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经济心理学到行为金融学的百年回顾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150推荐〗〖字数:4000字〗

摘要:行为金融学的发展经历了经济心理学、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三个阶段。该理论对传统金融学所不能解释的市场异象做出了合理解释,尽管它还没有形成一个完善的理论体系。我国对行为金融学的研究还处于引用和介绍阶段,不过,该理论在中国必然有很大的发展前景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行为金融学;经济心理学;传统金融学

一、引言

早在1890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阿尔弗雷德·马歇尔在其《经济学原理》中说过:“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这个也可以理解为,心理学与经济学之间早就存在着天然的联系与渊源。鉴于心理学对经济学的巨大影响,Wicksteed甚至做出了这样的评价:“心理学对于经济学似乎就像Boethius神一样——是道路、动机、指导、起源和终点”。众所周知,心理学是一门研究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科学。经济学的产生是始于人类为了更快、更多的获得物质财富的欲望与实践,而欲望的实现要通过人来实现。恩格斯声称:“经济学以心理学为前提条件”。由此可以判断经济学与心理学的融合是必然的趋势。而金融学作为经济学王国中最为璀璨的明珠,也必将把心理学应用于其中解决现实中的疑难问题——即行为金融学的产生。

二、经济心理学的溯源与复兴

经济心理学的研究最早可以追溯到19世纪的两本书——苏格兰报人查尔斯·麦凯的《非同寻常的大众幻想与群众性癫狂》和社会学家古斯塔夫·勒庞的《群众》。这两本最早阐述了经济心理学的著作,被许多投资者认为是投资市场群体行为领域的经典著作。《大众错觉与群体狂热》认为:“已经阐述过,人们以群体方式思考。你会看到,人们在群体中会变得疯狂,且只能缓慢的、一个接一个的逐渐恢复正常。”这一论断后来得到勒庞等人的支持,已然成为教条。勒庞在他的另一经典著作《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中声称:“在群体中,累加起来的是愚昧而非大智慧”。

标志着经济心理学诞生的是塔尔德在1902年出版的《经济心理学》。阿尔布认为这本书:“以一种古典的,同时也是一种明确的形式,构成了经济心理学的基础”。1913年,行为主义创始人约翰·沃森发表了《一个行为主义者眼中的心理学》,也有某些学者认为该是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在以后的时间里,经济心理学仍然难以为人们所了解,几乎到了销声匿迹的地步。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经济心理学又悄然兴起。其标志是1942年法国著名经济学家皮埃尔·路易·雷诺撰写的“第一部将经济学和心理学有机结合的系统性著作”——《政治经济学与实验经济学》一书。他后来又于1964年撰写了《经济心理学》,于1974年发表了《简明经济心理学》。这个时期是经济心理学蓬勃发展的时期,许多现代经济学流派开始适应性的、较多的应用心理—行为分析方法。诸多学者从心理学的角度重新审视了经济学中的各个分支,为以后行为经济学和行为金融学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三、行为金融学的产生与发展

金融学作为经济学中的一门非常重要的分支,自然有着研究的必要性。在20世纪中期,人们对经济心理学中金融行为的兴趣日趋浓厚,主要表现为对投资行为、特别是金融市场中的投资行为的研究已经成为了经济心理学与经济学研究的一个新的亮点,并且产生了一门新的学科——行为金融学。从时间上来看,行为金融与标准金融理论大约起源于相同的时期。1951年,Burrell发表了《投资研究实验方法的可能性》一文,1969年,Bauman又发表了《科学的投资分析:科学还是幻想》。两篇文章都呼吁把心理学和金融研究相结合。同年,Slovic从行为的观点发表了一篇关于投资过程的详细研究。接着,他在1972年又发表了这个领域第一篇启发性的论文《人类判断的心理学研究对投资决策的意义》,这个是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历程中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从20世纪70年代初到80年代晚期,行为金融学的发展也遭遇到了经济心理学发展过程中一样的低潮。这是因为标准金融理论体系的地位已经确立并为学术界所普遍接受。标志着行为金融复兴的是1985年DeBondt和Thaler合作发表了《股票市场过度反应了吗》一文。此后,Shiller,Kunreuther,Lakonishok,Statman和Shefrin以及其他一些学者陆续发表了他们有关行为金融的研究成果。20世纪90年代,就是行为金融学发展的黄金时期,相关的研究论文不胜枚举,对标准金融理论构成了严重威胁。所以,学术界一般把DeBondt和Thaler在1985年的工作作为行为金融领域的正式开端。

行为金融之所以能够在20世纪80年代晚期复兴,有这样几方面的原因:首先,标准金融体系虽然有着严密的逻辑体系,但是,实证证据表明现有的金融理论仍然存在一些基本的缺陷,而行为金融能够在某些方面弥补这些缺陷;其次,整个主流经济学潮流是越来越转向对个体行为的研究;再次,卡亨曼和特韦尔斯基提出的期望理论。期望理论用更现实的行为假设提出了一个取代主观预期效用(SUE)的决策模型。卡亨曼和特韦尔斯基在行为金融理论的确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他们及其追随者把心理学的研究与经济学相结合,处理了人们在不确定性条件下如何决策的问题,从而为行为金融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四、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体系

尽管行为金融学发展非常迅速,但是,关于行为金融理论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个公认的研究体系。但有一点非常明确:学者们对行为金融学应该由“基于个人认知与决策相关的心理学研究的投资者心态和行为分析”与“有限套利及市场有效性”这样两个理论基础已经达成共识。其中,投资者心态和行为分析主要研究现实世界中投资者在买卖证券时如何形成投资理念和对证券进行分析判断;而有限套利主要探讨了为什么现实证券市场套利行为的作用不可能实现。涉及到两部分中具体哪个部分应该怎么界定和分类学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分歧。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两种:

Barberis和Thaler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内容分为两个部分:心理学研究和“套利限制”。Shefrin将行为金融学的研究主题分为两个部分:心理学研究和非有效市场(InefficientMarket),其中,心理学研究又分成直觉驱动偏差和框架依赖两类,非有效市场指的是股市对信息的反存在系统性的偏离。

总的来说,行为金融学是新的以人为中心的生命范式代替传统金融理论的机械式的力学范式,但是,行为金融学也承认传统金融理论的范式在一定的范围内仍然是正确的。两者的研究方法很近似,都是通过在某些假设基础上建立模型。不同的是行为金融学关于投资者行为的假设是以心理学对人们的实际决策行为的研究成果为基础的。

五、行为金融学的发展前景

总的来说,相对于传统金融学,行为金融学所提出的各种主张更加符合实际。它对传统金融学所不能解释的市场异象作出了合理解释,但它还存在着很多的缺陷与不足。鉴于行为金融学还尚未建立自己完整的框架,也没有一个赖以建构金融学大厦的基石。而传统的主流金融学有统一的、推理严密的、建立在数学理论基础上的体系,有其存在的合理性和强大的生命力。行为金融学要想完全取代主流金融学的位置,恐怕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因此,未来的金融学应该是结合现代主流金融学和行为金融学的优点,相互借鉴与完善,以更加符合人们实际需要,并将对人们理解金融证券市场运作和预测未来走势有更好的借鉴作用。实际上,金融行为的复杂性正在于其过程与结果中理性成分与非理性成分是混杂交织的。行为金融学与主流金融学之间的共同之处也为二者将来的相互融合提供了可能。而它们的基本分歧也决定了各自的主攻方向依然不同。

2002年的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之一是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以色列籍心理学家卡恩曼教授,之所以颁奖给他实际为了表彰其“把心理学研究和经济学研究有效的结合,从而解释了如何在不确定条件下进行判断与决策。”获得诺贝尔奖的青睐,对行为金融学将融入主流金融学是一个良好的开端。不管本学科有多么不成熟与幼稚,对它们的认可就会给主流金融学带来巨大的冲击与挑战。行为金融学的涌现给金融学的未来发展增添了活力,也得以让人们重新审视与反省主流金融学。这个也许预示着金融学革命的即将到来。

六、行为金融学在中国的进展

经济心理学和行为金融学这两者传入中国时间还很短,因此,我国学者对本领域研究的深度和广度还不够。不过,由于本理论有着独特的魅力,吸引了不少有志之士投身于行为金融和经济心理学的研究。2000年,俞文钊等人编著《经济心理学》一书,在2004年俞文钊著有《当代经济心理学》。刘力、黄兴旺、朱楚珠介绍了行为金融学的起源、发展及其应用。黄树青从对比的角度认识了行为金融学和现代主流金融学的论证问题,并且分析这两个派别的各自优势和劣势,认为两派将会在斗争中融合,并且对行为金融的现状、存在问题以及发展前景作了精辟的论述。刘志阳指出了行为金融理论的发展历史可以概括为以下阶段:(1)早期阶段(2)心理学行为金融阶段;(3)金融学行为阶段。并认为行为金融理论的理论基础是:(1)期望理论;(2)行为组合理论。刘达锋(2003)用行为金融理论对投资者的最优投资行为进行了研究。

值得肯定的是,行为金融理论在中国有很大的发展前景,投资实践需要有基于中国实际的行为金融理论的指导。但是,我们在发展行为金融学的时候一定得认识到这样的问题:一定要注重结合“中国实际”。行为金融的主要意义在于它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和研究范式,只有认识到这样一点,行为金融学在中国才能有旺盛的生命力。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ryjlw/211064.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