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金融运行报告(下)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150推荐〗〖字数:5200字〗

3.出口增势强劲,利用外资和境外投资继续扩大

全省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6%,其中进口、出口同比分别增长13%和32.1%。贸易顺差462.2亿美元,占全国贸易顺差的45.4%。出口依存度和外贸依存度分别达46.6%和65%,外需日益成为浙江省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

出口结构变化明显,综合竞争力提升。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出口比重提高,同比分别提高2.1和1.2个百分点,对出口的增长贡献率分别达45.9%和11.5%。加工贸易比重上升,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出口市场趋向多元化,除欧盟、美国、日本三大传统市场外,对东盟、拉美、俄罗斯的出口也快速增长。

利用外资规模扩大。外商投资企业平均单个投资规模和合同外资同比分别增长28.6%和24.4%。全球500强企业已有?2家在浙江投资兴办了195家外商投资企业。民营企业引进外资成为合资、合作的主要途径,全省“以民引外”企业家数、投资总额和合同外资分别占非独资企业总数的97.9%、78.7%和86.0%。

民营企业境外投资积极性高涨,资源开发成新亮点。2005年批准赴境外投资中民营企业家数占比达90%;浙江企业共在境外投资24个资源开发项目,实际投资8867万美元。

4.财政收入稳步增长,财政支出结构优化

一般预算总收入突破两千亿元,增长17.2%;地方一般预算收入突破千亿元,增长18.4%。财政支出1265.53亿元,增长19.1%。

地方预算收入增长平稳,累计增幅逐月回落,其中营业税和企业所得税增幅回落明显,分别比上年回落16.8和25.1个百分点,主要原因是受土地、能源等要素制约等影响,企业效益下降,过热行业逐步降温,房地产、建筑业税收增长乏力。

支出结构进一步优化,逐步向统筹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统筹城乡发展方向倾斜。城市维护费、抚恤和社会救助、支援欠发达地区等重点支出保持了20%以上的增长,科技支出增长29.9%。同时由于全省出口贸易高速增长,出口退税支出增长较快,达51.5%。

(二)总供给稳步增长,效益指标有所回升

三次产业继续朝稳步、协调态势发展。农业结构调整继续深化;工业生产保持较快增长,盈利能力有所回升;服务业快速增长,是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

1.农业生产稳定增长,结构调整继续深化

2005年,全省第一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6%。高效生态农业发展加快,农林牧副渔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产品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全年农作物播种面积比上年增长2.1%.粮经种植比例从上年的52.4:47.6调整为53.2:46.80

专栏2:

浙江省城乡统筹发展实践

“十五”期间,浙江省率先探索城乡统筹发展新路子,开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先行实践。

一是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浙江省率先进入“工业反哺农业”阶段,2004年已有1808家工商企业投资高效生态农业,投资额达148亿元;启动了3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县和100个高效生态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迅速,2005.年底全省共有各类农业产业化组织8764个(浙江省现代农业产业化经营机制主要有:公司农户利益共同体、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产品深加了专业园区三种模式),比2000年增长93%。2004年底发布了全国第一个《浙江省农民专业合作社条例》。

二是发展特色块状经济,促进农村经济全面提升。“十五”期间,浙江以县城和中心镇为依托,鼓励乡镇大力发展特色块状经济,吸纳大量农村居民就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成为县域经济的主导力量。目前,全省已形成了400多个年产值超10亿元的块状经济,县域经济占到全省经济总量的70%;进入全国百强县个数连续5年列全国第一,占比近1/3,农村居民工资性收入已占纯收入的49.5%。

三是注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实施村庄整治工程。建立基础设施建设向农村倾斜的投资机制,实施“千村示范、万村整治"12程。近年来全省累计投入413亿元,完成5060个整治村、480个示范村的建设任务。同时加大“乡村康庄工程”、“千万农民饮用水”等配套工程的建设力度,整体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全面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目前全省农村城镇化率已达53%。

四是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全面提高农民素质。浙江省率先建立城乡统一的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涵盖农民工的职工养老保险制度、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制度,2005年共有180万名被征地农民纳入社会保障范围。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参保率达71%。启动实施农村中小学“四项工程”。实施“千万农村劳动力素质培训”工程。全面提高农民素质。

五是实施扶贫攻坚计划,协调区域经济发展。浙江省先后实施了“百乡扶贫攻坚计划”、“欠发达乡镇奔小康工程”和“山海协作”工程,加大对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几年来,各级财政共实施扶贫项目8500多个,投入扶贫资金15.8亿元。25个欠发达县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2000年的2644元增加到2004年的3992元。浙江省扶贫开发经验在2004年全球扶贫大会被推荐为成功案例。

2.工业产销保持较快增长,企业盈利能力回升

2005年下半年来,工业生产、效益回落过快势头基本控制,回升趋势日益明朗。

全省工业增加值增长12.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1%。产销率达97.8%,同比提高0.1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比上年增长24.7%,同比回落5.0个百分点。

企业效益有所回升,但增幅回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7项经济效益指标综合指数156.6,比上年上升了0.6;实现利润增长11.6%,同比回落7.5个百分点。

3.第三产业加快发展,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

全省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14.9%,占GDP比重同比提高了0.6个百分点。现代物流、金融、房地产、旅游、信息服务业等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全社会铁路、公路、水路运输完成旅客和货运周转量同比分别增长6.7%和18.8%;邮政、电信业务总量同比增长24.8%;餐饮业、旅游业同比分别增长17.8%和23.1%。第三产业从业人员数预计950万人,同比增长4.7%,占全社会从业人员的31.3%,已成为吸纳就业的主要力量。

(三)价格指数回落趋稳,上游涨价压力有所缓解

1.居民消费价格涨势趋稳,食品类价格涨幅明显回落

自2004年四季度起,全省居民消费价格涨幅稳步回落。2005年,CPI上涨1.3%,涨幅回落2.6个百分点。居住类价格上涨4.4%,是拉动CPI上涨的主要因素。食品类价格上涨3.0%,涨势回落趋稳,是CPI涨幅回落的主要原因;但在下半年医疗保健用品类价格上升推动下,9月份起CPI涨幅出现逐月回升势头。

2.生产价格涨势明显趋缓,农资价格继续上涨

2005年,原材料购进价与工业品出厂价格涨幅均呈逐步下降走势,涨幅同比分别回落2.7和8.0个百分点。企业“高进低出”状况趋于缓解,上下游价差由上年的8.4个百分点缩小到3.1个百分点。

受成本(油价)上升影响,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同比上涨5.8%,已连续3年上涨。一旦农资价格继续上涨,将引起食品类价格新一轮上涨,推动CPI走高。

3.劳动力价格总体平稳,生活保障进一步提高

全年城镇单位就业人员平均劳动报酬2.6万元,同比增长10.7%。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提高,城乡人均每月保障标准分别为223元和129元。社会保险覆盖面进一步扩大,企业职工养老保险缴费人数和医疗保险参保人数分别比上年末净增46万人和63万人,失业保险参保人数440万人,71%的农村居民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

(四)房地产业理性回归,水泥行业结构调整超前

1.房地产市场理性回归,房地产信贷增势趋缓

(1)开发投资增速回落,竣工面积增长明显。2005年全省房地产开发投资1454.5亿元,增长12.3%,增速回落20.9个百分点。随着房地产开发投资下滑,土地市场景气度明显降低,土地购置、开发面积分别下降24.5%和21.3%,房屋施工面积增幅也回落16.7个百分点。由于前期开工面积较大,竣工面积增长18.3%,增幅提高13.6个百分点。

(2)销售面积回落,空置面积增长较快。2005年房屋销售面积出现一、二季度同比负增长、三季度增幅回升、但四季度增幅又趋缓的态势。全省全年房屋销售面积2815.4万平方米,增长0.8%,增幅回落6.1百分点。

由于销售面积增长落后于竣工面积增长,房屋空置面积增长较快。2005年末空置面积达654.2万平方米。

(3)房屋销售价格涨幅继续回落,土地交易价格涨幅依然较高。浙江省房屋销售价格涨幅呈逐季回落之势,全年平均涨幅为8.4%,回落6.8个百分点;其中,杭州、宁波和温州为9.7%、6.2%和8%,同比分别回落2.0、7.7和6.7个百分点。全省房屋租赁价格平均上涨了4%,同比回落4.2个百分点。全省土地交易价格全年平均上涨了20.4%,同比略高0.7个百分点,其中杭州涨幅最高,达24.8%。

(4)开发贷款增速回升,个人购房贷款回落明显。宏观调控以来浙江省房地产各项贷款增幅呈现回落态势,2005年末,各项房地产贷款增长14.1%,增速同比回落10.1个百分点。

2叩4年,房地产宏观调控主要针对供给方,全省房地产开发贷款增速明显下滑,从2003年末增长36.5%的高峰回落到2004年末的4.4%,2005年起有所回升,年末增长9.6%,同比提高5.2个百分点。

2005年初,房地产宏观调控重点转向需求方,“抑制投机,控制投资,引导合理消费,稳定房价”成为共识,按揭贷款高速增长势头回落明显。年末,全省个人购房贷款同比增长17.2%,增幅回落26.3个百分点。

2.政府与市场协同推进,水泥业结构调整效果明显水泥业是浙江省的传统行业,也是建材工业的第一大行业。经过“九五”的积累和“十五”的快速发展,浙江水泥业生产能力急剧扩张,产量由2000年的4257万吨发展到2004年的8192万吨,年平均增速高达17.6%。2005年,全省水泥产量达到8965.7万吨,在全国各省市中排名第3位;共有新型干法窑生产线79条,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占水泥生产总能力近90%,是目前国内新型干法水泥生产能力最大、占比最高的省份。

在浙江水泥业迅速发展、结构调整过程中,政府引导措施有力,信贷政策紧密配合。自1998年以来,浙江省政府按照产业政策与信贷政策、经济手段与法律手段多管齐下的思路,采取拆窑压产、专项资金补助、新建生产能力必须等量或超量淘汰落后产能的方式,促进了水泥行业的产业升级和集约化发展。同时,银行业主动调整授信策略,配合政府促进水泥行业升级优化:重点支持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客户、日产4000吨及以上的新型干法水泥项目和靠近水泥熟料基地的水泥粉磨站。通过上述举措,水泥业结构优化效果明显:新型干法水泥产量在全省水泥总产量中的占比从2000年初位居全国之末的2%跃至目前位居全国之首的90%,水泥散装量自2000年以来连续5年名列全国第1。

目前浙江水泥行业发展中存在的产业集中度相对偏低、生产成本制约进一步加大和产能过剩等问题仍需关注,尽管四季度起水泥行业开始扭亏为盈,但该行业景气下滑的趋势在近期内难以有效改观。

预测和展望

尽管2005年下半年以来,浙江省经济运行中的主要指标稳步回升,但浙江省经济增长方式未根本转变,经济结构不够合理,资源要素制约和环境承载压力的问题仍较突出,新的投资增长点的稳定形成尚需时日、出口环境不确定性尚未根本消除、消费热点短期内不明朗,对信贷资金的有效需求难以迅速扩大。在市场倒逼和政府调控下,2006年浙江省经济将进入转型调整期,处于结构调控和平稳发展阶段。

2006年是“十一五”开局之年,预计全省GDP增长10%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3%以上左右,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实际增长12%以上,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5%以上左右;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实际增长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5%以上;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3%,城镇登记失业率4.5%。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贷款新增分别为3300亿和2300亿左右,增速分别为16%和14%左右。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ryjlw/210779.html

    相关题目范文范本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