劳动报酬的差异就占到其收入差距的44.%16。

2.东西部农民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的趋势明显

农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的分析

我国农民贫困了几千年了!自奴隶社会以降,封建社会的历史就是农民苦难的历史,是农民寻求幸福的历史。可是历史给可爱、勤劳的农民开了个玩笑,无论历史轮回还是王朝更替。农民的命运只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鸦片战争以后的近百年是中国寻求新的发展思路的历史,农民也为此苦苦追求,最后,终于倒在老对手封建王朝的老把戏上:欺骗--利用—消灭。后来,中国共产党提出了美好的发展前景,于是农民成为中国革命的主力,农民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最大的牺牲、最大的贡献。于是成为工人阶级的天然同盟军,于是新中国建立了。新中国的建立曾经给苦了数千年的农民以美好的幻觉。中国农民的地位得到了宪法的肯定,似乎大多数出身农民的新的掌权者会带给农民希望。而建国初的一系列政策也促进了中国农村的发展,土地改革、农村经营方式的改革都是有益的尝试。然而后来的疾风骤雨改变了发展的进程,新的政策彻底的打破了农民富裕的美梦。本文的主题是探讨农民之间收入差距的趋势、原因和对策,并且集中于改革开放后的一段时间。正如伟人所说,忘记历史就是背叛。我们当然不能背叛;因此,我们必须寻找历史给我们的启发。下面就是我们不太愿意面对的那些历史。把农民贫困的原因当成农民收入差距的原因是否是文不对题呢?表面上是的。如果这样认为,我们当然是陷入了就事论事的老套思维方式。所谓收入的差距就是收入有多有少,就是一部分人收入比另一部分人高。我们形成共识的是以下所叙的各点是农民整体贫困的重要原因。农民之间之所以会形成收入差距,并且像这样越来越严重,原因不就是农民的贫困,并且越来越相对贫困吗?我们发现了农民之间在既定条件下的收入差距,却同时陷入了一个思维陷阱。就像人们钻进一个小洞寻宝,碰到了自己做梦都想不到的宝物,于是满足了,心满意足,以为找到了真理;然而他们却没有意识到这里只是更大的宝藏的一个小藏宝处,它只是冰山一角而已,个中原因一言难尽,也许是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吧。在本文讨论的这个问题上正是如此,人们普遍就事论事,或深刻、或肤浅;或激进,或温和。他们忘记的就是农民收入问题的社会背景,和隐藏在这个复杂问题后面的结构。我把农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问题看作是一个小的结构,它作为一个主题是更大的结构的一部分——它就是中国农民的整体贫困;而中国农民的贫困也只是中国经济结构的一部分。如人们所熟悉的一样,结构的变化是复杂的,小结构的形成和发展是更大级结构发展、变化的一部分;考察小结构当然不可以局限于其本身,跳出框框寻找起背后的故事,是研究的新思路,也会得出不一样的结论。这就是本文寻找农民贫困的原因的初衷。也是自认为本文的创新之处。下面就这个问题做具体阐述。

基于上述理由,本文就历史根源做具体的深入的分析,而对农民之间收入差距的原因阐释也尽量具体,并把区域间深入差距的原因单列分析。本部分解释了第一部分所介绍的农民贫困的原因,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原因,及差距继续会扩大的原因。

关于农民贫困的根源,方辉振的研究很有启发性,作者借鉴了他的观点,形成了本文关于根源的看法。即:制度根源,经济根源,社会根源,历史根源,文化根源,政治根源。其中文化根源和历史根源具有较大的关联性,而制度、社会、经济、政治几个方面也是相互联系的。作者以这部分说明农民收入差距扩大的基础是农民整体的贫困。

(一)、我国农民贫困的深厚根源

1、人民公社是导致我国农村长期贫困的制度根源

本来,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农村,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农村,它将要在这个阶段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然而,在1958年发生的人民公社化运动,不仅几乎剥夺了农民的一切财产,而且剥夺了农民的人身自由;不仅取消了雇工经营及按资分配,而且几乎取消了农民的家庭经营。结果并没有使亿万农民走向“共产主义天堂”,反使亿万农民陷入贫困深渊,使农村陷入崩溃的边缘。这是由人民公社制度本质特征决定的必然结果。而这也为今后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它的副作用远非文字所能描绘。

2、工农产品剪刀差是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经济根源

工农产品剪刀差包括比价剪刀差和比值剪刀差。比价剪刀差,是指以一定时间为基础,工业品价格相对愈来愈高,农产品价格相对愈来愈低,在统计图上呈张开的剪刀状。比值剪刀差,则是指在工农产品交换中,工业品价格愈来愈高于它的价值,农产品价格愈来愈低于它的价值,在统计图上呈张开的剪刀状。两者本质上都是以工农业产品不等价交换形式使农业和农民的部分收入流入国家和工业部门,换言之是国家和工业部门对农业和农民的剥夺。它是构成计划经济管理体制的另一根顶梁柱。是一种反市场经济的经济政策。

1952年以来,我国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而农业部经济政策研究中心计算,光是1987年至1992年剪刀差绝对量总额就达到了7317亿元,从我国农村实际情况来看,剪刀差的变化与农民收入及生活水平变化存在着一种相关关系,剪刀差扩大,农民收入就减少,生活水平就相对下降,反之,农民收入就增加,生活水平的提高。这是因为剪刀差扩大必然导致农业及农民利益流失过多,其生产经营环境恶化,削弱农业自身扩大再生产的能力,影响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问题的关键还并不在于工农产品剪刀差对农业部门创造价值的抽聚,而在于所抽聚资金的流程,流向及其后果。在1984年以前,剪刀差一部分是通过农产品加工业部门和商业流通部门,最后以利税的形式流入国家财政;另一部分是通过为国家财政承担一项重要负担,以低价收购农产品以低价供应给市民的形式流入国家财政。然后,国家再将其主要部分投入城市工业和城市建设,将其少量部分返还给农业。由于国家投资主要是通向城市工业,这种主要靠供给建立起来的资本集约型工业化模式,不仅对资金有着持久的巨大需求,更为严重的是其运行机制不能形成对积累源泉的保护和培养,因而必然造成工农业发展相互脱节,城乡经济差距拉大,伴随城市发展而来的只能是农村的停滞甚至衰落。

自1985年以来,剪刀差的流程流向发生了变化:一是被国有企业所截留,流向市民消费。国家财政物价补贴政策,不仅没有随着市民收入水平提高而予以修正,反而由生产者向消费者偏转,从而造成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差距进一步拉大。二是被地方政策和乡镇企业所截留,流向非农产业,导致价高利大的地方加工业,房地产业和乡镇企业迅速发展,从而大大加剧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民收入生活水平的差距。比较发达的东南沿海地区往往是乡镇企业发展比较快比较多的地区,比较不发达的中西部地区恰恰是承受剪刀差较大的农业生产地区,这就是形成农业大省、农业大县贡献大、效益很差(产粮大县、财政穷县),农业增产、农民不增收矛盾的深层根源。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工农产品剪刀差的存在与拉大是造成城市工业与农村农业、市民生活与农民生活之间区别的经济根源。它损害了农业的发展,损害了农民的利益,而且这种损害是持续的,无报偿的。

3、二元社会结构是导致我国农村贫困的社会根源

现代生产力和现代产业,同传统生产力和传统产业并存的二元经济结构是发展中国家的一项特点,中国也不例外,旧中国是半封建半资本主义的畸形社会,约占社会总产值17%左右的现代工业同占83%左右的传统农业手工业同时并存是它的主要经济特征。作为计划经济体制产物的使二元社会结构凝固化的政策在我国实施几十年,虽然在历史上起过一定的作用,但却导致了我国农业的衰落、农村的落后和农民的贫困。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rdsqs/bxjy/2354.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