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钟摆现象
编者按:数学在我国基础学科体系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数学教育在学科教育体系中的分量也有目共睹。正因为如此,围绕“数学”这一学科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最近,西南大学基础教育研究中心依托国家“211工程”课程与教学论国家重点学科建设项目中的“我国基础教育中的若干争鸣问题研究”课题(课题主持人:宋乃庆),就建国60年来数学教育“双基教学”“联系生活现实”以及“解题教学”等争论比较集中的一些问题作了比较细致深入的梳理和反思。本刊本期集中发表的下面3篇文章就是他们研究成果的一部分,我们希望这组文章的发表能够进一步推动我国的教育学术争鸣。
[摘要]建国60年来,数学教育与生活现实的联系存在左右摇摆的钟摆现象。出现的代表性争鸣有:“教学大纲是以数学系统知识为纲,还是以生产为纲?”“联系生产实际是数学教育的全部吗?”“数学教育要不要数学应用?”“‘生活化’与‘数学化’孰轻孰重?”等。反思这些争鸣,可以发现:数学教育与生活现实的联系过热或过冷都不利于数学教育的发展。树立正确的数学教育观念,把握好数学教育与生活现实联系的“度”。营造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氛围,有助于数学教育健康持续地发展。
[关键词]中小学;数学教育;课程改革
我国数学教育历来主张联系生活、联系实际,注重应用,古代数学名著《九章算术》就体现了这一传统。回望建国60年来数学教育的发展历程,不难看出,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或激进过热,或倍受冷落,可谓是一波三折,跌宕起伏。本文梳理了建国60年来“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有代表性的争鸣(当然由于种种原因,争鸣见诸于文字、公开论战的并不多,大多是不同观点的存在和实践上的反复),并做深入反思,以期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尤其是数学课程改革提供借鉴,对未来的基础教育发展,尤其是数学教育发展提供思考
一、建国60年来“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有代表性的争鸣
(一)教学大纲是以数学系统知识为纲,还是以生产为纲
解放初,我国的数学教育是比较重视联系实际的。后来由于认识上的片面性,对数学应用逐步淡化,一些实际应用在教材中逐渐消失。1958年9月,中央提出“教育为无产阶级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教育方针和“教育必须改革”的号召。数学教育界出现了一次空前的教育改革高潮,编写与教育方针一致的新的数学教学大纲成为当时的首要任务。“新教学大纲是以数学系统知识为纲,还是以生产为纲”成为当时的争论焦点。主要存在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以数学系统知识为纲,认为学生在中小学阶段的主要任务应是掌握基础理论知识,为毕业后继续深造或直接参加生产劳动打下基础。为了联系生产生活,随意打乱教材内容而影响学生数学系统知识学习的做法是不正确的。另一种意见是以生产为纲,认为数学教育应该为生产劳动服务,解决实际问题,“我们的系统是为生产服务的,不是为系统而系统,只有适应于生产的系统性,我们不需要脱离生产的系统性”。
20世纪50年代后期,由于受到“左”的政治运动的频繁冲击,“以系统知识为纲”的意见被政治气候所淹没,原有教材中的不少理论知识被生活联系实际的案例或实验方法所代替,许多基础知识被当作无用的东西排斥于教材之外。到1960年底,“以生产为纲”的冒进的做法才偃旗息鼓,以“数学系统知识为纲”的观点又逐渐被采纳。
(二)联系生产实际是数学教育的全部吗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对过去17年的文化、教育等都统统否定。在“教材要彻底改革”的政治口号下,各地自编大纲和教材。“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教材过于强调解决生产劳动中的实际问题,有的把数学等同于生活中的“划线”“记账”,有的用钳工划线、钣金工代替平面几何学习,数学教材的理论体系被搞得支离破碎。许多学校从联系当地实际出发,改变原有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式。由于当时的数学教学常以肤浅的“应用数学”案例代替系统的知识学习,在教材和课堂教学中联系生产实际事实上成为数学教育的全部。
当时,许多一线教师、专家乃至人士对“联系生产实际是数学教育全部”提出异议。有人提出,数学课本身是一门严密的科学,它有自身的知识体系,不能过分要求数学教育联系生产实际。这些说法都被冠以存在相当严重的形而上学的资产阶级观点,甚至被扣上反革命、走资派的帽子,又由于当时多数刊物被停刊,反映这些争鸣的文章难以发表,使得争鸣不能正常展开。
(三)数学教育要不要数学应用
由于“文化大革命”的惨痛教训,“文化大革命”后的主流观点认为,数学教材应尽快恢复系统理论知识的学习,数学应用是“实用主义”“短视行为”,会导致教学质量下降。随后,数学应用教学步入低谷。到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一些应用的题材在教材中已难觅踪影,多年的数学高考试题中也没有应用题。针对这一极端现象,张奠宙先生指出:“中国的数学教育,似乎已将数学应用的意识失落了,一个突出的例子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已经列入宪法多年,中学数学却无丝毫反映,是不是神经已经麻木了?据调查,初中毕业生半数不会填银行单据。不懂复利,不理解利润。看不懂股票走势图,弄不清有奖销售的概率,更不会计算分期付款,扪心想一想,这样搞数学教育,将置全民的数学素质于何地?对得起父老乡亲吗?”也有的专家提出,数学模型的建立可以看作是数学推演的“头”,而数学在实际生活中产生效益可以看作是数学推演的“尾”。我们的数学,如果掐头去尾,来个“烧中段”,泱泱大国还会有完整的数学吗?“21世纪数学大国”也许是一句空话。
由于一些著名专家对忽视数学应用的猛烈抨击,“数学教育要不要数学应用?”成了大家关注的争鸣问题。在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的呼吁和共同努力下,数学应用又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1993年的数学高考试卷中也首次出现了应用题。
(四)“生活化”与“数学化”孰轻孰重
2001年以来,我国第八次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理念是“加强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课改中,人们对这一理念的认识和实践中的做法存在不同看法,并引起较大争论。
有人认为,数学教学应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对数学产生亲切感,并能初步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生活,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生活,从而感受数学的魅力。数学教学的“生活化”,不仅可以提高学生数学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趣味性,而且可以增强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但有人批评新教材中充斥着太多的生活情境,数学知识完全淹没在花花绿绿的画面和大量的生活实例中,学生不知道需要学习什么,掌握什么。有的教师反映,实施新课改后,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但解题能力在下降,数学教学质量在退步。
在争论中,多数学者认为,要准确把握“生活化”和“数学化”的关系。“生活味”不应该冲淡数学课程本身的“数学味”,把数学课上成其他课,变成另一种形式的“种了别人的田,荒了自家的园”。我们既应明确反对数学教学完全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又应注意防止以“生活味”完全取代数学教学所应具有的“数学味”。
经过争鸣,数学教育过于“生活化”的现象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在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的共同努力下,数学教育过于“生活化”的现象得到遏制。
二、对建国60年来“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争鸣的反思
通过梳理建国60年来“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的四种代表性争鸣,我们发现,数学教育与生活现实的联系存在着钟摆现象。造成这种反复的原因何在?怎样才能使其健康、持久地发展?对此反思并探索一条健康的数学教育联系生活现实的可持续发展道路,应该是必要的。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xlwlw/197261.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研究生德育思想和管理的几点思考
相关题目范文范本
按字数查找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相关评论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