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教育的关键转换
摘要:素质教育改革在近些年似乎陷入了一个瓶颈,究其原因,是我们并没有真正发现中国教育深层的误区,也没有勇气打破以“知识增加”为主要诉求的教学方向。本文对这一误区进行一些简要解读,并提出关注学生的“自我生长”是解决这一问题的钥匙之一。
关键词:素质教育;知识增加;自我生长
自改革开放以来,“改革”也一直是教学领域重要的话题和实践,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则是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核心。然而,从现实来看,这个核心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实践。本文试图探索这种现象背后的原因。
一
长期以来,我国教学界似乎一直在坚持这样的逻辑:教学应该为学生的发展服务,而发展的核心就是智力的增长,智力的增长则可以用知识的增加来代替。直至今天,这一趋势并没有得到多少改观。笔者并不否认知识对于一个人发展的重要性,然而,社会科学命题的正确性不仅仅看其绝对意义,还要看时代的背景特征。当前,虽然经过多次改革,“应试教育”不仅没有得到消减,而且愈演愈烈,知识灌输依旧是中国教育最重要的教学方式,所谓先进的教学策略,不过是知识学习加上一些思维训练而已。这种情况的存在,固然有中国文化和经济的原因,对知识过度推崇的教学观也是难辞其咎的。时下也有学者提出,现在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已经在向东方国家学习,开始加强基础知识教育了,可见,基础知识的扎实是中国的优点,应该继续发扬。说这句话的人,可能根本不了解西方一些国家的基础知识教育糟糕到何种程度。这种说法,很像一个已经饿得皮包骨头的人,看到一个大胖子开始节食,也开始节食一样可笑。
对知识的过度追捧,已经成为当前素质教育的阻碍之一。知识学习和人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已经非常严重地影响了素质教育的进程。笔者在博士研究中发现,此次我国大规模的新课程改革,虽然以“全人发展观”为大旗,提倡“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的学习方式,但在知识方面不但没有减少,而且还有增加的趋势。于是人的个性发展所需要的空间,“自主、探究、合作”等新的学习方式所需要的时间,都被知识的学习所挤占。正因为这样,虽然新课程改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教师的思想,也更换了教师口中的名词术语,但是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变教师的行为,课程改革的目标已经成为镜中之花,提升学生素质也只能成为水中之月。
二
现在的问题是:为什么在中国教育形势、教学改革形势如此严峻的情况下,还有人死死地抓住知识不放?还有人对素质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持怀疑态度?追根溯源,这些思想都和中国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有着密切的关系。
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当首推“仁”。“仁”字在上古时代已出现,意为二人以上的人与人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孔子则根据这个基本含义将之发扬光大,使“仁”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总纲。孔子提倡“仁学”是为了恢复周礼。他说:“克己复礼为仁”。“仁”是最完美的道德观念和品质,只有具备了“仁”才不会做违背“礼”的事情,“仁”是复礼的重要途径和手段。“礼”是血缘法则、道德法则和阶级法则的综合体,其核心则是亲亲、尊尊等有等差的爱。这种思想核心的正面作用是把个体团结在固有的社会秩序之下,尽量降低个体的要求而求得集体的发展。在生产力相对比较落后、人际关系相对比较稳定的古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也造就了中国汉唐时代的兴盛。但是,这种思想对固有秩序的尊重,也抹杀了个体存在的意义。以亲亲、尊尊为原则的人伦关系就像一张网,把个体紧紧地束缚在这个网络中,成为整体的一个节点。“三纲五常”可以说是这种人际伦理的集中体现,“家”而不是个体成为社会的基本单位。在这样的伦理体系上,主体性是难以张扬的,个体甚至连基本的生命权也难以保障,因为“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个体的所作所为,也不是按照自己意愿来的,而是代表着家族的利益。自己兴旺发达是为了“光宗耀祖”,而一旦个体出了问题则有可能会“抄家灭族”。
中国传统文化从思想上、体制上为主体性的丧失奠定了基础,而传统教育则提供了个体消亡的保证。在中国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核心任务便是“传道”。这里的“道”,并非指的是老子所说的自然大道,而是由“至圣先师”所传递下来的不可更改的思想和教条,包括孔子的“仁学”。我们并不否认这些“至圣先师”思想的伟大,但是再伟大的思想,如果被人不容怀疑地接受,其对个体性的抹杀是显而易见的。这种抹杀被唐宋以来的科举制度所加剧。如果说在唐宋时期,科举还考一些诗词策论之类以张扬人一点主体性的话,到明清时期,则把所有的考题都绑定在“五经四书”上,凡是违背其中观点的人则被视为大逆不道,甚至招来“文字冤狱”。在诱惑和高压之下,主体性还有多少存在的可能呢?
在传统文化和传统教育的夹击下,中国人的主体性丧失殆尽。主体性丧失的核心实质则是自我的模糊和扭曲。所谓自我的模糊是指中国人并没有明晰而界限清楚的自我概念,因为自我的理念往往会和团体或者家的理念混淆在一起,并为后者所忽略。“中国人在理解和解释自己的行为的时候,是把自己放在其所处的人际关系网络当中的。一方面,个人用人际关系的架构去合理化自己的行为,另方面,个人的终极关怀也寄托于其中。”所谓自我的扭曲,是指中国人一方面内心压抑着强烈的私念,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按照外界的要求装出大公无私的样子,所作所为往往和自己内心的要求是不一致的,个性得不到伸展。
这种自我模糊和扭曲的现象并没有因为新中国的成立得到根本的改变。原因之一在于中国的革命并没有从根本上革除人陷于家这种人际关系,反之,因为一些左倾思想试图用理想化的“公我”来代替人内心之中的“私我”,反而加剧了自我的扭曲程度和虚无程度。如果说古代中国的教育是用一些外在的、压迫性的思想来麻醉人们,使人的主体性陷于沉寂的话,现代教育除了用一些宏大的、不能置疑的思想话语来覆盖人的自我之外,还用所谓客观的、不容置疑的知识来覆盖人的自我。这并不是说,这些知识有什么问题,而是这些知识通过各种手段,包括所谓的教学艺术手段,把学生自己鲜活的东西置换出来。我们的教育体系通过这样的方式培养出了自我模糊和扭曲的教师,而这样的一批批教师又不断培养出这样的学生。
三
虽然盲目鼓吹知识的作用在当前的背景下并不合宜,也助长了传统文化的劣势一面,并因而阻碍了教学改革的发展。但这并不证明提升人的自我就一定有助于中国教育走出当前的困境。之所以有这样一个命题,一是从理论上,一个强大的自我使素质教育有了归依之根,二是从实践上,我们也发现了学生自我的觉醒对于其学习的伟大意义。
自我是人格的核心概念,译自ego和self。Ego是拉丁文词汇,原意为一切精神活动都围绕其转的核心。self是一个纯英语词汇,愿意是“同样的”或“同等的”,当用于人类,是指一个独特的、持久的同一性身份。可见,自我在人的精神活动中占据着何等重要的位置。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yll/200839.html
上一篇:论基于网络的探究式学习模式
相关题目范文范本
按字数查找教育理论与实践
相关评论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