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金融体制与我国现阶段的选择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150推荐〗〖字数:3400字〗

内容摘要:基于金融功能的角度,市场主导型和银行主导型这两种金融体制都为促进各国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本文从释放经济增长所累积的风险和避免金融、经济危机的角度看,认为目前我国应当选择市场主导型金融体制。

关键词:市场主导型金融体制银行主导型金融体制最优选择

比较金融体制研究的核心在于对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在金融发展的早期,金融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实际上是货币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在这个问题上,存在着货币中性或货币非中性之争。金融与经济增长关系演变成融资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美国两位著名财务管理学家莫迪尼安尼和米勒认为企业融资结构对企业资本成本或者企业价值没有任何影响。据此,银行中介与资本市场之间效率没有优劣之分。美国金融学家艾伦和盖尔在《比较金融体制》一书中系统地考察了金融中介与金融市场的关系,以及不同金融体制的各方面问题。这些研究深化了人们对现代金融体制中市场和金融中介关系的认识,对于金融理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究竟是市场优于中介,还是中介优于市场,以往研究大都停留在不同金融体制促进经济增长孰优孰劣的争论上。一种金融体制如果仅仅促进经济增长,却不能将经济增长所累积的风险释放到经济体之外,这样的金融体制显然不是最优选择,本文试图在不同金融体制促进经济增长和释放经济增长所累积的风险方面作一个比较分析。

不同金融体制在促进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根据莫顿和博迪的理论研究,他们认为现代金融体制主要提供以下功能:提供清算交割服务,提供资源积聚和企业所有权分散机制,在不同时间、不同空间和不同主体之间配置资源,风险分担和风险管理,为经济体制中分权决策的主体提供价格信息,解决委托—代理问题。归纳起来,金融体制主要实现三个核心功能,即企业治理、信息生产以及风险管理。金融体制比较的首要任务在于比较不同类型的金融体制,如何实现这三种功能,进而促进经济增长。

不同金融体制的企业治理机制

在美国,公司治理主要讨论企业中的委托——代理关系,而在德国公司治理则从更广泛的意义上讨论利益相关者对企业管理的影响。这种差异恰好反映了两种金融体制的区别。

市场提供了一种外部治理机制。具体地说,资本市场可以从两方面克服委托-代理问题,一是信息公开,二是用“脚”投票机制。资本市场信息公开有两种机制:强制性信息披露和金融中介对企业的评级。在有效市场条件下,企业的经营信息会在公司股价上得到体现,当股价下跌,投资者用“脚”投票,就有可能发生收购与接管行为,使管理者按所有者的要求追求企业利润的最大化,从而有益于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

而银行则提供一种内部治理机制。以银行为主导的金融体制保证资金提供者对融资企业具有一定的控制权。这种权力来自于资金提供者或者是企业的大股东,或者是企业的主要贷款者。监督功能可以由主要银行来执行。这种公司治理机制不依赖资本市场和外部投资者。银行在公司治理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控制公司的监事会,凭借内部信息优势,对企业进行控制。这种制度有利于企业和银行之间建立长期稳定的联系,从而减少相互之间的信息不对称性,进而减少监督成本。

金融体制中不同的风险管理机制

根据艾伦和盖尔的观点,金融体制风险分散的功能可分为横向风险分担和跨期风险分散。这两种功能与市场和银行直接相关。

金融市场的主要功能之一是提供风险分担的机会。市场允许个人分散投资组合,对冲异质风险,并根据其风险承受能力调整资产组合的风险。这些做法可以叫做横向风险分担,意指在既定的时点上,不同的人可以进行风险互换。从横向分担风险的角度看,市场主导型能够提供更多的资产组合选择。

但是,市场本身也有局限,如果市场不完美,金融中介在提供跨期风险分散功能上则具有某些优势。戴蒙德和德比维奇通过银行挤兑模型证明:银行可以提供金融市场所无法提供的跨期风险分散功能。长期投资项目比短期投资项目收益高,但是投资者可能担心短期流动性不足,因而不愿意接受较高的长期投资收益。金融中介的优势在于将大量具有不确定的短期流动性需求的投资者集中起来,根据大数法则提供流动性,同时享受长期投资带来的高收益。

不同金融体制的信息处理机制

不同的金融体制,在信息的生产与利用方面有着很大的不同。而不同的信息处理与传递直接影响着资源的有效配置。

传统观点认为,价格信号揭示信息的成本,有效的金融市场通常能通过价格提供各种信息。信息分散化是市场主导型金融体制的重要特征,与私人公司相比,公众公司被要求披露更多的信息,即公开信息。而银行则通过参股到公司当中,而获得内部人资格,这样它就可以获得很多从公开市场得不到的信息——内幕信息。所以,单从信息一方来看,由于信息成本的存在,并不能简单地认为市场在收集处理信息方面就必然比机构更加有效。

最优金融体制的标准及选择

从促进经济增长来看,两种金融体制分不出孰优孰劣。银行具有某些市场无法替代的经济职能,并对市场缺陷予以补充。市场也具有银行无法实现的经济职能。银行和市场两者都不可或缺。然而在如何处理从实体经济中转移过来的各种风险方面,银行体系和金融市场却有不同的表现。

银行体系在促进经济增长的同时会在金融系统内部累积两种风险:流动性不足风险和收益不确定风险。从银行负债看,银行存款契约规定存款人可以随时随地提款,则存款者个人的流动性风险完全消除,实体经济中的消费得以平滑。但是这种风险只是转移并汇集到银行体系内部而已,作为存量积聚起来,如果“存贷错配”严重,银行则面临流动性不足的风险。从银行资产看,存款者能够获得固定利率,收益风险得以消除。但银行由于面临信用风险,贷款收益则具有很大不确定性,甚至本金也难以收回。如果这种不确定性最终转化为呆坏帐损失,那么这种收益不确定风险会消耗掉银行大量资产,使银行准备金减少,进而强化银行的流动性不足风险。在银行主导金融体制里,对单个的投资者来说,这两种风险虽然得到了转移或消除,但是对银行体系本身来说,这两种风险完全滞留在银行体系内部。随着经济日益发展,银行体系面临的流动性不足风险日益累积,必然出现银行挤兑,导致金融系统的不稳定。因此,银行体系的风险管理功能只是把实体经济增长中的风险转移出来,累积在自身内部进行配置管理,它本身并没有提供一种将这些风险释放到金融系统之外的内在机制。

金融市场则有所不同,它一方面通过使投资者自担风流动,从而将风险释放到金融系统之外。它通过这种使存量风险变为流量风险的风险流动机制,在流动中逐渐释放金融系统内的风险。存量风险可能带来金融危机,进而导致经济危机。而流量风险则能在流动中让部分投资者自我承担,从而使这部分风险释放到金融系统之外。金融市场的这种风险释放机制是银行体系无法实现的,相反银行体系累积,滞留的风险还需要通过金融市场才能得以释放。首先,对于银行资产来说,银行贷款是否能够成功收回蕴含着不确定性。而市场则可以为银行的这种收益风险提供转移机制,那就是将贷款进行资产证券化处理在资本市场发行进而向资本市场投资者转移风险。其次,银行负债也存在期限错配的流动性风险,“借短贷长“日益加剧势必造成流动性风险,甚至导致银行挤兑。同样金融市场的资产证券化也可以为这种风险提供转移机制,那就是将大额存款标准化为大额可转让存单,在二级市场转让以创造流动性。再者,对于银行整体风险来说,其风险承受者只是最初的少数出资者,当银行规模、业务日益扩大,竞争日趋激烈,银行面临的不确定性超出原始出资人的承受能力时,银行也可以通过上市吸收更多股东来分担银行风险。

比较以银行或是以市场为主导的金融体制的标准不能仅仅停留在看其是否能促进经济增长,而是要看什么样的金融体制不仅能促进经济增长,还能最终释放经济增长所累积的风险,从而避免大的经济波动,甚至金融、经济危机的出现。

我国要利用金融体制促进经济增长的各种经济功能,而又要避免出现大的经济波动,甚至金融、经济危机的出现,那么市场主导型金融体制就是目前我国金融体制的最优选择。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ryjlw/211151.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