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对称性”的消逝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0推荐〗〖字数:5600字〗

——电子媒介与学校合法性的危机

摘要:两代人之。间的“成熟差”是一个客观事实,只能靠教育来弥补。代际不对称性是教育存在的人类学依据,学校教育则产生于代际不对称性的扩大。印刷媒介对代际不对称性起到了呵护作用,但电子媒介因其自身的特性消弥了代际差距,使代际不对称性加速消逝。不对称性的消逝使学校教育的合法性和内在魅力降低,这是当代学校教育多重危机的内在根源。在电子媒介时代,学校应寻找新的合法性依据,向“学习共同体”转型。

关键词:学校合法性5成熟差;不对称性;印刷媒介;电子媒介

一、“成熟差”:教育存在的人类学依据

很多从事教育研究的人有——种天真的思想,渴望有一天能够实现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的完全平等。孰不知正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不平等或者说“不对称性”,为教育提供了人类学依据。

“教育是由前——代人对下一代人进行的。”[1]前一代人为什么能对下一代人进行教育呢?根本的原因在于两代人之间存在的“成熟差”[2],即前一代人相对于后一代人在身体、经验、知识、能力、社会性等方面的优势。成熟差是一个自然现象,也是一个“不可避免的事实”:“存在群体的新生成员——集体未来的惟一代表——的不成熟和掌握群体的知识和习惯的成年成员的成熟之间的对比。”[3]动物也有成熟差,但动物的成熟差与人相比要小得多,靠本能的逐步释放和年轻一代的无意识模仿就可在短时间内得到弥补。

即使是生理上,人的代际成熟差也是非常大的。波特曼估计,标识人的独有生物特征的直立行走和言语活动,要在人出生一年之后才有可能,从这个意义上看人是“生理性早产”[4]的动物。即使在——岁时能够直立行走并会说话,人的生存能力也无法与同龄的动物相比,没有成年人的养育,成活的可能性非常小。人在生理上的成熟差决定了一种初级形态的教育,即保育的必要性。“大多数动物的确需要喂养,但却不需要保育。保育还意味着父母要采取预防措施,使孩子不会有害地运用其能力。”[5]也就是说,单就生理层面而言,代际成熟差不仅体现在新生儿的能力匮乏上,还体现在对自己仅有的一点能力的低控制上。没有保育,新生一代就无法跨越两代人之间的鸿沟,无法长大。

人的代际成熟差不仅仅是生理的,还是社会的。随着文明的发展,人类在面对外部世界时积累了——定的“超生物经验”[6],即人在超越生物本能之外所形成的制造、使用工具的经验。与此同时,人类在面对人类群体自身方面也形成了“超生物联系”,发展出社会关系,积累了社会生活的经验。而这些超越生物本能的经验基本上掌握在群体的成熟成员手中,新生成员不会自发地获得,这就造成了生理成熟差之外的社会成熟差。

两代人之间的成熟差是客观事实,但人类要延续,就不能放任这种成熟差的扩大,否则。人类就面临着衰亡的危险。如何弥补两代人之间的成熟差呢?“教育,只有教育能够弥补这个缺陷。”[7]正是成熟差这一客观事实,为教育的存在提供了人类学依据。“只要他自己不能一个人(再一次)去发现和创造他在这个自然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国家的环境中生活所需的一切,那么他就是一种依靠继承的生物,一种需要教育的生物,一种要接受教育的生物。”[8]我们以往强调人的可教育性,却忽视了人的教育需要性。实际上,没有教育就没有人。所以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人。除了教育从他身上所造就出的东西外,他什么也不是。”[9]因此,人类学的表达更完整:“人是教育的、受教育的和需要教育的生物。”[10]

因为成熟差的存在,教育成为必需。教育成为必需并不意味着学校教育成为必需,如果家庭、生产机构和社会生活能够弥补这种成熟差,学校教育的存在就没有依据。人类的发展史也证明了这一点。在人类的童年时期,“每一个人通过社会中的简单生活学到不少东西,有的甚至可以说是通过对周围事物的见闻获得的。……每个人的经验和知识的很大一部分,来源于非正规教育。这种教育是长期存在的”“”。正规的、制度化的学校教育之所以产生,在于两代人之间的成熟差的扩大。“随着文明的进步,年轻人的能力和成年人所关心的事情之间的差距扩大。除了比较低级的职业以外,通过直接参与成人的事业进行学习,变得越来越困难。成人所做的事情很多在空间和意义方面那么遥远,游戏性质的模仿越来越不足以再造它的精神。”[12]在这种情况下,家庭、社会生活都不足以承担弥补成熟差的重任,学校作为一种有明确的教育意识的社会机构产生了。正是学校的存在,使得年轻一代能够在人生的早期阶段高效地学习,在尽可能短的时间里跨越两代人之间的成熟差,进而站在人类智慧的前沿开创新的、属于自己这一代的生活。

二、印刷媒介对“不对称性”的呵护

从更抽象的意义上看,“成熟差”是教育系统中两种教育主体之间的“不对称性”的体现。换句话说,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无论是在生理,还是在精神上都不是一种无差别、无等级的对称关系,而是一种有差别、有等级的不对称关系。“没有—一种教育不带有这种非对称的关系,不承认某种高下不等的差别。”[13]从宏观上看,教育和学校教育的基本使命就是缩小、弥补代际成熟差和不对称性,使年轻一代达到甚至超过前一代人的高度,进而促进人类文化的进步和发展。从微观上看,正是因为不对称性的存在,才使年轻一代有一种“缺乏感”,有弥补差距的冲动和内在动力。因此,可以说,不对称性既是教育存在的合法性依据,也是教育保持其魅力和吸引力的秘诀。

教育的使命在于弥补代际不对称性,但教育又不急于一下子弥补这种差距。因为对这种差距的快速弥补既使教育的合法性减低,又使教育失去内在的魅力。现代学校教育是以印刷媒介为基础的,而印刷媒介的基本特性恰好符合学校教育呵护不对称性的需要,“在印刷社会里,一个人如果想完全接触社会的知识和传播网络,就必须要有良好的阅读和写作能力。”[14]在印刷主导的时代,成年人有了新的定义一一有读写能力的人。这样一来,读写能力就成了两代人之间的一个成熟差,“未成年人必须通过学习识字、进入印刷排版的世界,才能变成成人”[15]。而读写能力的获得,对大多数人来说是不能靠自己实现的,需要接受学校教育的帮助。但读写能力又不是立刻就能掌握的,需要多年的学习,所以学校教育的年限就很长。读写能力具有难易区分和阶梯性,在低级别的能力没有形成之前,一个人不能跳跃性地学习后面的东西。学校教育的年级划分,我们往往以为只是依据年龄的大小,实际上还有印刷媒介阶梯性的考虑。“学校分年级的结构与印刷的信息特点密切相关,因为印刷媒介允许有信息的隔离和分级。”[16]总起来说,学校教育充分利用代际媒介能力差距,既以弥补这种差距为最终目的,又将实现这一目的的过程有条理、按阶段地控制起来,做到“既开门,又不全开”,收放自如,使“不对称性”成为教育安排背后“看不见的手”。

在印刷主导的时代,代际不对称性还体现在性情上。儿童天性好动、活泼,兴趣广泛,注意力容易转移。而成年人即有阅读能力的人,通过进入印刷品所营造的抽象世界,慢慢改造了冲动的天性,“控制和征服人的天性的能力,成为成年人的一种重要特点”[17]。也就是说,理性能力成为横亘在两代人之间的又一种差距。而学校教育通过帮助学生进入印刷品所创造的抽象符号世界,一点点改造其天性,培养其控制天性的理性能力。

当然,代际不对称性主要还是表现在“知识差距”(knowledgegap)[18]上。在印刷媒介主导的时代,知识就在书本中,就在印刷品组成的世界中。与口语和手写时代相比,在自然科学方面,印刷媒介增进了科技交流,深化了人们的抽象思维能力,极大地促进了现代科学的发展。同时,印刷媒介扩大了人文艺术的传播范围,使思想的人群覆盖面空前增大,加速了人文艺术思想的发展。可以说,在印刷媒介主导的时代,人类的核心智慧和精神精华都在书的世界里。成年人,即受过教育的有文化的人,享受着印刷媒介承载着的人类智慧和精神精华,与没有受过教育的未成年人相比,“知识差距”何其大矣!这样一来,学校就成了年轻一代弥补知识差距、走向成年的主要甚至可以说是惟一的通道。不通过学校这一通道,一个人就无法一睹人类智慧的精华,无法弥补自己的知识差距。而学校是分级的,就像上山的台阶,你上的台阶越多,就能饱览越美的风景。

由于阅读具有的高度选择性,成年人可以控制儿童的阅读选择。一般情况下,成人社会为儿童选好了适合他们阅读的书籍,而将包含着色情、金钱、阴谋、暴力、屠杀、死亡、犯罪、毒品等文化隐秘的书籍与儿童隔离。知晓这些文化秘密,是成年人的特权之一。在这一意义上,成年人就是深窥文化秘密的人。关于这一点,作为成年人的我们都有体会。比如,儿童的好奇心驱使其不断地涉触文化的隐晦成分,在这种情况下,成年人多是以“小孩子你知道什么”,“小孩子知道这么多干嘛”等方式来表达自己的优越感并岔开话题。

控制“儿童不宜”的信息,再通过学校教育和社会生活在儿童成长的过程中分阶段地加以透露,除了起到保持代际不对称性,避免文化的隐晦和阴暗成分快速污染儿童的心灵的作用之外,还起到了整饰成年人形象的作用。成年人为儿童定做的儿童图书展示的多是装饰化、理想化的生活,展示的是成年人前台的行为,将成年人后台的行为,比如软弱、暴躁、功利等隐瞒了起来,从而整饰了成年人在儿童心目中的形象。需要说明的是,通过阅读进行形象装扮只是成年人的策略之—,更常见的方式则是将自己的前台行为和后台行为区分开来,在儿童面前只展示经过“化妆”的前台行为。比如,家长在孩子面前多会自动化地控制自己的言行,而孩子不在场的言行则“放肆”许多;教师不但通过向学生展示前台行为对自身形象进行控制,而且通过课前的备课和预先的准备进行“知识化妆”,给学生以无所不知的感觉。成年人前台、后台行为的区隔表面上看似乎与印刷媒介没有直接的联系,但考虑到在电子媒介时代成年人的后台行为的隐匿已经变得不可能,起码可以说印刷媒介对成年人的“形象整饰工程”起到了暗中支持的作用。

三、电子媒介与不对称性的消逝

使教育和学校教育成为必需,为教育和学校教育取得合法性依据的十七际不对称性,在电子媒介时代正在消逝(1)。这一正在发生的社会现象,引起了媒介社会学研究的高度注意。波兹曼将电子媒介时代形容为“一个没有儿童的时代”:“放眼望去,人们不难发现,成人和儿童在行为举止、语言习惯、处世态度和需求欲望上,甚至在身体的外表上,越来越难以分辨了。”[19]梅罗维茨则将电子媒介时代概括为“像成人的儿童和像儿童的成人”时代,因为除了两代人在波兹曼提到的诸多方面正在趋同之外,“社会所赞同的不适合于儿童讨论的话题越来越少”。[20]

为什么会这样呢?一切都与电子媒介的特征相关。首先,电子媒介不像印刷媒介那样在儿童面前竖起一道通向成人世界的高墙,而是带领儿童自如地进入成人世界。以电视为核心的电子媒介以影像为代码来展示世界,而影像代码不像文字代码那样难以掌握,孩子很小的时候就可以看,就可以理解。另一方面,“电视的电子信号代码,复制了日常生活的图像和声音,它的难易程度基本上是l。只要你知道如何去看一种电视节目,那么你基本上掌握了如何去看所有的电视节目”[21]。也就是说,印刷媒介有高下等级序列,你只有掌握了入门的技能才能进入下一序列的学习,而你掌握了某一序列的技能并不意味着你能触类旁通。电子媒介则不同,其呈现的东西,基本上处在同一个层面上,是一种并列的关系,掌握了一个技能,意味着掌握了几乎所有的技能。这样一来,在电子媒介这一新型媒介环境里,代际不对称性就缩小了,成年人相对于未成年人的优势大幅降低。儿童不再需要通过多年的学习就能使用电子媒介,在人生的早期,儿童几乎已经具有了与成年人一样的电子媒介使用能力。

电子媒介还使成人信息控制权空前削弱。在印刷时代,成年人的优势十分依赖于对信息的控制。由于阅读是一个个体化的活动,成人阅读的书籍可以向儿童封闭,而让儿童阅读适合他们自己年龄特征的书籍。也就是说,印刷媒介可以方便地将儿童与成人、将不同年龄的儿童区隔开来。在电子媒介时代,这种区隔已经变得不可能:“电视的表现形式使其无法清楚地区分学龄前的、六年级的或成人所能获得的信息。”[22]从物理特征上看,电视的荧屏本身就是供多人共同观看的,成人不能像阅读图书那样,自己看自己能看的电视,而分配给孩子适合他们看的电视。不方便、不适合孩子看的书可以藏起来,但电视是没法隐藏的。家长可以将“儿童不宜”的图书关在大门之外,但电子信息可以穿墙人室,是无法关在门外的。因此,在日常情况下,不同年龄的儿童与成人接受的是同一种媒介和同一个信息系统,不对称性正在消弥。

与成人信息控制权降低相联系,成人后台行为大量暴露。正常的社会化程序是:个体在进入某个群体之前,先学习这个群体理想化的行为(前台行为),然后再慢慢接触该群体的后台行为。这样的顺序,其好处在于使个体不至于从一开始就产生对群体的排斥,并导致其社会化的滞障。但电子媒介打乱了社会化的固有秩序,使儿童在未成年之前早早知道了成人世界的许多后台行为。成人后台行为过早地暴露,其直接后果是成人群体的神秘感丧失。通过电视,儿童了解了在日常生活中看不到的成人世界的另一面:“伴随电视长大的一代人一直观察年长者的行为一一哪些看起来是欺骗的或者不道德的。”[23]成年人在日常生活中通过控制自己的后台行为所塑造的形象,成了“泥菩萨”,在“电子雨水”的冲刷之下很快溶化。越来越多的孩子们觉得大人“不过如此”,成人世界“就那么回事”,对成人及其生活的敬畏和好奇与日俱减。关于这一点,很多家长和教师有真切的体会。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yll/200232.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