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进性教育党课宣讲材料
根据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第一阶段实施计划,今天由我给大家进行一次党课宣讲。题目是:用理想和纪律凝聚党的核心。这是学习邓小平同志在1985年发表的一次重要讲话《一靠理想二靠纪律才能团结起来》的几点体会。这篇讲话先后收录进了《邓小平关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重要论述选编》、《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邓小平文选(第三卷)》等。这次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中央又把这篇文献编入了《保持*党员先进性教育读本》。可见,时空虽已跨过20年,但这篇文章仍然闪烁着理论的光辉,放射着时代的光芒,对我们党的先进性建设起着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指导意义。
一、团结是一个永恒性的课题
小平同志的这篇讲话的题目来看,是讲如何才能团结的问题,为什么把讲团结的问题看得这么重呢?为什么只有靠理想和纪律才能团结起来呢?我认为这个问题既是个历史性问题,也是个时代性问题,还是个将来时问题,这三个加起来就是个永恒性问题。毛泽东在延安时说:“什么是*?就是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敌人搞得少少的”。一个家庭、一个单位、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星球上的生命群体(包括动物群体)不团结就不可能生存和发展,有时不用外界的侵蚀自己内部就可能因自相残杀而消亡。从中国历史上看,为了维护统治集团内部的团结书写了超越亲情、超越血统的血淋淋的篇章。兄弟之间、父子之间、夫妻之间、姓氏之间、同志之间的相互仇杀可以说贯穿了历朝历代,可以说付出了血的代价。从我们当代的世界来看,现代科技文明并没有解决好一个团体、集团的内部团结问题,有的国家先是自己人打自己人,然后寻找外民族的力量打自己人,最后打得国弱民穷、国格人格尽失。我们党历史上几次大的路线斗争也大都围绕着“团结”和“分裂”而展开。有人说,‘团结’是‘永恒的主题’;有人说,‘团结’本身就是政绩;也有人说‘团结’是‘素质和能力’……总之,‘团结’是一个说不完的话题。其实,‘团结’是一幅绚丽的画卷,上面是你和我的家园,绘制事业的路、成功的果、感情的水、理想的火。‘团结’是一首雄壮的进行曲,铿锵的节奏,高亢的旋律,使我们踏出脚步整齐划一。‘团结’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人生境界。‘团结’更是一种浩瀚的力量。我们与它结伴同行,就会使人生更加美丽。这次进行的先进性教育我想也是一次统一思想,实现全党进一步大团结的需要。“三个代表”喊的时间很长了,时间一长就让人有些茫然,就变成了一句只停留在嘴皮子上而没有进入内心的口号,嘴上说的越来越顺了,心里想的却越来越少了。
(比如自己如何想升官、想发财、想找意中人,往往不说,但做得到有条不紊;但对如何要学习、要廉洁,讲的很多,做的却很少。)所以,我们这次教育过程中一定要思考一些问题,不要把团结也口号化了。为什么要团结的问题,我们可能感到理所当然,不用多讲,但我们想一想就会发现,简单的道理做起来却非常不简单。因为从人类产生到现在,团结的问题大到一个民族,小到一个单位真正解决好并且长期解决好的几乎没有。为什么呢?我认为原因有以下几点:
(一)利益主体不同。每人都是一个小的利益主体,他又是小团体利益的一个代表,还是大团体利益的一员。这些利益之争,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斗争、竞争是绝对的、永恒的。
(二)认识问题的角度不同。由于人所处的利益点、视角点、思维点的差异,对同一问题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有时结论甚至是相反的。比如有人认为:“高官不如高职,高职不如高薪,高薪不如高寿,高寿不如高兴。”但有人却认为“一日花下死,做鬼亦风流”同样是以心情好坏为出发点,但怎样工作、生活,也就是怎样活着得出的结论却是如此的不同。
(三)性格特点的不同。有的内向,有的外向;有的柔,有的刚;有的急,有的缓……很难说那种性格好那种坏,用对时间和时机了都好,否则,就不好。有时把别人的性格问题当成了品行问题,那么就很可能造成不团结。
(四)观念信仰的不同。有的人信宗教,有的人信鬼神,有的人信主义,有的人信科学,有的人什么也不信只信他自己……信仰的不同,导致了人生观、价值观的不同,这些不同把人分成了许多个小团体。
(五)文化环境的不同。有句话说:英国人打桥牌,讲配合;日本人下围棋,讲全局;中国人打麻将,各顾各。有的还说:一个中国人是条龙,三个中国人是条虫。这些话不一定就十分准确,但从某些方面反映了我们民族的一些劣根性。犹太民族为什么会在敌视的阿拉伯民族的包围之中却依然能生存和发展,除了宗教情结外,优秀的犹太文化也是造就其同心同德的思想根基。德国和日本为什么败而不亡,是因为他们民族的纪律性很强,这种纪律性是一种文化自然,不是强迫。现在欧洲提出了“制度化团结”的理念。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搞好团结不容易,但不搞好团结,对一个民族来讲就是没有凝聚力,对一个单位来讲就是没有团队精神,对一支部队来讲就是没有战斗力,对一个家庭来讲就是没有感情基础,对一个政党来讲就是没有执政能力,对一个人来讲就是没有交际能力和社会生存能力……为什么呢?
第一、团结他人是个人能力的延伸。(我先给大家讲一个故事:有这样一则故事:在远古的时候,上帝在创造着人类。随着人类的增多,上帝开始担忧,他怕人类的不团结,会造成世界大乱,从而影响了他们稳定的生活。为了检验人类之间是否具备团结协作、互助互帮的意识,上帝做了一个试验:他把人类分为两批,在每批人的面前都放了一大堆可口美味的食物,但是,却给每个人发了一双细长的筷子,筷子长到什么程度呢?比自己的胳膊长。要求他们在规定的时间内,把桌上的食物全部吃完,并不许有任何的浪费。比赛开始了,第一批人各自为政,只顾拼命的用筷子夹取食物往自己的嘴里送,但因筷子太长,总是无法够到自己的嘴,而且因为你争我抢,造成了食物极大的浪费,上帝看到此,摇了摇头,为此感到失望。轮到第二批人类开始了,他们一上来并没有急着要用筷子往自己的嘴里送食物,而是大家一起围坐成了一个圆圈,先用自己的筷子夹取食物送到坐在自己对面人的嘴里,然后,由坐在自己对面的人用筷子夹取食物送到自己的嘴里,就这样,每个人都在规定时间内吃到了整桌的食物,并丝毫没有造成浪费。第二批人不仅仅享受了美味,从此,还获得了更多彼此的信任和好感。上帝看了,点了点头,为此感到希望。于是,上帝为第一批人类的背后贴上五个字,叫利己不利人;而在第二批人的背后贴上另外五个字,叫利人又利己!)己有所能必有所不能,想在现代社会中生存离不开他人对你的服务和限制,离不开群体的依托和约束。(人字的结构需要相互支撑)一个*党员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认可,那么你的信仰和宗旨就不可能实现。(做人要做到人人喜欢你,做事要做到人人需要你,人人喜欢你,你才能入群,人人需要你,你才能被社会所用)
第二、团结是成就事业的基础。团结出政绩、出干部。团结的民族外人不敢欺(台湾成了某些国家牵制或抑制中华民族腾飞的主要抓手,正所谓“内不睦、外必欺”),团结的群体必能干成事,团结的环境凝聚人才、塑造人才。(朋友是一笔不可或缺的财富,只有今天多赚朋友,才能明天多赚钱、赚事业。自本领不如合本领。)在非洲的大草原上,如果见到羚羊在奔逃,那一定是狮子来了;如果看见狮子在躲避,那就是象群发怒了;如果见到成千上百的狮子和大象集体逃命的观景,那就是--蚂蚁军团来了!蚂蚁是何等渺小微弱,任何人都可以随意处置,但无坚不摧的“团队”蚂蚁连兽中之王也要退避三舍。个体弱小没关系,不要自卑,与伙伴精诚协作,就能变成巨人,因为集体的力量是无穷的。这就是“借”的学问。团结提高了自己抗挫折的能力,借了别人的力量,分解了自己的困难。
第三、团结是一种素质,对一个党员干部来讲是一个重要素质。领导配班子、生意找伙计首要考虑的一个因素就是能否和他人团结共事。(有一本书上说,不论是经营商场、官场、战场,关键是经营好人场。人气指数是成功指数的第一要素)佛经中有这样的一个故事:佛祖释迦牟尼问他的弟子:“一滴水怎样才能不干呢?”弟子们苦思冥想,众说纷纭,但始终答不出来。释迦牟尼说:“把它放到江、河、海洋里去。”是啊,风可以很容易吹倒一棵树,却无法吹倒一片森林;烈日可以很容易地蒸干一滴水,却无法蒸干一片汪洋;灾难可以毁灭一个人,却无法毁灭整个人类;一滴水风一吹便干,只有投入大海才能永不干涸。可见团结就是力量
二、善于团结人是*党员先进性的重要体现。
“三个代表”每一条都要求我们的*党员必须做团结的模范,才能真正践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就是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是构建和谐的发展环境,这个层面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制度适应的问题,一个一盘散沙的国家不可能满足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先进的文化是一个多元的文化、开放的文化、为大多数人服务的文化,不是单元的、封闭的、自私的文化,不能融于人类大多数的文化是落后的、劣势的文化。最广大人民的利益不是某一阶层、某一集团、某一个人或家族的利益,不能团结大多数何来代表大多数。*党人把“三个代表”写在了自己的旗帜上,并不能自然而然的成了“三个代表”的代言人,有这个良好的愿望不一定就有这个素质、能力,也就是说愿不愿的问题解决以后还有一个能不能的问题。有了讲团结的愿望,还要有讲团结、能团结、会团结的能力。
(有道是:美国人是说了就干,日本人是干了也不说,而我们有些人是说了也不干。我们有些人很善于追求口腔快感)
(一)理想远大、心胸开阔,是团结人的基础。信仰不同宗、目标不同向、心中无他人,这样的人是不可能团结他人和被他人团结的。*党员的信仰应该是一致的,目标应该是同向的,心胸应该是最宽阔的。但应该做的不一定是都自觉做了,现在有的同志身为*党员但就是不知道*党员是干什么的?性质、宗旨、纲领都不清楚,没读过《*党宣言》的党员有多少?没认真读过《党章》的党员有没有?我想在座的*党员们心里都有数。有的同志不是为了个人的信仰来参加*党的,而是为了*党的执政地位来得,要的是*资本,不是为了信仰马克思主义,所以同是*党人信仰却不同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和东欧剧变以后,有的人不信马克思主义了,认为马克思主义过时了,实际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西方学者没有认为他过时了,而是在研究他、运用他来改良资本主义制度,美国人把马克思、毛泽东都列为世界名人并排在他们的国父华盛顿的前边。有个国际机构统计过,在2000年以前,各种世界文献中引用最多的是列宁的文章。这说明了什么?马克思主义并不是过时了,而是人会不会用的问题(不与时惧进,就好象大夏天穿皮袄,错不在袄,而在于人)。有的同志什么都不信,只信自己,这样的人连基督教徒都不如,何来的为他人着想啊,为*主义而奋斗啊。所以我讲,马克思主义是可信的,特别是基本原理部分。现在许多同志不是信不信的问题,而是懂不懂的问题。所以,我强调同志们还是要加强学习,连懂都不懂的谈信不信的资格也没有。胸怀全球的人不在乎一城一镇之得失,把祖国装在心中的人不在乎一家一族之兴衰,崇尚集体主义的人不计较一时一事之私利。这样的人就能团结人、领导人、影响人。
(以不私反而成其大私)(心胸有多宽,就能当多大官;能容下多少人,就能领导多少人)。我可以这样说,真信马克思主义的人,他不一定能看到*主义的实现,但他绝对不可能是侵害人民利益的贪官污吏,也不会是一个不合群的人。
(观念是看不见的,却是不可战胜的)在中国近代史中,中国很多军阀为了自己的利益,常常勾心斗角,混战不息,以至于让帝国主义国家有机可乘。1931年,日本不费一枪一弹就占领了东北三省,而蒋介石此时正忙于“剿匪”,对红军和苏区发动大规模进攻。后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没多长时间就占领了中国大片国土,国民党虽战,但屡战屡败,其原因就是不团结全国人民,不发动人民抗战。而中国*党则不同,*党放手发动组织群众,武装群众,实行全民族抗战的政策,取得了抗日战争胜利。心胸开阔并且才能出众,主要表现在能容人、能干事、能受气。一个人没有他干不成的事,没有他承受不了的委屈,那么这个人即令人可敬,又令人可畏。这就是成大事者,也叫者深不可测。
(二)建章立制、严格纪律,是搞好团结的*保证。大家可能有这样一个体会,在一个制度严格的单位,活好干,人也好做。相反,在一个制度松弛的单位,人反而不顺心不自由,不但干不成事,而且也很难为人。我们党为什么在战争年代能团结一致、共同对敌、及时改正错误,就是民主集中制搞得好。制度落实好的单位,好人干好事很正常,思想不用设防,工作不用余力。制度不严的单位,自由的没了章法,反而人人自危,好人不敢干好事,坏人反而无制约。在这样的单位,就不可能有团结,只能有团伙,团结变成了结团。(有了制度,魔鬼可以变成天使;没有制度,天使可以变成魔鬼。)
(三)提高自身素质,是搞好团结的关键。有的人爱钻牛角尖,不仅是个性格问题,也是一个知识素养问题。世界上只有一条绝对真理那就是世界上没有绝对真理。什么时候也不要证明自己是唯一的真理占有者,因为这样就可能脱离实际、脱离群众。另外,凡是盯着蝇头小利者必是没有大智慧的人。只有农民式的思维才会发生兄弟分家会因为一棵小树而打得头破血流。所以说,学习是现代人的生存之道,学习是现代人的生活方式。客观上要求学习化生存,即工作学习化、生活学习化、交友学习化。同等素质的人最容易团结,俗话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你想得到领导的真正赏识和交往,必须在素质上与领导同高甚至超高。有的同志天天想着进步,总认为领导对自己不了解、不使用,总认为自己贡献大,付出多,该得到的没得到。我认为每人都应该盯着自己素质的提高,提我用我使本事、不提不用学本事,分的工作多多干活—用工作充实自己;工作少多学习—用知识充实自己。这样就没时间天天琢磨人了,心情也好了,团结人和被人团结都是很自然的事了。印度文学家泰戈尔说过:为失去太阳而痛不欲生的人还会失去群星。如果天天集中精力工作学习,提高素质机会可能终生都不光顾你,但你自己也是天天发光的,充实的。如果机会来了,自己的素质赶不上,那就应该痛恨自己而不能怨天尤人。
(四)勇于奉献牺牲,是搞好团结的灵魂。到了我们这个年龄,有一点很重要的体会,那批评,对同志的错误不敢批评,是对同志、对事业、对集体不负责任的表现;在一个单位里,无论是否同学、战友、同乡、亲属都应该一视同仁,特别是在工作上原则问题上有亲有疏。3送礼有时有节的原则.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称,互相赠送礼品是表达感情的一种方式,但不能超越感情的范围。不能把领导送进“笼子”里,不能有事相求就送礼,无事要办陌路人,给人一种临时抱佛脚和交换收买利用的感觉。办事不送礼,送礼不办事。送礼的“节”—不让别人(特别是领导)有犯错误的心理负担。
(五)民主与集中的关系。要坚持民主集中的辩证统一。对集体讨论的重大问题,坚持班子内部的平等,在充分发挥民主的基础上,实施正确的集中,坚决克服没有民主的独断专行和没有集中的软弱涣散。要正确处理好领导与个人分工关系。一方面,每位班子成员都要从本部门的工作大局来考虑自己所分管的工作,不能把自己分管的工作领域当成自己的“势力范围”,不能把分工作为“分权”,在自己的“自留地”抛开集体领导;另一方面就是要支持个人大胆工作,创造性的工作,争做勇挑重担的好干部,特别是对一些棘手的工作,热点问题要敢做、敢为、敢负责任,而不上交矛盾。
(六)个性与党性的关系。个性必须服从党性。在大是大非问题上,要讲党性、讲正气、讲大局、讲原则,绝不能为了个人得失和小团体利益而相互制约,拉帮结伙。在非原则问题上,要讲风格、讲胸怀,克已让人。为人处事不可能十全十美,做工作不可能都预测得很准,对同事之间的失误,要以诚相待,与人为善,帮助其改正错误,不能逮住别人一点小事不放。班子成员之间,克制是一种修养,谦让是一种美德;你敬我一尺,我敬你一丈,关系就会日益融洽
(七)做人、做官、做事三者之间的关系。郑培民同志有一句名言:“做官先做人,万事民为先”,做官做事首先必须学会做人。作为领导干部,做人首先要做一个有人格魅力的人。要赢得群众的支持和信任,最根本的要靠自己的人格力量,这是领导干部必须具备的品质和修养。做官,是为了做事,为民谋利益、为事业发展不懈奋进、不懈拼搏、不懈奉献,是做官的天职。做人要有底线,要知道什么事情在任何情况下都不能做,做了不该做的事就突破了底线,人格就会受到玷污。做官要有原则,这个原则就是党性原则、人民利益至上原则、顾全大局原则、谋求发展原则。做事要有标准,这个标准就是群众满意不满意、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的标准。做人要“留下好形象”,做事要“留下好业绩”,做官要“留下好名声”。
(八)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关系。批评与自我批评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在批评与自我批评中,自我批评更具有基础性,真正解决问题的最终还是要靠自我批评。没有诚恳深刻的自我批评,批评就难以达到应有的效果。开展批评要结合实际着力引导被批评者的自我批评,把握批评的尺寸。把批评与自我批评视为一个相互教育和自我教育的统一过程,既善于从别人的批评中吸取营养,又注意从批评别人中省察自身,从而使批评真正成为一个共同进步和防止同志犯错误的良方妙药。
(九)清醒与糊涂的关系。“聪明难,糊涂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郑板桥说的“难得糊涂”,是清醒前提下的糊涂,是大智若愚,不是真糊涂,而是大聪明。领导干部要搞好团结,共谋发展,就要做到该清醒时清醒、该糊涂时糊涂。清醒,不仅要求在*上、思想上要清醒,在生活上、作风上也要明白、清爽。糊涂,不是浑浑噩噩,糊里糊涂,而是大事清楚,小事糊涂。在无伤大雅的小节上、细枝末节的小事上糊涂一点,不斤斤计较、患得患失,是最大的清醒,否则就可能激化矛盾、影响团结,最终酿成真正的糊涂。
(十)个人恩怨与发展大局的关系。一个班子,事业是共同的,没有什么很大的个人恩怨。即使有恩怨,也是因工作或生活琐事而生,但对于共同的事业,都是微不足道的。作为班子成员要做团结的促进派,不要没事找事、没问题找问题;要不计前嫌,面向未来,从党的重托和人民的信任出发,着眼于人民群众的利益,着眼于为官从政的责任和使命,把个人的恩怨置之度外,自觉克服小肚鸡肠,朝着共同的目标团结奋进;要始终不忘自己的责任,把党和人民的事业放在第一位,为民尽职,为党分忧,不为名所累、不为利所缚、不为权所动,不为欲所诱,保持一个*党人应有的觉悟和胸怀。毛泽东同志曾说过:要善于团结那些反对过自己而证明反对错了的人。
(十一)远大理想与保持平常心的关系。一个高尚的人应有崇高的理想、远大的抱负。党员领导干部则应有*主义理想和为人民服务的人生抱负,以及努力拼搏、积极进取的顽强毅力和坚强斗志,在为人民谋利益的工作中实现人生价值。当理想与现实、个人愿望与组织安排存有较大差距时,每个干部、尤其是领导干部都要保持平常心,正确处理理想与现实的关系,不能只考虑个人得失,造成心理失衡,觉得组织亏待了自己,从而陷入极端个人主义的泥坑不能自拔,在功利心和攀比心的强烈驱使下,弄虚作假、欺上瞒下、急功近利、劳民伤财,甚至腐化堕落,违法犯罪。
(十二)动机与方法的关系。思想动机好、工作方法得当,才能维护班子团结、推进事业前进。作为党的干部,尤其是党员领导干部,要在经常反省中剔除杂念、净化灵魂,保持高尚的动机。
一是要始终坚持实事求是,求真务实,不图虚名,不提脱离实际的高指标,不喊哗众取宠的空口号,不搞劳民伤财的假政绩;二是要坚决杜绝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力戒搞花架子,做表面文章;三是要反对贪图虚荣,搞形象工程,拉*选票,为自己树碑立传。同时,要把良好的思想动机和正确的工作方法结合起来,从党的利益出发,从工作事业出发,全力维护班子团结。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rdsqs/rdjjfzsxhb/6333.html
上一篇:论加强党的先进性建设
下一篇:充分而正确地行使党员权利
相关题目范文范本
按字数查找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
入党积极分子思想汇报范文推荐
相关评论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