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在美术教学中的应用
【摘要】本文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四大要素为背景,从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以学生为中心进行“协作”学习,以课堂为阵地进行“会话”商讨,以创新为目标进行“意义建构”四个方面探索了由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逻辑讲解传授式的教学过程转变为通过情境创设、协作学习、问题探索、意义建构等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建构主义;情境创设;协作学习;会话商讨;意义建构;教学模式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引入和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Internet网络、通信技术在教学领域的运用,打破了传统教学模式的束缚。为探索构建新型的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技术条件。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基本观点认为学习者知识的获取,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得。因此,该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的四大要素。强调学习环境中的情境必须有利于学习者建构意义的情境创设,使学习者真正进入身临其境的真实情境;通过学习者的协作,对学习资料的搜索与分析探究,提出问题、提出设想和进行验证,发现规律以及对某些学习成果的评价;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强调组织学习者运用语言和文字向他人进行表述,让每个学习者的思维智慧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从而实现意义建构的最终目标,对学习内容深刻而全面的理解和掌握。
一、以教师为主导进行“情境”创设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追求教与学的合作化,并强调创设真实情境,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在构建主义学习环境下,教学设计不仅要考虑教学目标分析、学习者特征分析以及媒体的选择与利用,还要考虑有利于学生建构情境的创设问题,并把情境创设问题看作是教学设计的最重要内容之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同时强调学生是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教师是教学过程的组织者、指导者、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教学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完成知识传授任务的工具,而是用来创设情境,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式探索的认知工具。在英语教学中根据教学内容的需要,创设多种情境,或有问题使人困惑;或有刺激令人兴奋;或有场景引人入胜;或有悬念引人深思。在欣赏教学中,应努力避免对作品简单化、概念化的理解。可将作品视为社会历史、文化积淀的结晶,艺术家生命的一种形态及艺术形式发展的必然结果等方面进行多维立体的考察,然后制作CAI课件,利用计算机多媒体展现给学生。例如,达•芬奇的名画《最后的晚餐》的CAI课件展现三个方面的画面:从宗教文化的角度分析,它无疑带有中世纪宗教画的痕迹,以具体生动的情节画面向我们讲述着《圣经》中的一则故事;从社会历史角度分析,这幅作品已经开始剥去当时的神秘外衣,而表现出新兴资产阶级人文主义的思想感情;从绘画的角度分析,人物造型神情各异,栩栩如生。
精美的构图突出了主题,堪称欧洲早期油画的经典之作。又如,中国古代名画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与《最后的晚餐》进行比较的CAI课件,从中可以看出中西社会历史文化背景的不同,审美观念的不同,以及在造型、透视、构图、着色等方面的明显差异。在美术教学中充分利用现代教育媒体的光、形、色、声的特点,把影视、图形、图像、声音、动画以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及控制实时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色彩丰富的画面和良好的人机交互界面,使人仿佛进入真实的境地,有身临其境之感。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联想思维,使学生能利用自己原有认知结构中的有关经验,去同化和索引当前学习到的新知识,从而在新旧知识之间建立起联系,并赋于新知识的某种意义。由此可见,现代教育媒体是创设真实情境的最有效的工具,教师在中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发挥这些优势,让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去发现真理和探索真理。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xlwlw/200035.html
下一篇:新课标下的高校语文教学改革
按字数查找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相关评论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