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学校变革和创新方案思考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0推荐〗〖字数:1600字〗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将实现我国中小学课程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向关注每一位学生发展的历史转变。众所周知,我们的基础教育已经到了非改不可的地步。学校应当积极实施变革和创新,充当改革的核心载体。

一、以往教学改革失败的原因

以往的教育改革之所以失败,纯粹是因为学校教育管理“穿新鞋走老路”所致。但是我们必须承认教育体制有一个永恒的矛盾。一方面教育需要根据成绩登记把学生区分,以便当升学机会、就业机会出现不平等时,可以被视为合法。从我们的国情出发,我们只能在一定程度上达到教育的平等,如在九年义务阶段。但我们难以化解或减缓“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这一现实问题。另一方面我们又需要以某种方式把学生、家长和教师整合,倡导教育要“以人为本”,关心每一位学生的发展。以往学校都把教育质量与升学率划等号,不断激化这一永恒矛盾,这才是目前学校教育改革要解决的最大问题。

二、学校领导是课程变革和创新的首要关键

我们知道,卓越学校的特征是行政领导能够主动认识到学校要生存发展,就必须改革,领导者需要有抱负和有勇气采取必要的行动。领导要认识到变革和创新是一个反思学习过程而不是一个事件。所以我强调改革首先是培养领导实施改革的胜任力、承担和才能。而且人们已经普遍认为胜任力、承担、才能是领导具有发动变革和创新能力、管理变革和创新能力、发展变革和创新能力、促成学校卓越发展的必要元素。但是我们必须清楚改革应由上层领导而并非由上层推动,领导应运用理念、理想和抱负,与全体师生完全投入,使领导和参与者都能够赋予权力和得到奖励,建立和维持一个有着协同作用的团队,这一点也是变革时期领导者必须具备的。

三、变革和创新应采用“以人为本”的趋向

到底是“变革的实施”还是“变革的同化”,我认为“同化”一词更清楚地说明了领导者只是改革过程的催化剂,而并非真正能量所在。许多由上而下的改革均以失败而告终,原因就是我们忽略了参与改革的教师、学生及后勤人员的因素,没有真正促成教师个人发展,没有真正满足学生的需要,当然就会在改革中得到抗拒直至最终失败。改革的目的是为了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最大限度地满足学习者的需要,采用由上而下的趋向为主,由下而上的趋向为辅的双向管理机制无疑就是坚持了“以人为本”的原则,这样既能保证改革的总体方向,又能使参与者得到自尊、减缓压力,并且成为改革的强劲动力。

四、学校基础课程改革过程的基本方针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指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应始终贯彻‘先立后破,先实验后推广’的工作方针”。之所以坚持这一方针,主要是因为课程改革是一个持续的、需要不断完善的系统工程,只能成功,不能失败。这一方针也体现了实事求是,按教育规律办事的科学态度。所以学校在进行改革时也必须贯彻这一方针,以学校原有的良好教育实践作为基础,学习兄弟学校成功的经验,先试验后推广,确保改革成功。

五、学校进行课程改革的重大成就应该是获得发展的变化

领导者真正要做的大事情是创造和管理文化。变革和创新会带来来自内部和外部的混乱和冲突。我们应该积极面对冲突,调整其内在条件,过渡这一不稳定时期。只要我们方向正确,获得成功,则学校应付转变的能力就得到了锻炼和增强,为日后的变革奠定了良好的基础,这就是改革的最大成就。因为这一成就是一种文化,它将永远促成学校的良性发展。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xlwlw/200623.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