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确运用学生的竞争心理提高教学效益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0推荐〗〖字数:2800字〗

摘要:竞赛,是体育运动的基本特征。学校体育教学应充分的发掘竞争因素,以促进学生主动、活泼地投入身体练习,提高体育教学效益。

关键词:竞争心理竞争机制竞争因素教学效益

竞赛,实质是竞争。竞赛是体育运动的特殊形式,是体育教育结构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作为学校体育教学应充分发掘竞争因素,合理地引入竞争机制,激发学生的竞争心理,活跃课堂身体练习的情趣,以巩固技术动力定型,提高健身效益。

1体育教学引入竞争机制的依据与现实意义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强调指出:学校体育要采用多种多样的群众性体育活动?quot;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合作精神和坚强毅力。"《决定》为学校体育教学引入竞争机制提供了理论依据,它充分反映了体育教育的本质功能,通过个人、集体和综合三种类型的直接或间接的竞争方式,培养学生直接的运动兴趣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在集体对抗中培养学生团结合作的进取行为和良好的心理品质,以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发展。

竞争,是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需求,据研究,个人竞争的直接冲动的萌芽是在"自我启蒙"时期,3-4岁时就会出现。自我意识的发生可以说是形成社会意识的前提,并导致产生竞争和协同,这对矛盾的彼此冲突,决定着人的生存性格和特定的争胜情感。因此,在学校体育教学领域中引入竞争机制,它既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又符合现代社会的时代特征。

根据中学生好奇爱动、喜欢竞争和强烈的好胜心理,教师在切实地使学生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基础上,积极地组织教学比赛,尽管是简单的关闭性技能低层次的比赛,但是其竞争意义是相同的。它不仅有利于发展学生身体素质和运动能力,而且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可以彻底改变过去以技术为中心的单调、枯燥的作业练习,从而活跃了课堂气氛。把竞争机制引入体育教学的全部含义就是使每一个学生都以愉快的情趣上体育课,从学生对体育的欲求、兴趣与好奇心理去转变他们的学习动机,以促进学生积极地参与体育活动,合理地运用技术,形成爱好,养成锻炼习惯。实?quot;全面锻炼学生身体,增进学生身心健康"的体育课程教学的定向目标。

2体育教学中竞争因素的教育效应

2.1竞争机制与教学效益

在体育教学中引入竞争因素的教育效应问题,是泛指促进学生参与体育活动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以及体育运动的竞争意识,体育道德品质和团结友爱进取精神的形成,包括掌握体育知识、技能的运用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开拓。至于竞争与提高成绩的关系,应进行具体分析。在一个教学班的集体中都具有各种特殊性格的人,有时能触发人的竞争心理,有时又不能激发人的竞争心理。在竞争状态下有的人变弱,有的人反而变强。但是,总的来说单独跑较慢的人,在集体跑时变快的人仍占多数,尽管不教他们竞争,集体是个自然而然地刺激人的竞争心理的场所。通过实验,单独作业组个别依次测试1000米跑(男),800米跑(女),分别平均成绩为272.17秒与258.16秒,三周后通过组与组之间竞争测试,成绩分别为255.42秒与245.05秒,分别提高16.75秒和13.11秒(见下表)。据显著性检验,通过集体作业对抗性竞争成绩显著过单独作业,单独作业组完全缺乏全力拼争到底的意识。按男

测试项目

作业形式

(n)/1000米跑(秒)

男生X/S

差数800米跑(秒)

女生X/S

差数

单独作业(测试)(12)272.17/16.99258.16/17.70

集体作业(比赛)(12)255.42/19.51-16.75245.05/18.43-13.11

检验t/P2.24/<0.052.17/<0.05

统计表:单独作业与集体作业成绩比较

生12个人单独跑1000米,依次记录成绩,以平均成绩为基准线即横轴(M),通过集体作业竞争,超过平均成绩的人数占75%;低于平均值的人在集体作业中提高成绩的人数占83%(见下图)。这足以证明单独跑较慢的人,在集体竞争中变快的人都占大多数,这是学生团结进取的心理因素决定的。社会心理?quot;三位一体"的人格原理告诉我们,自我(心理我)位置在其中,他与本我和超自我之间存在着相互作用动力状态(图2)而起主导作用仍是自我(心理我)。运动成绩的提高或创新,关键在于心理的自我革命。体育比赛的特点,不仅与他人(个体或集体)竞争,而且要与自己比,与自己过去创造的成绩比,以求不断的超越自我。因此,运用竞争机制,合理的选择教学中的竞争因素和认识方法可以显著的提高教学效益。

本我自我超自我

(身体我)(心理我)(身心结合)

图2:"三位一体"人格关系示意图

2.2.竞争机制与社会效益

笔者最初的教学动机,运用竞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变枯燥的身体练习为富有生趣的教学内容,以提高教学效果。但通过枯燥而单调的1000M(男),800M(女)跑的竞争式集体作业测试和调查统计,发现学生文化课程优秀者与后进者,对体育学习与参与活动的心态不尽相同。文化知识学习优秀的学生竞争意识(好胜心)强,学习目的明确;而后进学生的认识则恰恰相反,缺乏积极竞争的心理能量,勇于竞争的概率显然偏低(表2)。为此在体育教学实践中,我们提倡竞争,而竞争的实质是反对不思进取的自甘

内容

对象学习态度明确

(动机)%体育课练习

积极(注意力)%竞争意识

(好胜心强烈)%课外体育

锻炼%

优秀生80858065

后进生1552015

表2:优秀生与后进生对体育学习与活动心态统计

落后的懦夫。首先教师应向学生进行现代体育意识教育,使学生明确体育的功能在与健身,启智,并且育德。毛泽东同志曾指出体育之效"非第强筋骨也,又是以增知识",强调"体育,载知识之车"。要提高文化学习效率,必须科学地锻炼身体,提高人脑神经过程的强度均衡性,灵敏性和神经细胞工作的耐久力。据有关测定,人脑工作力与人体的强壮、肌肉发达有密切联系,也就是说人体肌肉重量与人脑持续工作时间成正比(表3)。这是因为肌肉发达的人能量和氧的储备量多,体力就好,学习与工作就能持久。用上述这些知识诱导学生,以加深和拓宽学生的生理与保健知识,提高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笔者针对学生对耐久跑锻炼不感兴趣,为了更有效地达到健身目标,选择耐力论为教学的突破口,积极动员学生,使学生深刻认识到耐久跑是提高心肺功能的重要手段。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yll/200677.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