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政治课教学民主的内涵与特征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学民主;尊重差异;主体参与;异步发展
一、民主──从政治学到教育学的诠释
民主首先是一个政治学概念。马克思主义认为,民主是指一定社会的统治阶级按照平等的原则和少数服从多数的原则实行阶级统治和社会管理的一种方式。民主具有鲜明的阶级性。在有剥削制度和剥削阶级存在的社会里,只有统治阶级的民主没有被统治阶级的民主。在社会主义社会里,建立在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的民主是以工人阶级为领导、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体人民共同享有管理国家和其他一切事务的权利。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一切权利属于人民,这是社会主义民主的本质含义。当前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包括公民民主素养的形成、全社会民主精神的树立、公民参与政治与社会生活的民主能力的提高,而这些又离不开对公民的民主教育,所以民主不仅仅指一种国家制度,也是一种现代意义上的社会生活方式和理念。民主的内在要求是人与人之间在政治地位、经济、社会、文化生活上的平等及人格的平等。这种由政治上的民主延伸而形成的教育教学上的民主既是政治民主的体现,更是时代精神和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
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一书中指出:民主主义首先是一种联合生活的方式,一种共同交流经验的方式,它有助于个人能力的自由发展。为了使民主主义与教育联系起来,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必须用民主主义的教育思想来改造和支配教育制度。民主社会是教育发展的沃土,民主社会的教育是无比先进和优越的。因此,杜威民主教育思想的核心是通过教育来塑造民主社会的合格公民。
20世纪50—60年代,伴随着教育改革的呼声,教育界争取民主、平等的气氛日渐浓厚。对此,诞生于70年代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它的全球教育发展报告《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对教育的民主和平等表现出了特别的关注。它指出“‘民主’一词的概念本身必须作进一步的发展。因为民主再也不能局限于在现存的社会中保护公民不受强暴势力危害的极少一点的法律保障了;与此相关的是,民主还必须满足人们的教育要求”。[1]
现代教育的本质和目的要求每一个人成功,使每个人成就他自己。没有民主的教育既不可能满足人们在教育起点、教育过程中的平等,也不可能真正实现尊重个性与差异、重视主体性与创造性的教学要求。所以,教育民主既包括教育权力的平等和教育机会的公正、教学过程中师生关系的平等与友善、教育参与和管理的民主,也包括教育内容中民主意识的渗透和民主能力的培养,这种思想的核心就是在教学中尊重学生的特殊性、主体性,解放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挖掘他们的创造力,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民主的内涵理解
思想政治课教学民主首先是创设民主的课堂教学气氛,要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的时代性特征,利用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创设教学情境,将思想政治课理论内容与鲜活的社会生活相结合,将书本知识和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充分开发利用社会生活大环境和学生生活小环境中的课程资源,将问题情境和直观情境结合起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应用多种教学手段,使教学生动、形象,以此调动学生学习与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创设教学情境中教师要特别注意问题的提出与解决都应以学生为主体,由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建构。同时还要注意教学活动情境的创建,通过情境关注学生的内心体验、促进学生的合作交流,使学生能积极主动参与过程,培养学生的成功感和自信心,启迪学生的批判和质疑精神,使教学呈现平等、交互和开放的特征。
其次,使教学过程具有民主意蕴。思想政治课教学民主的核心要求是彰显学生作为独立个体的特殊性,要求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进行理论上的思考和实践上的探索。思想政治课承担着宣传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对学生进行科学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和增强学生政治素质和道德素质的重任。它的性质和任务更加要求在教育教学实践中坚持民主性原则。只有民主的教学,才能使学生成为学习和思考的主人,才能从学生的角度去因材施教,促进每一个学生的学习和思想上的进步。思想政治教学民主这一符合时代精神的理念必须转化、体现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共同发展的互动过程。在教学理论走向交往与对话的时代,要重构师生关系这个传统教育大厦的基石,就要改变过去那种师生之间以师为主体、以生为客体的主体与客体模式即“我—他”式关系,建立师生之间主体与主体模式,即“我—你”式的新型民主关系。教师要抛弃传统教学中马克思主义理论“代言人”“发布者”的形象,应该成为学生知识学习与情感、价值提升的帮助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以平等的视角看待学生,以发展的观点欣赏学生。就思想政治课教学而言,教学实践中要根据分层教学的原则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习惯,发挥每一个学生独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教师要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和教学引导,使课堂教学中的设疑、质疑过程具有针对性、层次性。同时,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还要求尊重学生对传统理论、社会焦点、热点问题的不同见解,尊重学生原有道德经验,运用生动活泼、贴近现实的材料展开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与交流,使真理在思想的碰撞中产生,认识在道德体验中升华。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民主的特征
(一)尊重差异
教育是培养人的事业,培养人就要关注人,这里的“人”是完整的、独特的、活生生的、具体的而非抽象的人。教育教学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就应以学生的个性发展为本,还学生个性的张扬。如果“大家一味强调原则、通则,理论和客观学习法,学生个人、个别的问题、独特性却没有人理会,这实在是祸害无穷的教育”。[2]因此,尊重差异不只是一种教育手段,更是一种目的。就手段而言,教学活动中的不同个性有其参与课堂生活的不同方式、不同的感受和体验,每个人的体验都是平等的,不存在凌驾于别人之上的权威。各具特色的个性体验在交往和沟通中碰撞、互动,从而实现视界融合。所以,个性差异是成功教育的重要资源之一。就目的而言,教育不是生产车间,学生也不是工业流水线上的成品和半成品。知识经济时代,科技的发展越来越要求教育对学生个性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的培养。而创新就要突破一般,创新思想要具有特殊性和独创性,必须是个性化的。所以尊重差异,培养创新型人才又是教育的目的。
中学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对象是处于成长发育期的青少年学生。他们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阶段,对他人和周围事物的认识和评判往往不是一味遵循社会和成人给定的现成标准,而是依据那些自己能亲身感受到的事实或者经过自己过滤了的标准和原则,因而这些源于他们特殊的家庭背景、生活阅历和体验、不同个性、兴趣、生理、心理等方面的标准和原则具有了多样性,也就意味着思想政治课教学面对的是一个个有思想、有个性、有主观愿望和心理需求的发展变化中的特殊个体。他们有自己的分析、思考的能力。对于来自政治教师等施予主体的教育影响,他们并不是被动地、不加选择地接受,而是根据他们自身原有的思想认识、道德体验去重新建构,这种建构的结果因学生思想状况的复杂性而具有了多元性,甚至冲突性。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承认和尊重学生原有思想认识的独特性、复杂性和动态性,而且要接受和认可知识重新编码后的政治思想、道德觉悟形成的层次性。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xlwlw/200126.html
上一篇:语文类课程现状及教学创新研析
下一篇:自学辅导法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运用
相关题目范文范本
按字数查找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相关评论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