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代表”的精神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150推荐〗〖字数:9400字〗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结合上,创立了“先进生产力理论”、“先进文化理论”、“人民根本利益理论”,把党的先进性奠定在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人民根本利益基础上,揭示了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与社会发展客观规律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规律,形成了中国特色唯物史观新形态。科学发展观在运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解决“发展”问题的过程中,创立了解决现代化进程中物质生产必然性领域与人的全面能力发展之自由领域相脱节这一根本矛盾的创造性实践方式和发展方式,进一步体现了中国特色唯物史观的理论深刻性和解决时代矛盾的实践性力量。

我国理论界在唯物史观创新的角度学习和研究“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方面,取得丰硕成果。但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唯物史观的创新上,提出了哪些发展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新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唯物史观上的创新,是一种什么程度的创新,是某些理论观点上的创新,还是形成唯物史观的新形态?准确回答这个问题,对于进一步深入认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时代意义,对于深入理解科学发展观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内在联系,提高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具有重大理论和实践价值。我们认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结合过程中创立的“先进生产力理论”、“先进文化理论”、“人民根本利益理论”、“党的先进性与客观规律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规律理论”,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四个基本理论观点,这四个基本理论观点的内在联系构成了中国特色唯物史观的新形态。

一、先进生产力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生产力理论,是关于“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一科学论断及其包含的丰富内容的概括,它包括“先进生产力”、“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这样三个要点。只有把握这三个要点的相互联系,才能完整准确地理解胡锦涛同志关于“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①这个科学论断,才能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辩证联系及生产力自身的发展变化上,完整准确把握马克思生产理论,完整准确理解“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生产力理论对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第一,“先进生产力”的内涵和意义。马克思生产力理论的重心在于揭示生产力在人类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基础地位和决定作用,在于马克思通过“把社会关系归结于生产关系,把生产关系归结于生产力”②来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秘密,创立科学的历史观。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毛泽东在讲到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辩证联系时,没有更多地对生产力自身作进一步地分析,马克思在谈到资本主义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趋势时,虽然提出过“生产力中包括科学”③的论断,但由于受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限制,他的这一思想未受到高度重视。邓小平同志在新的历史条件下高度重视并发展了马克思这一思想,指出“马克思讲过科学技术是生产力,这是非常正确的,现在看来这样说可能不够,恐怕是第一生产力。”④。邓小平关于“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创造性开辟了从生产力自身形态上分析生产力的新境界,确立了科技生产力在生产力形态中的“第一”生产力的地位,发展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生产力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而且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⑤的新论断,并且从广大劳动群众的“现代科学文化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劳动技能和创造才能”、劳动者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等劳动主体的现代化素质能力方面揭示了先进生产力的丰富内涵,创立了包括劳动者的现代化素质能力与物质生产力、人的思想道德与科学技术等多种现代化生产力要素相结合的先进生产力概念。生产力概念的创新,深化了唯物史观关于社会发展内在矛盾和规律的原理,在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的发展过程归根结底是生产力发展变化过程,是伴随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而变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过程这一唯物史观基本原理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类社会的发展就是先进生产力不断取代落后生产力的历史进程”⑥这一揭示人类历史发展过程和规律的新原理,不仅对于克服把唯物史观等同于“阶级斗争史观”的片面性具有极强针对性,而且对于深化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认识,深化对当代资本主义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都有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

第二,“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内涵和意义。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是指生产力的发展对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提出的要求,正如江泽民同志“七?一”讲话所说:“无论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都要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发展。如果它们不能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那就必须要发生调整和变革。”⑦这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继承和运用,在继承和运用马克思主义这一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又进一步提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新原理,“我们必须坚持不懈地发展先进的生产力。对于仍然存在的不适应先进生产力和时代发展要求的一些落后的生产方式,既不能脱离实际简单化地加以排斥,也不能采取安于现状、保护落后的态度,而要立足实际,创造条件加以改造、改进和提高,通过长期努力,逐步使它们向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转变。”⑧“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逐步培育和发展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需要的“先进适用的生产方式”⑨,这就在“生产关系要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基本原理基础上,进一步解决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如何使生产关系适应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这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先进生产力的发展开辟了科学的道路。

第三,“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的内涵和意义。只有明确什么是先进生产力,什么是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才能真正懂得“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内涵和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指出:“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符合生产力发展的规律,体现不断推动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的要求,尤其要体现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要求,通过发展生产力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⑩我们党要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必须把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落实在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上,落实在做好各项工作的实践中,落实在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实践效果上。这三个“落实”解决了党的各级组织和干部如何使自己的思想和实际行动与生产力发展规律相统一的问题,把党的先进性与生产力发展的规律性统一起来,把党的先进性奠定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这个“党的先进性与生产力发展规律性”相统一的基本理论,揭示了一些政党经受不住新的历史条件下新挑战的考验而垮台的根本原因在于其理论、路线和实践脱离了生产力发展规律和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是对新的历史条件向共产党提出的新的挑战的科学回应,对于永葆党和党的事业的生机和活力,具有根本性和长久性指导作用。

二、先进文化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先进文化理论包括先进文化、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这样三个要点。胡锦涛同志指出:“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⑾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经济和政治,这是唯物史观的文化理论的基本内涵。毛泽东同志关于新民主主义新文化的论述发展了马克思的文化理论,他指出:“新文化,则是在观念形态上反映了新政治和新经济的东西,是替新经济新政治服务的”⑿邓小平同志们关于精神文明建设与物质文明建设辩证关系的论述,特别是关于培养“四有”新人的思想,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和毛泽东思想的文化理论,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文化理论和文化建设实践具有长远指导意义。

第一,先进文化的内涵和意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关于先进文化的思想,进一步深化了对先进文化的内涵及其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的地位和作用认识,形成了当代马克思主义先进文化观。这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完整准确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这个新文化观把我国新时期文化的社会主义性质、时代特点和民族特色有机统一起来,克服了片面强调马克思主义文化的阶级性,而排斥其时代性和民族性的狭隘文化观念,创立了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相适应的科学文化观。其二,揭示了先进文化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功能,提出了“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文化,是凝集和激励全国各族人民的重要力量,是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⒀的新论断。其三,进一步明确了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着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为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提供强大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培育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代又一代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公民。”“在全社会形成共同理想和精神支柱,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⒁其四,提出发展文化产业的新论断

第二,“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涵和意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包括三方面的内涵,其一,先进文化建设即精神文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三个文明”建设间的相互协调、相互渗透、相互促进过程,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首先表现在它要反映并服务于先进生产力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要求,同时又从物质文明和政治文明建设实践中吸取自身发展的动力。其二,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在文化建设中的指导地位,脱离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指导地位,就会迷失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其三,先进文化建设必须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担负起培育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活环境和公民现代化素质的任务。其四,先进文化建设必须继承和发扬一切优秀文化,必须充分体现时代精神和创造精神,必须具有世界眼光,积极进行文化创新,不断繁荣先进文化。

第三,“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的内涵。“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党的理论、路线、纲领、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努力体现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要求,促进全民族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⒂我们党要代表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就是要把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和发展规律,落实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中,落实到党的各项工作实践中,落实到提高公民现代化素质和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的实践效果上,在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过程中保持党的先进性,把党的先进性奠定在先进文化建设的实践基础上。这一把党的先进性与文化建设规律和实践统一起来的先进文化理论,对于在各种文化思潮相互激荡的条件下,始终保持党和党的事业的生机和活力,具有十分强烈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三、人民根本利益理论。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人民根本利益理论,“是对马克思主义关于人民群众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这一基本原理的运用和阐发”⒃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社会历史发展的主体,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基本观点。“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中,着重提出“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概念,着重强调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从创立“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理论”入手来继承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这对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和深化马克思主义群众观点,保持党和党的事业的生机和活力,具有特别重大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第一,“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内涵和意义。唯物史观认为,物质利益是人们历史活动的客观动因和动力,在阶级社会中作为社会变革直接动力的阶级斗争,其根源在于各个阶级的物质利益,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物质利益仍然是人们社会活动的动因,以“阶级斗争为纲”取代“物质利益原则”的“左”的观点,是违背马克思唯物史观和群众观点的,离开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讲群众观点,就会使群众观点成为空洞的教条,“人民群众根本利益论”正是在克服这种“左”的群众观点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我国革命、改革和建设的整个实践都证明,只有充分认识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把实现好维护好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作为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才能把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把相信群众、依靠群众、为了群众的观点落到实处,才能充分调动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真正发挥人民群众的历史主体地位和作用。在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就重申了马克思物质利益原则,充分调动了广大人民群众投入改革开放实践的积极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根据现代化实践的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变化,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拓展为“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提出“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有决定性的因素”⒄的科学论断。

第二,“我们党要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的内涵和意义。“我们党要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是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和各项工作,必须坚持把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出发点和归宿,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在社会不断发展进步的基础上,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⒅我们党要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就必须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落实到党的理论、路线、方针、政策中,落实到各项工作实践中,落实到使人民群众不断获得切实的经济、政治、文化利益的实践成效中,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衡量“党的一切工作”的“最高标准。”⒆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人民根本利益理论”,是保持党和人民群众密切联系的纽带,是坚持尊重社会发展规律与尊重人民历史主体地位的一致性、为崇高理想奋斗与为最广大人民谋利益的一致性、完成党的各项工作与实现人民利益一致性的基础,是保持党的先进性,永葆党和党的事业生机和活力的根本。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我们说,始终做到‘三个代表’,是我们党的立党之本、执政之基、力量之源。这里的‘本’、‘基’、‘源’说到底就是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⒇

第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实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江泽民同志指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同一切剥削阶级政党的根本区别。”(21)胡锦涛同志指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本质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学习和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以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对于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来说,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的积极性来发展先进生产力和生进文化始终是最紧要的。”(22)我们说代表先进生产力发展要求、代表先进文化前进方向、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是统一的整体,它们的统一就统一在实现人民群众根本利益上、统一在依靠人民的积极性发展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上、统一在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上。正如胡锦涛同志所说:“学习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必须牢牢把握立党为公执政为民。这是衡量有没有真正学懂、是不是真心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最重要的标志。”(23)是有没有真正把握中国特色唯物史观新形态之实质的标志。

四、党的执政能力与社会发展规律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规律和实践方式。

“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发展了唯物史观关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辩证联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辩证联系的基本原理,创立了党的执政能力与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规律相统一,与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相统一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规律这一唯物史观新形态,把党的先进性和执政能力建设置于客观规律基础上,把人民群众历史主体地位和创造历史的主体能动性置于客观规律基础上,这一重大理论创新,不仅科学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建设一个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两个重大时代课题,并且在新的历史条件继承发展了马克思关于人类社会实践中物质生产的必然王国领域与人的实践能力发展的自由王国领域辩证统一的基本原理,开辟了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历史条件下,人的全面能力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互相促进、良性循环的社会主义实践道路,它对于解决现代化进程中人的能力发展与物质生产发展相脱节、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相对立的根本矛盾,及其造成的人与自然的对立、人与人的对立、个人与社会对立,以及由此对立产生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和精神生态恶化等世界性问题,具有十分紧迫的时代意义。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新的中央领导集体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创立了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切实解决现代化进程根本矛盾和深层问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觉实践方式。

第一,“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对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必然王国与人的全面能力发展之自由王国辩证统一思想的运用和发展。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关系问题,、人自身的自然必然性(生物性)与自由本性(人性)的关系问题,始终是困缚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困缚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人的生存发展的一个根本性矛盾和困惑。资产阶级从本阶级和个人的私利出发,以个人主义的“自我”为立足点来对待这个矛盾,必然陷入“自我”与自然、“自我”与人民群众的对立,必然把“自我”局限在“自我”占有的物质财富上,把在物质生产中发展着的人的全面能力(真正的自由、真实的人性)推向现实世界的彼岸,使人成为失去自由本性的物欲和金钱的奴隶。反映资产阶级要求的哲学意识形态,从自我意识出发解决必然与自由的关系,把自我意识的感性直观和抽象思维所能认知的意识之对象性世界看作自然必然王国,把自我意识感性直观和抽象思维不能企及的物自体看作彼岸自由王国,康德对此岸与彼岸、必然与自由的这种划界,反映了资本主义实践自身的矛盾,虽然诸多西方近、现代哲学家,都试图超越康德,解决康德的矛盾,但都是以自我意识和“前意识”为观察和解决问题的立足点,只是以意识想象的方式提出解决问题的结论,至今西方哲学没有一个理论派别真正找到解决问题的实际道路和结论。

马克思立足于实际改变现实世界、实际克服资本主义现代化实践方式内在矛盾的革命的实践批判活动,开辟了解决物质生产必然性领域与人的能力全面发展自由王国领域这一根本矛盾的实践道路。马克思在《资本论》中详细考察资本主义实践方式内在矛盾,及其必然被新的实践方式所取代的必然趋势时,深刻指出:“社会化的人,联合起来的生产者,将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他们的人类本性的条件下来进行这种物质变换。但是不管怎样这个领域始终是一个必然王国。在这个必然王国的彼岸,作为目的本身的人类能力的发展,真正的自由王国,就开始了。但是,这个自由王国只有建立在必然王国的基础上,才能繁荣起来。工作日的缩短是根本条件。”(24)马克思在解决必然与自由的关系上与西方哲学的根本区别在于,他不是从自我意识出发,把必然与自由看作自我意识的两个环节,而是从创造性实践出发,把物质生产必然性领域和人的能力发展的自由领域,看作人的创造性实践自身的规定性,物质生产必然性是人的创造性实践的物质基础,人的能力的发展即“自由”是人的创造性实践的内在目的,只有把人的能力发展与物质生产密切结合起来,一方面注重发展物质生产力,一方面注重发展人的能力,发挥人这个物质生产主体对物质生产的能动认识和实践驾驭的能动性,人类就可以将自身能力发展与物质生产协调起来,实现必然王国与自由王国的协调,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协调发展,创建协调发展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和精神文化环境。当然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和不同生产力水平上,这种协调发展的程度和方式是不同的,但是资本主义现代化进程中割裂人的全面能力与物质生产的密切联系,割裂必然与自由的内在联系,以物欲和金钱为目的取代人的能力全面发展的实践目的这种片面发展方式,及其造成的自然生态、社会生态、精神文化生态严重恶化的后果,把实际解决这个矛盾,实现实践方式和发展观念根本创新的任务提到各国现代化实践的日程上。

第二,科学发展观在解决当代社会发展实践深层矛盾上的重大时代意义和实践意义。胡锦涛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观,是我们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从新世纪新阶段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要求,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权益,让发展成果惠及全体人民。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的永续发展。”(25)我们所以大段引述胡锦涛同志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表述,是因为从这一科学表述与马克思包括物质生产必然王国与人的能力发展自由王国辩证联系思想在内的唯物史观基本原理的对比中,从这一科学发展观在解决现代化进程中深层矛盾和问题的强烈针对性上,从这一科学表述把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为社会发展的科学实践方式上,从它在突破资本主义现代化模式以及西方近、现代哲学观念之缺陷的理论和实践振撼力量上,我们可以十分亲切地感受到它的理论深刻性和解决现实问题的针对性,可以提高对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唯物史观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内在联系的理解和认识,增强贯彻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在理解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上,需着重把握三个根本点,一是“以人为本”的思想,这一思想是对马克思关于物质生产与人的能力发展相统一的理论,在当代条件下的运用和发挥,它对克服以物欲和金钱为目的来取代社会发展实践的真正目的这种片面发展方式,以及它所导致的物质生产和人的发展的盲目性及其造成的各种严重后果具有极强针对性。二是坚持以“发展”为主题,只有不断实现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发展,才能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和人的能力全面发展落实到实处。三是只有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才能解决发展进程中的各种深层矛盾和问题,永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发展事业的生机和活力。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mymjdq/sgdb/297712.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