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贫困地区语文课程改革的目标及措施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0推荐〗〖字数:3100字〗

语文是一门最具人文性的学科,它能使我们徜徉一条条绵绵流淌的河流,去感受上下五千年的智慧;攀登一座座巍巍挺立的大山,去体味纵横几万里的尊严;吟唱一首首韵味深远的诗歌,鉴赏字里行间悸动的独行的灵魂;描绘一幅幅五光十色的图画,领悟光影调和的缤纷世态。

一、语文课程改革的重要性

课程在学校教育中处于核心地位,教育的目标、价值主要通过课程来体现和实施,因此,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内容。世纪之交,当中国基础教育高举全面推行素质教育的旗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切实履行“奠基工程”职责的时候,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就必然成为基础教育改革的重要任务,鲜明而迫切地提到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全社会的面前。遵循“先实践,后推广”的思路,新课程已经于2001年9月在全国38个国家级实验区进行了实验,今年秋季实验将进一步扩大,有近500个县(区)开展实验,新课程正在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的生活。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实践中不断深化,并昭示其强大的生命力。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确立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有以下3个方面:(1)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充分发挥语文课程的育人功能;(2)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3)遵循共同基础与多样选择相统一的原则,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在教学中要使学生在以下五个方面获得发展: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根据语文教学的标准,我认为新课改不仅仅是单纯的“课改问题”,在“改”之前,我们必须搞清楚谁最需要新课改,新课改到底为了谁?新课改一再强调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可是学生的主体如何体现,似乎各有各的看法。在新课改的要求下,老师应关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真正关心的问题,真正感兴趣的问题。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需要,老师应该帮助学生去解决自己产生的疑问,而非让学生解决老师设计好的疑问。所以,新课改首先要改变的不是上课的形式,而是要关注学生的需要,关注学生所关注的问题。不应该是学生围着老师转,而应该是学生在老师的组织和指引下主动地探索自己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

二、实施课程改革存在的问题

全面实施课程改革是新时期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然而,在贫困地区当前课改中主要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1.教学观念落后:目前的课堂教学观念依然是陈旧的,人们几乎沿用着上百年之前的教学方法。教育者对课程的看法,对教学的理解,对学生的要求,一直没有能够跳出传统的藩篱,有时甚至比前人要落后得多。“不讲不放心”、“高难度大容量”、“要让学生达到既定的目标”、“记忆重于一切”、“回答问题与教师的一致才满意”等等,导致了讲不完的知识和题目,减不轻的负担和压力,训练的反复与反复的训练,而不是让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运用,在知识上大胆质疑,在动手上跃跃欲试。

2.师资不齐:实施课程改革,当然离不开教师队伍。没有一支称职的教师队伍,决不能进行所谓的课程改革。而我们贫困地区目前教师队伍的现状并不令人乐观,最大的问题在于队伍的差异太大,主要表现为观念差异、能力差异、水平差异。对课程改革,有的热心,有的冷漠,有的接受,有的拒绝,有的跃跃欲试,有的茫然失措,凭借这样一支参差不齐的教师队伍来进行课程改革,效果肯定大打折扣。

3.硬件落后:我认为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其中包括硬件的发展。当物质条件发展到一定程度的时候,人们的精神必然随着发生根本的变化。教育改革也是如此。我们要实施课程改革,仅仅凭借一支粉笔,一块黑板,一套教材是远远不行的。因为新的教学理念要求教育的课堂空间要扩大,吸收知识的渠道要增多,培养能力的手段要多样,师生交往、同学交往的途径要拓展。这就需要有现代教育手段,现代通讯手段,而我们有的学校现在的目标还是消除危房,这对课程改革的推进严重不利。

4.水平不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贫困地区的学校发展水平与东部地区相比有很大的差异。姑且不谈东部地区西部地区、沿海内地的差异,就是在一个区域内,学校发展的差异也是很大的。而我们所要进行的课程改革无论是目标还是做法,本不应是有差异的。尽管有人说课程改革将所有的人又重新拉到一条起跑线上,但这纯粹是书生之说!就算是已经站到一条起跑线上,那么先天的营养不足也会使得他们在起步后拉开差距。

5.评价不配:教育不仅仅是上级意图的体现,而且应该有百姓的认可。事实上现在的教育改革,许多家长并不买账,甚至反对,他们有一句挂在口头上的话就是“能保证我们上重点学校”、“上重点中学”吗?有许多所谓的高论:只要进行课改、只要进行素质教育,就不会影响升学率。这话理论上是成立的,事实上是站不住脚的,原因就是我们现在的改革与正在实行的考试并不同步,我们的政府评价,专家评价与社会尤其是老百姓的评价不一致。专家教授们津津乐道于自己的改革理念,而考试却仍然停留在原来的基础上,变化很小,所谓的考试改革仅仅是小打小闹,传统教学方法最能应对考试,而改革却往往与之不适应。我们仔细考察一下近几年的各种考试,主办者试图有所突破,其实收效很少,加上我们的老师也不适应改革的要求,习惯用陈旧的观点来衡量学生。以近几年的高考作文为例,说假话、说空话的作文是最“中规”的,教师反复强调学生的作文要“与时代合拍”,要“立意高远”,说到底是假话值钱,无病呻吟有效。这样的考试评判,无疑是课程改革的最大的拦路虎。再以中考为例。义务教育7-9年级这一段的课程改革的课程安排中有社会和科学这两门,而相当多的试点学校几乎没有采用,原因就在于中考中仍然考物理、化学,如果采用“科学”“社会”肯定会影响传统的物理化学的教学,原因很明白。在高中,别说是大的课程改革,就连国家规定的“研究性学习”这门必修课也名存实亡,即使那些所谓的全国有名的“研究性学习”搞得好的学校,其实际情形人人明白,在这样一个以弄虚作假来欺世盗名,以浮躁为政绩的社会里,人们在本质上追求的就是升学率。这一关键的评价可能是实施课程改革的致命杀手。而且要在近几年内改变这样的状况,可能是很难的,原因也很明白,中国太大,教育太穷,升学与就业的压力不可能在短期内缓解,再加上中国传统的文化背景,“唯有读书高”的思想根深蒂固。谁能在这样的背景之下悠然自在地进行改革?由此可见,实施课程改革,并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要认真思考对策。

三、实行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目标

培养学语文的兴趣:以学生发展为本,让学生尝到学语文的乐趣,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从而快乐地参与到语文教学活动中去。在培养学生兴趣方面,我认为语文教学的上佳境界在于:使学生能“好读书……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众所周知,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和灵活性极强,“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与其让教师苦苦传达“教参”观点而使学生得以“求甚解”,倒不如尊重学生,强化学生获取新知的动机,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教师则由“为教而教”为重心转向“为学而导”为重心的轨道上,不仅不要“授鱼”,有时连“渔”也不授。先让学生自己去反复读书,在读中,自己思想,自己推断,自己体会,自己感悟;或在读中摸索规律,或读后总结方法。教师绝不越俎代庖,只是从旁启发、点拨。这样坚持不懈,学生必能学会举一反三,融会贯通,最终达到“展卷而自能通解,执笔而自能合度”的境界。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xlwlw/200608.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