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急救灾心得体会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228推荐〗〖字数:1400字〗
4月27日上午,在县大剧院召开的县委中心组(扩大)理论学习会上,听取了著名应急管理专家佘廉教授关于《巨灾应急指挥体制与机制》的专题讲座。学习会上,佘廉教授以新颖的理念、通俗的语言、精辟的论述,以图文并茂的形式,使我对当前国际国内应急救灾体制机制有了深刻的认识。现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第一,建立应急指挥核心迫在眉睫。
我国的应急指挥体系在近几年的灾害处理实践中得到长足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不足,有待进一步改善和提高。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国家及相关部门、地方政府颁发了一系列法律法规和文件,保障抗震救灾及以后的工作顺利开展。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应急与救援的实践在很多方面实现了突破。如国务院抗震救灾指挥部和指挥部办公室的设置、异地救治伤员、救援队伍的调用、交通通讯严重中断、大批非政府组织和志愿者的行动、国际救援队的安排、国际救助的接收、对新闻媒体的开放、针对性法规的颁发、应急期的确定、次生灾害对策、心理咨询的问题、恢复重建规划等等。对原有预案的突破,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我国应急组织工作和体制、机制的不足。因此,我们必须要学习国际上“随经济、社会发展对应急救援资源进行有效整合,形成横向与纵向一体化的应急管理体系”的做法,坚持“以预防为主”的方针,强化领导,形成应急处置核心,并最终形成全社会共同抗御地震灾害的合力。
第二,救援队伍必须进一步专业化。纵观我国历次抢险救灾的历程,人民解放军、武警部队始终是主力军,实施救援反应迅速、机动性高、突击力强的特色,多次受到国际同行的好评。但是随着城镇建筑现代化水平的提高,从被巨灾摧毁的城镇建筑中抢救幸存者的难度更大了。在汶川、雅安地震的救援现场,我们常常看见这样的画面:一群赤手空拳的官兵焦急面对垮落的钢筋水泥废墟,却无从下手救援被压埋的幸存者。这种场面提示我们,他们需要专业的装备、专业的训练。尽管在地震局的积极推动下,26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少量市组建了地震灾害紧急救援队,这些队伍几乎全部投入了汶川、雅安地震的抢险救灾。但是,相对地震频度高、分布广、灾害重的国情,目前我国地震专业紧急救援队伍规模远远不够。因此,我们必须建立以专业紧急救援队伍为骨干,人民解放军、武警、民兵、各行业抢险救灾队伍为主力,志愿者协同的紧急救援网络,同时配置必需的简易救援装备,在原有训练中增加紧急救援的训练内容,从根本上改变救援搜救工作“搜寻靠嘴、救人靠手”的被动处境。
三、必须进一步普及巨灾防对科学知识。依靠科学技术是减轻自然灾害的法宝之一,减轻灾害的科学技术来自于科学发展观指导下的科学减灾思路,历史上的大灾经验告诉我们:“大灾后必有大疫。”汶川、雅安地震发生后却没有出现大面积疫情。究其原因,主要是相关部门即时处理,保障了灾区饮水安全。地震发生后,了解到水源风险后,在专家的建议下,当地水厂采用了一些应急处理工艺。实践证明,科学技术为饮水安全提供了有效保障。由于依靠科学,判断准确,采取了紧急有效的措施,灾区城市的饮水安全很快得到了保障,群众喝到的是干净水,灾区没有出现大的疫情。汶川、雅安地震发生后,不少专家学者对防灾科普工作提出了批评,指出由于公众对防灾知识掌握不足,很多人失去了转瞬即逝的脱险机会。因此,必须大力宣传和普及防灾减灾科学知识,进一步提高公民灾害意识和抗灾自救能力。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xdthwz/xdthdq/345890.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