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胡总书记中央党校6.25讲话心得体会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150推荐〗〖字数:5100字〗
学习胡总书记中央党校6.25讲话心得体会

科学发展呼唤民族生态道德

胡锦涛总书记6月25日在中央党校发表重要讲话,要求全党和全国人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我们要建设的小康社会,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社会。生态文明是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基础,又是社会全面发展、全面进步的重要标志。良好的生态道德是保护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动力和道德支撑。最近太湖蓝藻影响了无锡市几百万人的饮用水。民族生存正在急切地呼唤民族生态道德。因此,以胡锦涛总书记讲话精神为指导,大力加强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教育,提高全民族的绿化意识和生态环境意识,对于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对于全面建设生态良好的小康社会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的基础

    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科学发展。科学发展充分体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人类文明以生态文明为基础,就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条重要规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自觉遵循这条重要规律。

尊重自然规律,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我们都知道,森林作为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是人类生命的摇篮。“树叶蔽身,摘果为食,钻木取火,构木为巢”,是森林孕育人类文明的真实写照。森林为早期人类提供了隐蔽的住所、丰富的食物、遮体和制造工具的材料。人类祖先是逐步从森林中走出来的。无论是亚洲还是非洲古猿,大多都诞生在于森林环境中,生活繁衍在茂盛的原始森林中。在世界古代文明中,中华文明是东方文明的代表。中华文明的演变在很大程度上也是生态文明的演变。周口店北京人洞穴里的文物考古证明,远古时期的森林养育了中华先民。在中国古代的周秦时期,西北地区林草茂盛,秦陇大地成为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

违背自然规律,破坏生态环境,是人类文明衰落的根源。回顾历史,古巴比伦,古埃及,古印度以及我国古黄河文明的发祥地,都曾经是森林茂密、水草丰盛的地方,由于生态环境被破坏,导致了古文明的衰落和转移。古巴比伦文明诞生在沃野千里、林海茫茫的两河流域,由于大量砍伐森林,生态环境日益恶化,原来大片森林、草原变成沙漠,古巴比伦文明因此而衰落。尼罗河流域孕育了古埃及文明,森林和草原的消失使尼罗河文明消失下去。印度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早在公元前30XX年就在印度河流域繁荣起来。但随着森林砍伐、草原破坏、人口增加,大片土地成为沙漠,印度成为一个自然灾害多发的国家。目前,全球沙漠化土地面积已经达到陆地总面积的l/4,有ll0个国家受到危害。这就是说,地球上已经有l/4的土地基本失去了人类生存的条件。破坏生态环境,造成了文明的转移、政权的衰败和人类生存空间的缩小。历史上,还没有任何灾害能达到如此严重的程度。我国生态环境改善与恶化还处于相持阶段,水土流失依然严重,荒漠化面积依然很大,生物多样性依然受到严重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发生。目前,我国水土流失面积已经达到356万平方公里,土地荒漠化还没有根本扭转;水资源危机已使全国100个城市严重缺水,15%~20%的野生动植物种群受到生存威胁;大多数江河湖泊受到不程度的污染。群众编成顺口溜形容20世纪河流污染的严重程度:“50年代淘米洗菜,60年代洗衣灌溉,70年代水质变坏,80年代鱼虾绝代,90年代身心受害”,由此表现了群众对环境问题的极大关注。进入21世纪,水污染使有关城市饮水连连告急。

    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把科学发展确定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的根本指导方针,正确反映了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充分体现了党心民意。我们一定要以史为鉴,切实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二、生态道德是生态文明的精神支撑

    人类从诞生之日起,就不断地从自然界中索取物质和能量,以维持生存和发展。与此同时,人类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最终发现人只有与自然和谐相处,才能保护和发展人类自己,并由此而逐步总结和形成了一整套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观念,成为保护生态环境和建设生态文明的精神支撑。

保护生态环境是人类的共同理想。世界史学界的研究表明,由于森林的消失,埃及6XX年的文明却换来了近30XX年的贫穷,这就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对自然资源无穷索取造成严重危害的典型例子。英国生态学家格兰杰警告人们一定要保护生态环境,他说:“森林是一切生命之源,当一种文化达到成熟或过熟时,它必须返回森林,来使自己返老还童;如果一种文化错误地冒犯了森林,生物的衰败就不可避免。”从这个意义上讲,失去森林就是失去了人类的未来。越来越严重的环境问题迫使人类刻不容缓地作出选择,是可持续发展还是走向自我毁灭?1972年,联合国召开人类环境大会,标志着人类在生态问题上的根本觉醒。20世纪90年代以来,保护生态环境,谋求可持续发展逐渐成为人类的共识。联合国制定的《人类环境宣言》、《我们共同的未来》和 《21世纪议程》等重要文件,都把可持续发展确定为人类的共同理想和国际社会的行为准则,以此来协调各国的行动。可持续发展是这样的发展,它即满足当代人的需求,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这种发展,要求人们与自然和谐共处,能够充分认识和担负起自己对自然、对社会、对子孙后代应负的责任。这是目前国际社会公认的最基本的生态道德,对促进全球生态环境的保护发挥着重要作用。2页,当前第11

    保护生态环境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我国古代“天人合一”的生态观,集中体现了可持续发展的精髓。《汉书·贡禹传》就提出,滥伐森林是引起水旱灾害的主因,而保护森林是五谷丰登的保障。鲁迅先生曾深刻地指出:“林木尽伐,水泽湮枯,将来的一滴水,将和血液等价。”这些都是可持续发展思想宝库的珍贵遗产。我们中华民族不但是生态道德的创立者。而且是生态道德的实践者。远古有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美好传说。爱护花草树木,一人栽树众人乘凉,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些传统美德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植树造林,养花种草,兴修水利。绿化美化中华大地,成为中华民族繁衍不息的精神支柱。

保护生态环境是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要内容。马克思和恩格斯把生态环境作为社会存在的重要内容,系统地研究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相互关系,深刻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早在1XX年前,恩格斯就指出:“美索不达米亚、希腊、小亚细亚以及其他各地居民,为了得到耕地,毁灭了森林,但是他们做梦也想不到,这些地方今天因此而成为不毛之地。”警示人们必须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党一直以战略眼光关注着生态问题。早在1958年,毛泽东同志就告诫人们:“要看到林业、造林,这是我们将来的根本问题之一。”他大力倡导人们植树造林,绿化祖国。l981年,邓小平同志针对当年的水灾指出:“最近发生的洪灾涉及林业问题,涉及森林的过量采伐。”“中国的林业要上去,不采取一些有力的措施不行。”他亲自倡导了全民义务植树运动。1999年,江泽民同志指出,要“通过植树造林解决两大心腹之患。一是解决长江、黄河上游植被稀少、泥沙俱下,给我们国家带来的巨大水患;二是加大沙漠化的治理力度,实现人进沙退而不是沙进人退。”党的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创新和发展,是我们改善生态、保护环境的根本指导思想,是我们全民族都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

    三、必须大力加强全民族的生态道德教育

    道德和法律同为我国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思想规范和行为规范。生态道德是社会公德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道德教育,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对于促进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发展,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必须大力加强。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迫切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大力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使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协调发展,相互促进。这就要求全体人民都自觉贯彻科学发展观,在各项工作中特别注意保护生态环境,坚持既造福当代又造福子孙后代,努力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社会。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迫切需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不断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市场主体在生产经营过程中,不但要节约自身成本,而且要节约社会成本;不但要追求自身的经济效益,而且要追求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不但要维护自身的利益,而且要维护国家和社会公众的利益。绝不能违背生态道德,用破坏生态环境换取经济的暂时发展。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树立我国良好国际形象的迫切需要。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全面融入国际社会,在更大的范围内和更高的层次上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充分利用国际市场和国际资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就要求我国公民必须充分尊重国际社会共同的规范准则,包括保护生态环境和坚持可持续发展,以良好的道德形象走向世界,走向成功。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是民族生存与发展的迫切需要。时至今日,我国生态环境还存在许多严重问题,这与现实存在的生态道德缺陷有很大关系,边建设边破坏的现象还大量存在。有的只顾自身经济利益,破坏生态环境,损害社会公众利益。有的只计自身成本,不计社会成本,乱占耕地,乱占林地,甚至毁林建厂,严重破坏生态环境。有的问题已经到了威胁民族生存与发展的严重程度。解决这些严重问题,既要靠法治,也要靠德治,要法德并举。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必须以领导干部为重点。领导干部是经济、政治和社会活动的决策者、组织者、推动者和领导者,在保护环境、改善生态中处于关键地位。所以,领导干部是生态道德教育的重点。要使全体领导干部充分认识到,在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维护生态安全,保护生态环境,就是维护本单位、本地区的利益;损害生态安全,破坏生态环境,就是损害本单位、本地区的利益;既要发展经济,又要保护生态环境,从而在制定本单位、本地区发展战略和组织实施的过程中,自始至终都能自觉地为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作出贡献。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必须普及到全体公民,融入到经济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人民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主体。民为邦本,本固邦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只有通过全体人民的共同奋斗才能实现。因此,必须在全体人民中进行保护生态环境的道德教育,使全体人民都能自觉地按照保护环境的法律和道德规范去工作去生活,自觉地维护自己和他人与整个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生态环境,做到投资合乎社会公德,赚钱兼顾社会责任,在谋求自身经济利益的同时,为建设生态文明社会贡献力量。

    加强生态道德教育,必须从青少年抓起。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人类的希望。人在青少年阶段,是长身体、长知识的阶段,是一个人养成良好道德的重要阶段。我们必须利用家庭、社会和学校对青少年进行生态道德教育,使他们从小就养成保护环境、改善生态的良好道德。如果我国的青少年都树立了良好的生态道德,我们就一定能够建成生态良好的小康社会

2页,当前第22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xdthwz/xxxdth/295757.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