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建本科普通高校发展战略模式的选择
摘要:新建本科普通高校发展战略思路是:坚持质量与特色战略,打造信息化与国际化平台,实施“四大工程”,加快观念与制度创新步伐,实现跨越发展和可持续发展。
关键词:改革开放;新建;本科;普通高校;发展战略
改革开放以来是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最好历史时期之一。伴随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在国家重点推进“211工程”和一流大学建设的同时,也新建了一批本科普通高等学校。这些新建本科普通高校(以下简称新建高校)是我国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面对历史的机遇与挑战,积极探索新建高校的发展战略模式,是一项有积极意义的重要工作。
1.新建本科普通高校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与所有高等学校一样,当前新建高校正处于开放、交流、竞争和激烈的变革时期,机遇与挑战并存。这种挑战与机遇集中体现在四个方面:
1.1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时期
重点体现在:(1)经济快速发展时期,突出表现为GDP的高速增长。(2)科技的飞速发展,知识快速更新,学科之间的交叉与融合不断加剧。(3)人民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对接受高层次教育需求不断增长。我国现在私人存款已经达到8万亿元。这里蕴藏着丰富的潜在的教育资源。国家统计局和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的一份调查显示,中国有90%的家庭希望子女接受高等教育,60%的人表示为孩子上学即使举债也在所不辞。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为新建高校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1.2改革调整时期(社会转型时期)
突出表现为:(1)体制转轨——我国正加速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2)产业结构调整——正在加速发展高新技术产业。(3)转变时期——正在实现由资源密集型、劳动密集型向知识密集型转变。(4)文化交融——东西方文化交流与碰撞加剧,价值观选择发生变化。社会变革为新建学校创造了新的发展机遇,也对其发展基础提出了新的要求。
1.3开放化时期
突出表现为:(1)经济全球化带来的竞争的全球性。(2)社会信息化所带来的时空缩小。(3)高等教育国际化所引发的高等教育交流与竞争的国际化。(4)高等学校从封闭的办学走向面向社会开放办学,高等学校从社会边缘走向社会中心。(5)终身教育理念的兴起使高等教育成为从终结教育走向终身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6)高等教育的快速发展使高等教育由从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开放化为高等学校创造了更为广泛的发展空间,但也同时对高等学校自身适应外部环境变革的能力及参与更广泛竞争的能力提出了严峻的挑战。
1.4竞争加剧时期
突出表现为:(1)竞争的国际化,竞争正在国内和国际两个层面展开。(2)竞争的广泛化,竞争已经从资源竞争、市场竞争等多维度展开。(3)竞争的焦点是人才。受发展环境和利益驱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人才流向发达国家和发达地区已经成为国际性的趋势,并且最近十几年经济全球化进一步加速了这一进程。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及物质待遇都比较低,科研条件相对较差,人才的国际化问题更为严重。据统计,美国硅谷7000多家公司,华人开办的公司或由华人担任CEO的公司有2000家。据测算,入世后,我国金融系统预计有20%的人才流失。竞争的加剧对新建高校来讲无疑是严峻考验。
2.新建本科普通高校的优势与不足
与老校相比,新建高校的优势在于:一是尚未形成比较严重的“学术垄断”,学科、专业调整比较灵活。二是没有庞大的离退休职工队伍和后勤队伍,包袱较小。
但是,与老校相比,新建高校也有明显的不足,诸如师资队伍、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学质量、科研实力等等,但最具有全局性的问题应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2.1缺乏系统的高等教育理念及深厚的文化传统
大学理念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灵魂。一所学校的理念从提出到形成、完善,从口号到贯穿于管理、教学、科研和服务等各个环节,需要较长时间的积淀。新建高校发展历史较短,发展的思路仍处于探索时期,因而缺乏系统的高等教育理念和深厚的文化传统,致使有些高校常常因为人的变动而引发学校发展的波动。
2.2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相对较低,拔尖人才短缺
新建高校创建于高等教育大发展时期,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而新建高校又没有享受到老校由国家抽调精干力量扶持发展的待遇,因而教师的整体素质与老校相比有一定的差距,拔尖人才更加稀少,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新建高校的知识创新能力和科技创新能力。
2.3社会声誉较低
在当今社会里,高校的社会声誉对高等学校发展的影响越来越大,它直接关系到学校对人才的吸引力和资源的争夺能力。新建高校由于建校时间较短,因而教师队伍、骨干学科、专业以及教育质量等综合影响力有限,加上社会上的认识误区,使新建高校的发展面临比老校更大的困难。
2.4本科教育办学经验不足
专科教育与本科教育不仅仅是层次的不同,在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功能拓展等方面都有本质的差别。无论是从专科升到本科的高校还是直接新建的本科高校,本科教育办学时间都很短,经验不足,这些对学校的定位和发展方向等都有很大的影响。
3.新建本科高校实现跨越发展过程中的战略模式选择
3.1学校定位
高等学校定位直接决定学校发展战略模式的选择及其资源的配置。但是,确定高等学校的定位是一件复杂的工作。一方面,有重点学校与新建学校的现实差距。据统计,“211工程”学校数量占全国高等学校比例虽然不到10%,而目前在校本科生、硕士生和博士生占全国高校的比例分别为32%、69%、84%,科研经费、仪器设备值占全国高校的72%、54%;“211工程”学校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占全国高校中有博士学位的教师的87%,覆盖了全国96%的国家重点实验室和85%的国家重点学科。我国实现国家目标的科研项目和科研机构明显地向有较高水平的60所左右大学集中。2000年科研经费超过2亿的高校有16所,超过1亿的39所。这些高校占我国普通本科高校的十分之一,但获得全国高校科技经费的60%,培养了我国80%的博士生(这一比例与美国研究型大学培养的博士比例相当)。这些学校研究生与本科生的比例均在1:4以上。这就决定了新建高校不能盲目追求与老校特别是重点高校的趋同。另一方面,地区之间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差距以及学校自身的办学条件和管理水平差距,又决定了新建高校之间也不可能完全趋同。
对于大多数新建高校,其基本定位应该是: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以本科教育为主的、开放的、有特色的高等学校。少部分区位优势明显、学校办学条件特别突出的学校应在此基础上逐步向高水平学校发展。
这种定位只能是相对的。一方面,学校需要根据自身发展环境和基础的变化,适时地调整和完善发展目标;另一方面,一些学校如果战略选择科学、措施得当、领导班子坚强有力,再加上强大外力的作用,如地方政府或财团的强力支持,亦完全有可能实现大的突破。所有新建学校都应该坚持发展才是硬道理的思想,并在发展中完善自我。政府和社会也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新建高校,尽可能创造公平的竞争与发展环境。
3.2注重大学文化建设
大学文化建设对于新建高校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从一定意义上讲,大学文化在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和方法论的指导下,可以分为三个具体层面:第一个层面是大学发展理念,它是高等学校发展的灵魂。第二个层面是制度文化,它是大学理念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综合体现。第三个层面是各种具体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就是我们通常意义上所讲的校园文化。
文化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既包括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也包括制度文化;既包含传统文化,也无时无刻不在形成现代文化;既有本土文化,也有外来文化。在高等学校的文化建设中,应注意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和制度文化三者并重,传统文化和现代文化继承与发展相结合,本土文化和外来文化吸收与改造相结合。
新建高校应高度重视大学理念的选择与完善。尽管各个高等学校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理念也不可能整齐划一,但是,从高等教育的特性来看,以下两个方面应当引起充分重视:
一是以人为本的理念。高等学校具有两个最基本的特性:第一,高等学校是研究高深学问的地方。第二,高等学校的根本任务是培养人才。这两个特性决定了高等学校的一切工作必须以人为本,必须以教师为学校发展的根本依靠力量,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必须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充分发挥学生在学校管理与办学中的能动作用。
二是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在资源与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高等学校不但要为经济社会与环境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服务,也要追求自身的可持续发展。在高等学校自身的可持续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是社会声誉。从国际上看,美国的《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英国的《星期日泰晤士报》、日本的《钻石周刊》、加拿大的《麦克林》杂志、德国的《明镜周刊》、香港的《亚洲新闻周刊》等报刊发布的高校排行榜,共同重视的指标是学术声誉、师资队伍、财政状况。社会声誉是高等学校最宝贵的资源,一旦失去,将难以在短时间内恢复,也将使高等学校面临极为困难的境地。因此,新建高校在追求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尤其要特别重视树立与保持学校的社会声誉。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yll/200595.html
上一篇:西方心理教育思想的历史演进
下一篇:社会公平与教育机会均等
按字数查找教育理论与实践
相关评论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