镇委党校校长备课班上的授课稿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150推荐〗〖字数:14200字〗

同志们,大家好!今天很高兴能够和参加第十七期镇委党校校长备课班的学员们一起学习和探讨“三农”问题。下面我先给大家介绍当前我市“三农”工作的发展情况,欢迎大家互动交流。

一、我市“三农”工作发展基本情况

目前,全市有建制镇35个,行政村6个;从地域上看,全市7434平。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加快中心镇建设为龙头,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稳步推进农村工业化、城市化和农业产业化,大力开展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和转移就业,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逐步走出了一条有特色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

(一)中心镇建设加快推进。

我市农业在国民生产总值结构中,仅占2.5;但比重低,不代表无足轻重。首先从实际需要来看,比重再低,但农产品是日常生活不可少的东西;其次从经济理论上分析,农业基础地位的“基础性”,不是因为比重大,而是在整个经济结构中,它是从根本上制约其他部门发展而成为它们的前提;再次从广州农业的成果看,其实际产出远不止统计的数值。在现行的统计体系中,以下几方面是不作农业统计的:一是农产品进入工厂加工,统计在工业产值中;二是农产品进入市场流通,统计在服务业产值中;三是生产农产品所消耗的物资和农产品收成后的系列服务创造的价值,分别统计在二、三产业中。如果按农业直接关联的口径进行统计,我市都市农业产供销总收入去年达693亿元;从农业对我市二、三产业的支持上看,以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业产值约占全市工业总产值的24,农产品销售额约占全市商业零售总额的20。

同时,我市农业还有不可磨灭的“三大贡献”:一是为上千万人口的城市提供丰富的农产品。不仅解决了广州本地常住人口对农产品的消费需求,而且广州还是周边地区农产品的集散中心。二是为城市发展提供公共生态环境。农业是制造绿色植物、净化工业污染、改善生态环境的唯一的产业部门,为城市发展默默地提供了作为公共产品的生态环境。三是为近三分之一的居民提供居住发展的基本条件。“三农”工作直接关系到全市227万农民收入的提高、生活水平的改善和福利政策的实现。

“十五”期间,我市农业逐步实现了从城郊型农业向都市型现代农业的转变,在区域布局上形成了近郊、中郊、远郊等不同圈层的区域结构,在功能开发上形成了兼顾生产、生态、生活等三大功能协调发展的结构,在产品形态上形成了满足食品、工业原料、精神产品等层次丰富的产品结构。

都市农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我市农业区域按近、中、远郊三个圈层布局,即第一圈层主要包括天河、黄埔、芳村、海珠区和白云区近郊,侧重以花卉、林果、草坪等绿色园艺产业为主,严格限制发展畜牧、水产业;第二圈层包括番禺、花都区和增城、从化市靠近广州市区的部分地区和白云区的边远镇村,主要是因地制宜地发展优质谷和蔬菜业、林果业、花卉园艺业、畜牧业、海洋和淡水养殖业、种子种苗业和观光休闲农业等七大主导产业,以及农产品加工和流通业;第三圈层包括番禺、花都区和增城、从化市离广州市区较远的地区,致力于建成广州名特优稀土特产、反季节农业、特色农业、生态农业、生态林业、休闲度假农业的重要基地。目前,基本完成了第一圈层畜牧产业转移和二、三圈层优势产业基地布局,农业区域布局得到进一步完善,形成各具特色的优势产业带。已规划、建设了10个蔬菜基地、5个水产基地、8个水果基地、5个花卉标准化示范区和5000亩鲜切花生产基地,逐步实现菜、畜、渔、果、花五大支柱产业的基地化,规模经营面积达64.6万亩,成为我市农业现代化的示范区。其中,水产业形成了东部万亩优质淡水鱼,南部10万亩咸、淡水鱼,西北部10万亩加工原料鱼,西部观赏鱼和北部山区特种水产的区域优势产业带;花卉业已基本形成北部(从化市)以鲜切花、高山花卉为主,中部(花都区、白云区)以优质盆花、盆景为主,西部(原芳村区)以流通集散市场为主,东部(增城市、萝岗区)以球根、宿根鲜切花为主,南部(番禺区、南沙区)以观叶植物、绿化苗木为主的区域优势产业带;水果业逐步形成了南部香蕉、早熟荔枝,中部优质荔枝和石硖龙眼,近郊优质小水果、罗岗甜橙,北部落叶水果、加工型水果等有一定竞争能力的区域性水果优势产业带。

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优势产业发展迅猛,蔬菜、水果、花卉占种植业的比例由2000年的76%提高到2004年的85.5%,畜牧、渔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37.68,蔬菜、花卉、水果、水产、畜牧五大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82.3;观光休闲农业等新兴都市农业产业蓬勃发展,种子种苗等服务型产业渐成气候,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达16.3亿元,列全省第一,居全国同类城市前列。

与此同时,我市大力扶持蔬菜、水果、水产品等农产品保鲜加工业的发展,发展名优加工产品。在全市50家农业龙头企业中,有30家从事或涉及农产品加工流通业务,从玉、东升、农艺等一批龙头企业都建立了真空预冷、低温储藏设备,对产品进行分拣、包装、冷藏,打响了“东升”、“从玉”等品牌;市果树所建设年加工能力5000吨果汁生产线,拉动了加工型水果的发展;从化佳荔、顺昌源、华隆等一大批荔枝加工企业的发展壮大,有效解决荔枝销路问题;龙丰园、顺昌源等青梅加工企业,基本解决了从化北部山区5万多亩青梅的销路问题。“九五”期末我市水产品年加工能力不足万吨,“十五”期间取得大发展,罗非鱼加工出口实现零的突破,现有广州鹭业、陆仕和恒发水产3家水产品加工厂,共有13条加工生产线,其生产的罗非鱼和叉尾鱼片全部出口欧美市场,全市水产品的年加工能力近10万吨。在龙头企业带动下,农产品加工出口不断发展,全市农产品加工产值达900多亿元。

农村党的建设不断加强。一是各级党委继续加大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力度,高度重视、深入推进固本强基工程,认真做好“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的各项工作,在全市范围内选拔一批优秀年轻干部到农村基层任职,培养锻炼一支能够发挥模范带头作用的党员队伍,选准一条符合科学发展观要求的发展路子,健全一套体现村情特点的规章制度,切实为农村建设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班子,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的坚强堡垒。二是大力开展农村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认真贯彻落实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农村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指示精神,紧密结合农村实际,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个主题,有针对性地开展正面教育,解决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解决影响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解决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务求取得实效。着眼于生产发展、生活宽裕和影响农村改革发展稳定的主要问题的解决,努力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着眼于乡风文明、村容整洁和群众最关心的重点问题的解决,集中有限资源积极推动和谐农村建设;着眼于管理民主和农村党组织与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的解决,切实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帮助农村党员提高素质,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伟大实践中发挥好先锋模范作用。三是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力度,把农村的年轻、优秀党员选拔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保持基层领导班子充满朝气和活力,不断提高战斗力。四是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重大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制度和农村审计制度,促进农村党员干部的作风进一步改进。

农村基层民主不断完善。成立了市本级、区(县级市)和街镇三级村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由党政分管领导任组长,有关部门参加,加强对该项工作的组织领导。各村委会普遍能够建章立制,制定《村民自治章程》、《村规民约》和村委会工作制度等。建立了村民自治监督制度,全面推行财务代理制、委派制度和电算化,以财务公开作为重点,逐步规范集体财务收支的审批程序。在年终和换届选举前,全面进行村财审计。在遇到重大村务或需民主评议时,坚持召开党员、村民代表或村民会议,把监督机制落实到最基层。许多区、县级市还将农村财务公开和民主管理工作纳入了镇、村干部岗位目标责任制考核,加强监督力度,基本做到镇级每季度检查一次,区、县级市每半年检查一次。2004年,各区、县级市、镇、村共成立村务公开监督小组858个,村民主理财小组6个;设村务公开栏1157个,监督箱1080个,举报电话594个。全市6个村中,按省的有关规定全面公开15项内容的有868个村。村务公开已成为我市农村的一项基本工作制度,有力地推进了农村基层民主建设和党风廉政建设,维护了稳定,促进了发展。经过这几年的努力,我市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涌现出一批村务公开民主管理示范单位,其中花都区被评为全国村民自治模范区,白云区人和镇等11个镇被市委、市政府授予村民自治模范镇。

二、当前我市“三农”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农业土地矛盾日益突出。

随着农村工业化、城市化进程和各项建设的加快,农民赖以生存、农业赖以发展的土地不断被征用,农用土地资源不断减少。全市耕地面积202.4万亩,人均耕地面积仅为0.28亩,分别低于全省人均0.41亩和全国人均1.5亩的水平,更远远低于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提出的人均耕地0.8亩的警戒线,农业发展空间日益狭小。而农民得到的土地资本收益却只占很少一部分,出现了务农无土地、就业无岗位、贫困无保障的“三无”农民,成为当前农村新的不稳定因素。

(二)农业的基础建设还比较薄弱。

(三)农民综合素质整体较低。

农村劳动力的教育程度普遍较低,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的农民占72,适应不了二、三产业岗位的要求,转移就业的难度大。农民长期固守乡土,创业意识不强,不愿意甚至害怕外出谋生,宁肯守住几亩责任田过清贫日子。近郊的农民主要靠出租土地或物业获取收益,安于现状,养成了闲散的生活习惯,就业意愿低下;远郊的部分农民虽有转移就业的愿望,但由于拈轻怕重、高不成、低不就等主观原因,转移就业的难度很大。

(四)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大。

(五)农村人居环境亟待改善。

农村基础设施和各项社会事业发展明显滞后于城市,在医疗、教育、文化、社保等社会事业方面还有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无序建房,环境卫生脏、乱、差等现象还比较普遍;北部山区部分镇村的面貌仍相当落后,农民生产生活条件还比较恶劣,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严重不足。如从化市吕田镇还有90%的农民住在泥砖房里,一旦有大的台风或下大雨,随时有倒塌的危险。

(六)农村社会还存在着不稳定的因素。

农村土地征用、土地经营和土地权益等方面管理上存在着不少隐患;农村民主政治建设还不够完善,党群关系还存在着不协调;农村社会治安、公共安全、社会管理仍存在着诸多漏洞,形势严峻;征地拆迁、土地权益、利益分配、干部作风等引发的纠纷、上访时有发生,有的甚至引发群体性事件,直接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境内外一些别有用心的人如蝇逐臭,总想在农村特别是基层民主建设方面无事生非、制造事端,发泄他们对社会主义制度的不满。

三、“十一五”期间我市“三农”工作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要思路和措施

(一)当前我市“三农”工作面临许多有利条件和难得机遇。

其次,我市具有做好“三农”工作的良好基础和巨大潜力。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的高速发展,广州已经充分具备了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实力。去年全市gdp达5115亿元,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经济的发展为“三农”提供了强大支撑,为“三农”问题的解决创造了必要的前提。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坚持以中心镇建设为龙头,大力统筹城乡发展,工业化、城市化加快推进,农村富余劳动力加速转移,社会事业不断向农村地区延伸推进,为从根本上解决我市“三农”问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再次,加快“三农”发展已成为全社会的共识。市委、市政府始终将“三农”作为全市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各部门、社会各界更加关心农业、关注农村、关爱农民,逐步将工作向农村延伸,不断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力度,共同营造了加快“三农”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意义。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我市贯彻科学发展观,建设现代化城市的一个重要领域。按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与城市发展相比,当前我市农业仍然是弱质产业,农村仍然属于相对落后的社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仍然落后于城市居民,经济社会发展城乡差距拉大的势头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遏制。这已成为我市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大都市不可回避的重点和难点之一。必须通过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努力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构建和谐广州的重要基础。当前,我市农村总体稳定,干群关系较好,但也存在不容忽视的矛盾和问题,需要通过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切实加快农村发展,加强农村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和凝聚力,缓解农村社会矛盾,减少农村不稳定因素。

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和基本要求,体现了新形势下农村全面发展的迫切需要。它有着丰富而深刻的内涵,其内容包括整个农村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党的建设。各级、各部门要把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全面落实科学发展、城乡统筹发展的重要任务,加强对“三农”的领导,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主动将工作职能向农村延伸,确保“十一五”期间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三)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全面推进“三农”各项工作

“十一五”时期我市“三农”工作的指导思想和基本思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题,加快推进城乡统筹发展。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目标,在加快中心镇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快农村劳动力职业培训和转移就业,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和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和改善农村环境,逐步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

1、加快中心镇建设。

坚持把加快中心镇建设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重要途径,走有广州特色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新路子。“十一五”期间,继续落实“今日中心镇、明日卫星城”的定位高标准规划和建设中心镇,按照每个中心镇约20平方公里、可容纳20万人左右的规模,切实抓好17个中心镇的建设。

继续落实扶持政策,完善中心镇管理体制。依据国家、省、市已明确的扶持政策,制定中心镇建设的税费返还、专项资金扶持、土地开发等方面的配套优惠政策,为中心镇发展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根据赋予中心镇县一级管理权限的要求,做好各项管理权限的移交,建立健全中心镇城市化管理体制。同时,继续推进中心镇教育、卫生、计生、就业服务等各项社会事业的发展,进一步营造适宜创业发展和生活居住的良好环境。

加快中心镇产业聚集和发展。“十一五”期间,我市将在招商引资、产业转移、固定资产投资等方面向中心镇倾斜,引进国内外大企业落户,鼓励和支持符合产业政策的乡镇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继续支持中心镇发展都市型现代农业,加强农田标准化改造和产业基地建设,积极引导加工型农业企业进入现代农业园区发展,并努力协调有关部门给予税收、贷款贴息、融资担保等优惠政策支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使中心镇既有“卫星城”的现代功能,又有现代农业的田园风光。各中心镇按照总体规划的要求,依托自身优势开展招商引资,加强专业特色园区建设,形成专业化产业集群,优化产业布局,进一步提高产业聚集的水平。

2、从加强农村环境建设入手,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20字方针,从整治改造村容村貌入手,以中心镇和城市主干道两边的中心村为重点,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环境面貌,营造农村良好的人居环境。当前,要重点搞好“两规”、“三清”、“四有”、“五通”。

一是编制“两规”,即新村建设规划和旧村改造规划。要用3年左右的时间,组织专业技术力量,拨出专门经费,指导各区(县级市)组织编制农村新村建设规划和旧村改造规划;要在严格土地管理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完善土地整理政策,开展旧村用地的复垦整理,置换出的建设用地指标集中安排用于新农村建设。

二是开展“三清”,即清卫生死角、清沟渠池塘、清乱搭乱建。要广泛发动农村群众开展经常性的“三清”活动,力争农村环境卫生面貌在短时间内有较大改善;指导农村制定“村规民约”,实现制度化、日常化管理,引导村民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自觉维护村容村貌整洁卫生。

三是实现“四有”,即有排污处理系统、有环卫设施、有村民公园、有绿化林带。要指导、扶持农村建立集中的垃圾、污水处理系统,开展下水道暗化建设;指导和扶助农村家庭应用水冲式三格化粪等形式的无害化厕所,建设或改造农村公共厕所;加强对农村地区工业“三废”管理和整治,大力推广农业环保技术,扶持农民发展沼气事业;指导和扶持农村结合实际和自身特色,建设村民公园,开展村庄周边和道路、屋前屋后的绿化建设,营造村道绿化林带和农田林网,大力提高农村绿化覆盖率,保护生态环境。

四是继续推进“五通”向自然村延伸。要加快实现自然村通水泥路,提高农村水、电、电话、有线电视的入户率;在“五通”的基础上,要协调落实公共汽车班次和路线等问题,力争到2007年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实现通公共汽车;加大农村信息化建设力度,尽快实现行政村通信息网络。到2010年,全市自然村普遍实现通水泥路,95以上农村家庭用上洁净水,农村电网通到家家户户,电话线路、有线电视网络通到100人以上的自然村,基本实现行政村和有条件的自然村通公共汽车(客运班车)、信息网络。农村生活污水、生活垃圾得到处理,自然村基本建有公共厕所,环境美化、绿化,村容村貌整洁优美。

市委、市政府决定,从2006年开始,由市农业局牵头,选定中心镇和主干道沿线20条村作为新农村建设的试点,总结经验,逐步推广;各区(县级市)要引导、扶持不同层次、有代表性的村,因地制宜开展新农村建设。同时,进一步引导、扶持有条件的中心村开展创建“文明示范村”工作,高起点、高标准开展新农村建设,力争到2010年建成100条左右市级文明示范村。

3、积极推进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

紧紧围绕发展都市型现代化农业、促进生态广州建设的战略目标,进一步提高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自主创新能力、服务带动能力和生态保障能力;搞好农业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经营体制创新,优化农业区域布局和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增长方式,促进传统城郊型农业向优质高效安全的效益型农业、设施先进管理科学的科技型农业、资源可循环利用的节约型农业、田园风光优美空气清新的生态型农业、服务功能多元化的服务型农业转型升级。

一是继续推进农田标准化改造。确保完成纳入规划的剩余81.3万亩农田标准化改造任务,使我市标准化改造的农田达到158万亩;并按照方格化和路网、电网、排灌系统齐备的要求,完成15万亩连片鱼塘的标准化改造,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三是加强农业标准化、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动植物防疫检疫工作。加快建立和完善农业标准体系,大力推广农业标准,市级农业标准化生产示范区扩大到60个,主要农产品生产基本实现标准化生产;主要农产品生产基地基本完成无公害农产品产地认定,大力推进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认证;建立健全农业质量安全体系,完善农业产业化园区、基地的防疫检疫制度,加强农产品进入广州市场的监管、监控;加强动植物防疫检疫队伍建设和完善疫情报告、预警和防治机制等,有效抵御重大动植物疫病的影响。

四是提高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的水平。发挥农业科研机构、推广机构、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在农业科研和科技推广的主体带动作用,在农作物和畜禽良种繁育、鲜活农产品保鲜和加工、动植物疫病防控、农业装备和实施名牌战略等方面提高农业科技进步水平。

五是加强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加大对江南蔬果批发市场、广州花卉博览园、黄沙水产品中心批发市场、嘉禾畜禽批发市场等农产品中心批发市场的指导和扶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升级改造,建立和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改进交易手段,发展电子商务,并促进入市农产品质量等级化、包装规格化;同时,建设示范性三鸟批发市场。通过这些批发市场同外地农业产业化基地的经济协作,拓展为广州市场服务的农业基地,组织优质无公害农产品供应广州市场。

4、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

一是广泛开展多领域、多层次、多形式的农民职业技能培训和专业技术培训,强化“智力扶贫工程”,全面实施“青年农民科技培训工程”,落实农村劳动力“一人一证”的职业技能培训和农村低收入家庭子女进技工学校的资助政策,加快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网络和城乡劳动者平等就业制度,强化农村就业服务,继续实施企业招收本地农民的招工激励,提高农村劳动力就业能力和自身素质,形成农村人口向城镇聚集和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的新机制,逐步减少农业从业人员,提高农民从事二、三产业的收入。到2010年初步建立城乡统一的就业服务网络,农村富余劳动力得到全面培训并基本实现转移就业。农村从事二、三产业的劳动力占全部劳动力总数比例达到60以上,二、三产业收入占农村居民纯收入的70以上。

二是加快推进农村金融改革,扩大农村小额贷款范围,加快建立适应都市型现代农业发展的政策性、合作性和互助性的农业保险体系,完善农业贷款财政贴息、担保制度,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增加收入。

三是稳定、完善对农业和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逐步提高农民种粮、耕地涵养、生态公益林、良种和农机购置等补贴(补偿)标准,加强对新品种新技术示范推广、沃土工程等公益性推广项目的专项补贴,强化对农民增收的直接支持。

四是完善村级集体资产折股量化到人、农民按股分红的股份合作制,促进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

与此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减轻农民负担工作部门责任制,严防农民负担反弹。加强对农村各种收费项目和收费行为的监管,完善涉农价格和收费公示制度,对违纪违规行为要严肃处理并督促彻底整改;进一步完善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议事程序、议事范围、审批程序,严防将“一事一议”筹资变为固定的农民负担项目;完善农村税费改革后的配套措施,加强财政转移支付和各种政策补贴资金的监管,确保足额落实到村到户;加强农村供水供电及农资价格等的监管;逐步将农村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社会管理纳入城市建设管理体系,减轻农民的公共事务负担。

通过以上措施,确保“十一五”期间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7以上,到2010年达到1万元(按现行价计算),城乡居民收入差距逐步缩小。

5、进一步加快农村社会事业发展。

一是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以创建教育强市为契机,狠抓教育强区、教育强镇建设,继续加大对农村教育事业的投入,积极推进农村中小学布局结构调整,整合教育资源,加强师资配备,改善办学条件;从2006年9月新学年开始,在免收学费的基础上,对农村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学生免收杂费,完善资助农村贫困家庭学生就学制度;大力发展农村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提高农村人口的综合素质。到2007年,农村小学适龄儿童入学率、初中入学率、初中毕业生升学率分别达到100、98和95以上;高中学校市一级以上优质学位达85以上;青壮年非文盲率保持在95以上,并逐步达到高中文化程度。

二是加快完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着力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条件,加快中心镇的配套医疗机构建设,按照镇村一体化管理的要求完成所有镇村卫生机构的标准化建设,按照农民步行半小时到达的距离合理设置村卫生机构,逐步开展社区卫生服务;完善农村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所需的设施建设,采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对村卫生机构开展公共卫生服务予以适当补助;逐步增加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投入,进一步提高农村合作医疗的覆盖率和保障水平,力争到2010年参合率达到95以上,人均筹资水平达到100元以上。

三是加快建立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以低保为核心的农村社会救助制度,落实低保政策,按时、足额发放低保金,做到不错保、不漏保,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并根据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逐步提高最低生活保障水平;扩大资金筹集渠道,积极探索农村“五保户”供养的多种模式,开展多种形式的实物救助,确保农村“五保户”与当地群众生活水平同步提高;进一步落实和完善农村困难群众基本医疗救助和重大疾病医疗资助制度,并资助困难群众参加农村合作医疗,使农村低保对象、五保户及其他困难群众小病有基本医疗救助、重病大病有合作医疗资助和临时救助。在解决被征地人员基本养老、医疗保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与我市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与其它保障措施相配套的农民社会养老、医疗保险体系。

四是加强农村计划生育工作。全面推进“无政策外多孩生育镇、无政策外人口出生村”创建活动,切实加强村级计划生育工作队伍、阵地、制度建设,健全计划生育组织网络;坚持属地管理、公平对待的原则,加强对农村外来流动人口的管理;积极探索建立奖励、优先、优惠、扶持、救助、保障“六位一体”的多层次、多元化的农村计划生育利益导向机制,引导广大农民实行计划生育;深入开展“婚育进万家”活动,普及生殖健康知识,增强优生优育意识,稳定低生育水平,降低出生人口性别比,进一步提高人口素质。

五是大力加强农村文化建设。加强农村文化设施建设,加大对农村文化活动的引导帮扶力度,指导和资助农村组建书画、戏曲等文艺社团,开展端午、中秋、春节等传统节日的特色节庆活动,深入开展电影为农民服务工作;加强农村地区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引导帮扶开展全民健身、群众性体育竞赛活动。

6、促进农村社会和谐。

一是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加大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力度,解决好农村党组织和党员队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巩固和发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的成果,做好“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工作,深入开展“固本强基”工程,切实把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成为一个坚强有力、团结务实、开拓进取、战斗力强的领导核心,成为构建和谐农村的坚强堡垒;加大对农村基层干部的培养力度,把农村的年轻、优秀党员选拔充实到村“两委”班子,保持基层领导班子充满朝气和活力,不断提高战斗力。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建立健全农村重大项目建设的监督管理制度和农村审计制度。

二是加强农村基层政权建设。加强对村民委员会的工作指导和监督,强化“两组”(民主理财小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和“两会”(村民大会、村民代表大会)建设,完善以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制度为主要内容的村级民主管理体系,进一步落实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进一步健全和完善农村人民调解、治安保卫、公共卫生等专门委员会建设,确保村民自治机制健康运转,依法行使自治权力。到2010年,全市50的区(县级市)创建为村民自治模范区(县级市),80的镇创建为村民自治模范镇,90的村创建为村民自治模范村。

三是加强村干部的作风建设。通过完善制度、学习党章教育和民主决策、公开监督等形式,防止村干部在农村土地资源开发及承发包、财务管理等过程中的“暗箱操作”和以权谋私行为,坚决查处村干部贪污腐败等各种违纪违法案件,引导村干部树立实事求是、艰苦奋斗、公道正派、发扬民主的工作作风。

四是加强农村财务管理。完善农村会计委派、选聘和代理制,落实“村账镇(街)管”制度;积极推行集体货币资金银行基本户管理,规范农村集体财务收支审批程序和财务公开;全面实行以财务管理电算化为核心的农经电算化,加强对村集体经济组织的会计人员和民主理财小组成员培训。建立健全农村集体经济审计机构,加强对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或村民委员会及其所属企事业单位财务收支的审计监督。

五是深入推进村务公开。抓好村务公开规范化建设,继续把财务公开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并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将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等政策的落实情况,及时纳入村务公开的内容,积极推进村务事项从办理结果的公开,向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延伸;加强对村务公开监督小组的工作指导,加强督促检查;建立健全考核机制,将考核结果作为衡量区(县级市)、镇(街)和村领导班子及其成员工作实绩的重要依据。

六是深入开展“和谐平安社区”活动。进一步加大农村特别是城乡结合部地区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扫除“黄赌毒”,禁止“六合彩”赌博,取缔邪教组织,严厉打击违法犯罪和黑恶势力,遏制重大恶性案件和群体性事件发生,确保农村和谐稳定。

(四)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

为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市委、市政府提出以下要求,

1.加强组织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高度重视和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领导,把新农村建设、解决“三农”问题作为党委和政府工作的重中之重,按照“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部门各负其责”的工作机制,主要领导总负责,分管领导具体负责,班子成员和各有关协调部门配合。市将成立农村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市政府分管领导任组长,各有关部门领导任成员,负责全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组织协调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农业局,负责日常组织工作,主要是开展调查研究,加强工作协调,办好试点,推广先进经验,检查、督促、指导各地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同时,调整市农业局的机构和职能,赋予统筹协调“三农”工作的职责。要求各有关区(县级市)也要成立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具体实施方案,选派得力干部深入农村指导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2.切实贯彻统筹城乡发展方略。要按照统筹城乡发展的要求和“存量调整、增量重点向农村倾斜”的原则,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范围,确保2006年各级财政支农资金增量高于上年、预算内资金用于农村建设的比重高于上年、直接用于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的资金高于上年,并逐步形成新农村建设稳定的资金来源。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工作部门要以城乡统筹的标准明确在新农村建设中的责任,逐步加大本部门工作向农村延伸的力度,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提高部门预算用于农村的比例。要采取多种形式深入开展城市部门、企事业单位、人民团体和社会知名人士、志愿者结对帮扶农村活动,加快建立“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互动机制,营造全社会关心、支持、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良好氛围。要积极引导各大金融机构加大对农村的信贷资金投放力度,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社会募捐活动,多方筹集社会资金,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发展。

3.充分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履行规划引导、组织发动、管理协调等职能,做到“到位不越位、在位不缺位,引导不强迫、协办不包办”,并建立“以奖代补”等多种形式的激励机制,对态度比较积极、行动比较迅速的村进行物质和精神奖励。要明确农民群众在新农村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充分发挥村民自治组织的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功能,自主开展资金筹集、投工投劳、组织建设、质量监督、后续管理等具体工作,保证新农村建设健康有序推进。在新农村建设的起步阶段,要尽可能从农民群众最关心、最迫切、最容易见效的事情抓起,让农民群众感受到新农村建设的好处和实惠,引导广大农民群众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去。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rdsqs/mzsh/7020.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