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区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265推荐〗〖字数:4700字〗
区留守儿童生存发展现状的调研报告
**区位于江西省中部,属**市辖区,有17个乡、镇(街道、办事处),25个社区,总人口67.33万。其中农业人口48万,是一个农业大区,人多地少,剩余劳动力多。目前,全区外出务工者达17万余人,由此衍生了大量的留守儿童,随之而产生的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日益突出,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近年来,
**区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采取多种措施,切实关爱我区农村留守儿童。区政府通过实施“两免一补”,对贫困留守儿童进行了重点救助,并发出了《致广大留守儿童家长的一封信》,去年8月还统一安排我区三千留守儿童分批乘专车去深圳与父母团聚;区妇联、文明办、教体局、关工委转发了《关于开展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行动的意见》;区教体局印发了《关于切实关爱农村留守学生的通知》;2006年该区被国务院列为留守儿童社会干预工程试点县(区)之一。
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基本情况
全区农村现有0—14周岁儿童65810人,而留守儿童就有 25300多名,其中父母均外出务工的19617人(0—7周岁学前留守儿童9650人,占49.2%,中小学留守学生9967人,占50.8%),约占所有留守儿童的77.3%;另母亲在外打工的约占8.7%;父亲在外打工的约占14.0%。这些留守在家的孩子们,七成以上与外(祖)父母生活在一起的,还有三成被托付于亲戚照顾,与在外打工的父母很少联系,多半一年才能相聚一次,有的几年才能见一次面;当他们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困难的时候,只有找老师倾诉,寻同学商量,求亲戚帮忙,有的只能靠自己解决。但他们大对父母出去打工的缘由能够给予理解,对家庭的生活状况和父母在外打工的艰辛有深刻的印象。
二、农村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呈现的主要问题
调查发现父母外出打工对留守儿童成长、发展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通过分析这些影响,儿童发展问题和家庭教育问题逐渐凸显出来。
1、价值观念扭曲
父母在外打工对留守儿童生活的影响较为复杂。由于父母在外打工,经济上较为宽裕,对留守儿童在生活上的支付能力较强,所以留守儿童在生活(主要指物质生活)上的满意度较高,但由于父母不在身边,平时对子女的伦理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关注较少,特别是部分父母长期在外,因无法照顾孩子产生内疚感,在物质上对留守儿童尽量满足,这样极易形成孩子功利主义价值观和享乐主义人生观,养成好逸恶劳、奢侈浪费、乱花钱、摆阔气的陋习,据调查,部分留守孩子产生了厌学情绪,认为读书无用,自己父母也没读什么书,同样可以挣钱,部分学生热衷于吃喝玩乐,在学习中往往缺乏进取心和刻苦钻研精神。
2、家庭教育缺失。大多数留守儿童与他们的祖父母和外祖父母一起生活。由于年龄和文化的差异,这些长辈想问题、解决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与孩子的父母不一样,平时对孩子在成长中的困惑解决方法不当、不及时,致使部分留守儿童长期缺少亲情和家庭教育,养成任性、放纵、随意的性格。
3、性格发展不健全。7—15岁是孩子性格、品行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间;且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对孩子性格、品行的形成和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留守儿童上小学和初中的占半数以上,由于长期与父母或与父(母)一方分离,在性格、脾气的形成上缺少父母的影响,孩子的心理得不到满足,致使有些孩子内向、孤独、胆小、娇惯,主要表现为两种性格趋向:一种为攻击性的性格趋向,出现了自控能力差、好冲动、甚至动辄吵闹打架等性格障碍;另一种为畏缩型性格特征,情绪冷漠、畏惧、抑郁、自卑、优柔寡断、害怕交往。大部分留守儿童反映有话无处说,没有知己,又不愿和老师、父母交流。
4、出现行为偏差。处于义务教育阶段的儿童少年,其行为发展在很大程度上还处于他律阶段,自律能力较弱。父母又不在身边,儿童监护人之间关系特殊,只要不犯大错,监护人对孩子的行为一般都采取认可态度。由于缺乏及时有效的约束管教,部分留守儿童纪律散漫,存在行为偏差。调查中发现,部分留守孩子在家里不听祖辈教导,在学校道德品行较差,不遵守规章制度,常有迟到、旷课、逃学、说谎打架,欺负同学等行为,有的迷恋桌球室、网吧和游戏厅,甚至与社会上一些有不良习气的成人混在一起。对留守儿童的种种行为问题,监护人、家长、学校等方面都感到难以控制。
5、监护人对留守儿童学习介入过少。一方面爷爷奶奶文化水平低,对孩子在学习上的辅导力不从心,另一方面,父母一方在家的父亲或母亲承担了全部的家务和田间工作,也没有时间去关注小孩的学习问题。据调查,留守儿童学习在班上属于名列前茅的仅占6.5%,在学习上有困难的占71.3%;在学习上有困难,孩子向家人求助的比例较低,留守儿童临时监护人没有能力辅导学习和作业的占46.5 %;同时由于农村人口文化素质普遍较低,与城市相比,父母对孩子在学习上的 辅导相对要少了很多。
6、留守儿童营养状况较差
留守儿童监时监护人大多数是老人,而老人的生活习性和文化素质与年轻人相比又有一些差异,因而也有少数留守儿童现在的“家”的卫生环境不好,保健意识较弱;留守学生一部分在校住宿,而少数农村学学校食堂为了赢利,伙食很差,有的甚至一个月才能吃上一餐荤菜,影响了留守学生的健康成长

三、问题成因
(一)从农村家庭现状来看,教育意识薄弱和教育能力较差是主要原因。
1、农村家长教育意识薄弱。留守学生教育问题,与其缺少来自家庭的正确教育和指导有极大的关系。为了改善家庭生活,越来越多的农民离开了土地,到城市里务工谋生。他们希望自己的生活越来越好,也希望给下一代成长提供更充裕的经济支持。但在外出务工与子女就学、教育之间产生冲突时,他们往往选择前者。这其中,既有生活压力的原因,更主要的是教育意识的原因。绝大多数农民没有认识到教育是最大投资,而认为其是最大负担。
2、农村家长教育能力较差。外出务工的家长整日忙于打工,没有时间与精力过问孩子的学习,对孩子的困惑、需求、交往、兴趣的关注就更少了,监护人由于年龄、文化、身体和精力等方面的综合因素,对孩子的教育关注仅限于让孩子完成作业,家庭教育基本处于空白状态。正处于身心迅速发展的中小学生,对学习、生活、自身的变化有太多的问题需要解决,但家庭不能充分给予他以精神上的支持和知识上的解答。
(二)从学校教育来看,学校的课程设置与儿童身心发展不相适应是重要原因。由于家庭生活的不完整,留守儿童在心理发展上存在更多的困惑与问题,他们需要学校给予更多的帮助与疏导,需要通过教师、集体的温暖弥补亲子关系缺失对其人格健全发展形成的消极影响。但由于教育理念、办学条件、师资力量等多方面的制约,农村学校很少开设专门的心理课程并配备专门的心理教师。也很少有组织、有计划地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这些教育内容不但对留守儿童是必要的,对生活在社会飞速变化,媒体迅猛发展的时代的所有儿童都是必要的。
(三)从社会发展来看,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是根本原因。流动人口数量不断扩大,家庭化流动的趋势日益明显,但城乡二元结构使进城务工农民不可能将子女带在身边。根源在于城乡隔离的户籍制度以及随之产生的子女免费或低收费入学、必须在原籍所在地中考、高考等制度形成的壁垒。农民工无法承担子女入学的高昂费用问题、在简陋的农民工子弟学校入学无法解决升学考试问题、各地教材的选用不同使得这些群体的子女在转学后面临两地教育内容不能衔接的困境等问题,直接推动了留守儿童这一群体的产生。
四、对策建议
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教育问题,也是一个社会问题。这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既需要学校、家庭的倾情参与,也需要政府、社会各方面来齐抓共管。从我区的实际出发,对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提出如下对策建议:
(一)要充分发挥家庭的监护引导作用。
首先家长一定要转变育人观念。有的家长对孩子的精神世界、道德养成上的正面引导不够,他们以自己在外务工受苦受累受歧视的经历现身说法,要求孩子“适应社会世俗”。这些错误的育人观念对孩子的健康成长影响极大,必须切实加以转变。
其次,家长还要加强与子女的交流和沟通。家长们应该充分利用两季大忙、春节返乡等机会,多向老师和监护人了解孩子在学校、家里的学习、生活情况,或借助电话多与孩子交流沟通,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关爱、家庭的温暖。
再次,家长也可适当改变外出务工方式。夫妻两人尽量不要同时外出务工,一方可择近在本地务工,最好能隔不长时间回家一趟,增进与孩子的亲情交流,关心其成长。
(二)要进一步完善学校教育管理机制。
农村学校作为直接面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单位,应该为其提供个性化、针对性强的教育,在学习、生活上予以更多的关心和爱护。
一是建立留守儿童档案。班主任要做好“留守儿童”的摸底工作,将其在校的各方面表现记入档案,及时向监护人和外出务工的家长通报留守儿童的成长情况,形成学校、家庭共同教育的局面。
二是在学校开设“二线一室”。即开通“亲情热线”,让外出务工的家长定期与子女通电话;开通“师长热线”,让外出务工家长可随时与班主任取得联系;设立“心理健康咨询室”,安排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医生,及时帮助留守儿童解决心理上的困惑。
三是深入开展有助于留守儿童身心健康发展的各类活动。如,主题班会、联谊会、道德法制讲座以及“我为留守儿童献爱心”活动等,让留守儿童充分感受到来自学校大家庭的温暖。
四是推行寄宿制管理。对部分不能得到有效监护的“留守儿童”,可动员家长将其转入学校寄宿,由专门教师负责其饮食起居生活。实行寄宿制管理的孩子有着相似的经历,对他们进行集中管理,不但容易唤起自信,激发学习热情,增强集体归属感,而且还可以兼顾安全。另外,要进一步加强学校管理,保证学生的安全,学校食堂不能以赢利为目的,在菜的搭配上要注重营养,工作人员要身体健康,保证学生健康成长,让家长放心。
(三)加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支持力度。
1、各级政府要加强舆论宣传。特别是加大对《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强化外出务工家长对子女成长的监护责任和教育责任,引导他们正确处理打工致富与子女教育的关系。各有关部门要密切协作,努力建立农村留守儿童工作的长效机制。
2、大力发展区域经济。解决留守儿童问题实质上是如何促进“三农”更好发展的问题。没有父母愿意漂泊异乡忍受分离之痛,只要家乡有适合自己、能够务工谋生岗位,他们中的大多数人还是愿意在家乡务工。为此,各级政府要大力发展好劳动密集型企业,千方百计增加就业岗位,让农村富余劳动力离家不远依然有挣钱的门路。
3、强化社会关爱。充分发挥“ 春蕾妈妈”、志愿者、“代理家长”和“五老”的作用,组织机关干部、社会热心人士与留守儿童结对子,让富有爱心、责任心的成年人在一定程度上扮演父母的角色,引导他们成长。
4、净化社会环境。有关部门要加强对校园周边环境的监管整治,彻底清理“三室两厅一吧”,为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环境。
5、加快户籍制度改革,逐步消除城乡差距。政府应制订和实施优惠政策和配套措施,使流入城市的农民享有与城市人口平等的权利和社会权益。开辟打工子女就学“绿色通道”,使其享受与打工所在地孩子同等的受教育待遇,免除一切限制和收费。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bggs/dybg/342016.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