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思想品德课“教”与“育”的认识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0推荐〗〖字数:1300字〗

摘要:在高等教育中,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重任。高校开设的思想品德课是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修养的课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教与育的关系,培养学生实现人生价值。

关键词:思想品德课;教学;育人;高等学校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千百万高素质的人才,培养高素质的人才离不开高等教育。在高等教育中,思想品德修养教育担负着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提高整个社会的思想道德水平的重任,在向小康社会迈进的过程中,具有基础性和先导性的作用。那末,如何使这门课担负起历史赋予的重任呢?

一、问题的提出

思想品德课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知识,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加强自身道德修养的一门课程。开设这门课的意义在于帮助大学生认识自己肩负的历史使命,沿着正确的方向和道路修身成才;从课程的理论和知识中,从历史和现实的大量素材和生动事例中,汲取有益的精神养料,获得真、善、美的心灵启迪,提高综合素质;正确掌握思想道德修养的理论和方法,加强自我修养。

高校对《思想品德》课的教学工作一直是很重视的,按照德育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的要求,一丝不苟地完成教学任务。但与此同时,在一些学生身上反映出来的问题却令我们感到不轻松,这些问题主要有:精神空虚,缺乏为国家振兴而奋斗的崇高理想;道德情感冷漠,自私自利,缺乏基本的正义感;道德意志不坚定,缺乏遵守道德规范和实践道德行为的自觉性;还有一些学生内在精神世界严重失衡,心理健康状况不佳。在学校里逃学、考试作弊、不遵守公共秩序等现象已经司空见惯。值得一提的是,一部分学生并不缺乏对道德观念的认识,他们非常清楚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什么事应该做,什么事不该做。在评价他人的时候,说的条条是道,只是自己的行为与道德观念相悖。

诚然,这些问题的出现,并不能完全归咎于学校。社会上的不正之风,市场经济的负面冲击对学生的影响确实不可小视。但它也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我们的德育教育还不到位。不能否认,今天的高等教育过于“功利化”,许多人把高等学校当作就业求职的跳板,只注重专业技能的学习,而对人的崇高情感的培养较为淡漠。久而久之,在部分学生中淡化了理想,滋长了拜金主义、个人主义。那末,教师的责任是什么呢?“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我们今天所说的教书育人,就是在“授业解惑”的同时向学生“传道”,即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心灵和理性的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这是基础,是核心。

在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把握好教与育的关系,即注重“教”,即对知识的传授;又注重“育”,即通过知识的传授和环境的熏陶,使人类优秀的道德观念内化为学生的品格、气质修养。“教”与“育”相辅相成,才能拉近学生与思想品德课的距离,有效地培养学生在处理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他人、以及人与自身的关系中所持的价值观以及建立在这种价值观基础上的道德行为规范。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xlwlw/200178.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