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物理教学中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
【摘要】只要我们对教材进行挖掘、发散、加工、改进,就会得到一些综合性强,符合创新精神的新命题,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符合中考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出题思维,是新课标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关键词】物理教学;培养学生;探究性学习
学校的素质教育是通过学科教学来完成的,其主阵地是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物理教学的主要形式和中心环节之一。通过教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许多学生反映物理难学,不好理解,而对一道道物理题,就像是雾里看花,总有不识庐山真面目之感。因此,能力培养始终是物理教学中的一个难点,许多学生上课听明白了,书也看懂了。但一到独立作业或遇到某些问题时,仍然经常出现差错,这说明,学生的认知停留在表面上,没有深化,教师应当充分利用好每一道例题,上好每一堂课,特别是总复习阶段的“例题”课,教师在平时教学中,如果对例题进行适当的发散探究,就可以让学生达到深化知识,举一反三的目的。
有这样一道例题:某灯泡的电阻为90Ω,需将它接在36V的电源上工作,现在电源在实际电压为40V,则应当串联一只多大的电阻?(如图1所示)
探究1方法发散
方法1解R1、R2串联设电源电压为U,R1的电压为U1,R2的电压为U2。U2=U-U1=40V-36V=4V,通过R1的电流I1,通过R2的电流I2,则I2=I1=U1R1=36V90Ω=0?4A,R2=U2I2=0.4V0.4A=10Ω。
方法2解R1、R2串联
U2=U-U1=40V-36V=4V,因为U1U2=R1R2,364V=90ΩR2,所以R2=10Ω。
方法3解R1、R2串联
I=I1=U1R1=36V90Ω=0?4A,R=UI=40V0?4A=100Ω,R2=R-R1=10Ω。
利用不同的物理规律解同一类物理问题,使学生掌握各个物理规律的内在联系,可以开拓学生的解题思路,培养学生的解题技巧,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在多种解法中,可能有的比较简单,有的比较复杂,让学生自己总结出最佳的解题途径,并学会多角度,多方法地解决问题,通过这种训练,可以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和灵活性。
探究2条件散发
变1如图1所示,某灯泡的电阻为90Ω,正常工作时通过它的电流为0?4A,现把它接在电压为40V的电源上,要使灯泡正常工作,则应该串联一只多大的电阻?
解R1、R2串联
U1=I1R1=0?4A×90Ω=36V,
U2=U-U1=40V-36V=4V,
R2=U2I2=4V0?4A=10Ω。
变2如图1所示,某灯泡标有“36V14.4W”,把它接到40V的电源上,要使它正常工作,则应该串联一只多大的电阻?
解:R1、R2串联
I2=I1=P1U1=14.4W36V=0?4A,
U2=U-U1=40V-36V=4V,
R2=U2I2=4V0.4A=10Ω
中学生对事物充满着幻想,求知欲和好奇心强烈,对学习和科技活动有极大的兴趣和爱好,这些可贵的天性正是思维产生的动力,是形成创新意识的基础,教师对题目进行开拓变形,将题目的已知条件作些变更,使一题变为多题,逐步扩展,可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发挥,也可以较好地发挥例题的潜在功能,通过强化,有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和流畅性。
探究3结论发散
变1如图1所示,某灯泡标有“36V90Ω”,与一只阻值为10Ω的定值电阻R2串联,当灯泡正常工作时,定值电阻的功率为多大?
解:R1、R2串联
I2=I1=U1R1=36V90Ω=0?4A,
P2=I22R2=(0.4A)2×10Ω=1.6W。
变2如图1所示,某灯泡标有“36V90Ω”,与一只阻值为10Ω的定值电阻R2串联,当灯泡正常工作时,求出你能所求的物理量?
解:R1、R2串联
(1)I1=U1R1=36V90Ω=0?4A。
(2)I2=I1=0?4A。
(3)R=R1+R2=90Ω+10Ω=100Ω。
(4)U2=I2R2=0.4A×10Ω=4V。
(5)U=U1+U2=36V+4V=40V。
(6)P1=U1I1=36V×0.4V=14.4W。
(7)P2=U2I2=4V×0.4A=1.6W。
(8)P=P1+P2=14.4W+1.6W=16W。
变3如图1所示,某灯泡标有“36V90Ω”,与一只阻值为10Ω的定值电阻串联,当灯泡正常工作1h后,定值电阻消耗的电能是多少?这些电能使质量为1kg的水升高几度?(假设没有热量损失)
解:R1、R2串联
I2=I1=U1R1=36V90Ω=0.4A,
U2=I1R2=0.4A×10Ω=4V,
W2=U2I2t=4V×0.4A×3600s=5760J。
Δt=Qcm=W2cm=5760J4.2103J/(kg·℃)×1kg≈1.4℃
中学生抽象识记日益发展,想象能力逐步增强,由具体的、虚构的向抽象的、现实的方向发展,同时想象的创造成份日益增加,形成思维能力逐步增强,同时抽象思维能力逐步发展,对现象作出恰当判断和合乎逻辑的推理的能力在不断发展,理解能力明显提高。教师将题目的已知条件及所求的问题作些改变,逐步加大难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创新能力,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全面性和深刻性。
总之,只要我们对教材进行挖掘、发散、加工、改进,就会得到一些综合性强,符合创新精神的新命题,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也符合中考题源于课本、高于课本的出题思维,是新课标中物理探究性学习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也符合新课改的要求。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xlwlw/240162.html
下一篇:没有了
相关题目范文范本
按字数查找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相关评论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