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级学生数学兴趣的培养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150推荐〗〖字数:4600字〗

【内容摘要】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是他们学习数学的原动力。要提高数学课的教学效率,就必须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结合各种表现方式的特性,设计出小学生喜欢的教学方法,调动他们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小学一年级的学生,都是刚刚入学的儿童,天真浪漫,爱说爱动,对自己的行为约束力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在课堂上,有时要玩一会儿与学习无关的东西。如果老师能够让孩子们一上学就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从小培养他们的强烈的求知欲、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们来说,将受益匪浅。我在教学中,把在新课程标准的学习中所获得的一些新的数学思想、数学理念带进了课堂,在实践中探索、研究。在摸索中我感到要让一年级的儿童喜欢上数学课,首先必须激发、培养他们对数学的兴趣。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是开启知识大门的金钥匙。小学生如果对数学有浓厚的兴趣,就会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表现出对数学学习的一种特殊情感,学习起来乐此不疲。

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到处充满着数学。教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数学学习氛围,让学习陶醉于数学情境之中,乐不思蜀。这里的“情境”主要指教师通过讲故事、创设生活场景等教学手段使学生置身于学习数学的氛围中。

1.以故事创设情景,营造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

六七岁的孩子,刚走进学校开始学习知识,还沉浸在童话故事的世界里。脑袋里想象着小动物们的活动。他们很爱听大人给他们讲一些小动物的故事。每次上新课,根据教材的内容,自编一段故事,配上一段音乐,从讲故事开头,创设一种情景,再进行一组富有启发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我们学校每个班级都有五十几个学生,单靠教师控制课堂纪律,教学秩序难以维持。但一说到讲故事,教室立刻安静下来,个个竖着耳朵听讲。故事讲完了,孩子们还沉浸在故事里,动脑筋为故事里面的小动物想办法解决困难,解答问题。小故事营造出了浓郁的课堂学习气氛。例如,在教学“100以内数的比较大小”时,编了一段这样的小故事:今天是小松鼠的生日,小牛和小山羊约好,一起到森林里给小松鼠庆祝生日。去森林要坐公共汽车,他们一大早就到车站,买好车票。小牛的座位号是23,小山羊的座位号是25。过了一会儿,小猴司机开着中巴车来了。小猴司机想考一考小牛和小山羊,给他们说,谁的座位号数大谁就先上车。小牛和小山羊都还没有学过比较两位数的大小,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不知道怎么办。他们想回去问问小狗,可时间又来不及了。小朋友,你们能帮帮小牛和小山羊吗?孩子们个个跃跃欲试,积极性很高,谁都想帮助小牛和小山羊。教师及时加以引导,学生很快地学会了两位数比较大小的方法。

2.创设生活场景,体验学习生活中数学的乐趣

生动的生活情景,有助于学生了解现实生活中的数学,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增加对数学的亲近感,体验用数学的乐趣。例如:教8的分成时,出示小朋友喜爱的智慧星和笑脸娃娃;红旗和大红花。然后请8个同学上台,问:“智慧星和笑脸娃娃你最喜欢哪种?喜欢智慧星的站在左边,喜欢笑脸娃娃的站在右边。”然后引导学生讨论8由几和几组成,并列出相应的算式。再问:红旗和大红花,你比较喜欢哪一种?放学后,你是先做作业,还是先看电视等等。这样不仅让学生很快掌握8的组成,还可以进行思想。

二、利用媒体,激发兴趣

一年级学生对于抽象的知识往往难以掌握,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课堂教学,不但信息量大,而且图文声并茂,强化学生的记忆,激发学生获取信息和新知识的情感需求。例如,我在学习“10的认识”的课堂上,简单地操作键盘,屏幕上出现了数字娃娃“0”,接着跳出“1”“2”“3”“4”“5”“6”“7”“8”“9”,同时出现画外音。“9”说自己最大,看不起“0”,“1”出来打抱不平,说:“如果我与0站在一起,就比你大。”教师问:“小朋友,你们相信吗?”屏幕一闪,1和0站在一起,把孩子们紧紧吸引住了。自然地把学生引入新课:“10的认识。”

在情境中学习数学的教学方法,对教学将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三、巧设游戏,激发兴趣

游戏、玩乐,是儿童的天性。课堂上教师组织学生开展适当的游戏活动,既有助于学生体力、智力、交际能力的发展,又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国内外的实践也证明,科学的采用游戏教学将大有稗益。我就经常在教学中采用做游戏这一教学手段,且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1.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来激发学习兴趣

数学的教学内容较抽象、枯燥、无味,它没有形象生动的语言及生动的故事情节,不易引起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我采用生动的语言以儿歌形式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如:在教学一年级上册的图画应用题的时候,我采用了让小朋友先看图念念童谣再列式计算的方法,小朋友轻轻松松地掌握了此类应用题。如有一题是这样的一幅图:3只青蛙停在荷叶上,1只青蛙准备跳入水中。小朋友能理解意思,知道要用减法计算,但在列式的时候就要写成3-1=2。因为他们就看到了停着的3只青蛙和准备跳入水中的1只青蛙,想当然的认为就是用3减去1。而不会想到这只青蛙跳水前是属于“4个青蛙”这个整体的。如何解决?“讲解法”试过了,不会理解的还是不会;“变静为动”,效果不错,动一题会做一题,不动呢,有些学生又犯错了。图画毕竟是图画,老动也麻烦。最后一想:变静为动是借助学具进行情境回放,效果不错就是麻烦,能不能直接就用语言进行情境回放呢?既达到同样的目的,又减少操作的困惑。小朋友不是喜欢歌谣吗?试了试,效果真不错呢!瞧,我让小朋友看着图,一边手指着那只准备跳入水中的青蛙,一边有节奏的说:青蛙青蛙你先别跳,等我数好你再跳!数一数,原来有几只青蛙呀?“1、2、3、4,原来有4只青蛙。”“几只跳入水中,怎么列式?”“1只跳入水中,是4-1=3”小朋友迫不及待地喊着。这样一来,小朋友再没有出现过错误了。而且一看到类似的题目,就兴致勃勃地这样说一说,念一念,让小朋友觉得仿佛在跟小动物一起玩游戏,学习也变好玩了。

2.以猜为动力,引导学生探索数学的奥秘

每一个孩子都爱问为什么,每一个孩子都想探究一些秘密,根据孩子的这种心理,我多次采用“估一估,猜一猜”的形式,让学生在好奇中思考,在思考中得到逐步提高。如:在教学《猜数游戏》时,我先告诉学生我一共有几颗珠子,左手有几个,让学生猜猜右手有几个,这样反复进行几次,学生就在“猜”中掌握了数的分解和组成以及加、减法,加深了对数的认识,为今后学习用数学做好了铺垫。

3.在比赛中增长信心,培养竞争意识

儿童的好胜心、自尊心强,爱表现自己,所以要经常创造机会让学生充分表现,让他们在心理上得到满足,要不断鼓励他们树立信心,增强勇气,胜不骄,败不馁。如教学中,我经常开展“比一比”、“争当小小数学家”“算术擂台赛”等学习竞赛活动,使学生在竞赛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不断提高学习的积极性。从而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三、动手操作,激发兴趣

我国思维科学的开拓者钱学森指出:“小孩子的思维也是从形象思维开始,然后到抽象的。”根据低年级好奇好动的特点,上课时,我十分重视学生的实际操作。让学生在操作中动用多种感官,通过积极思维,获取知识。这样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也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每让学生进行一种操作时,必须首先要求学生看清题意,再想一想,根据题目要求,你在操作时先做什么,再做什么,该如何做。坚决克服不经思考,盲目动手的毛病。例如,在教学“比一个数多几的数的应用题”时先让学生摆一摆,第一行摆4个,第二行摆要求摆的△比○多2个,在摆的时候,要想一想先摆几个△,再摆几个△,一共摆几个△,让学生把自己摆得结果,到展示台上展示。老师再在黑板上摆。通过观察、操作等多种形式,使学生由具体到抽象,逐步理解数量关系,图和数的配合,可以一眼看出摆出来的6个△,是由与○同样多的4个△和比○多2个合起来的。在学生完成操作之后,要给学生一个反思的时间,让他们对照自己所摆的结果想一想:我是先摆什么,再摆什么,得出什么样的结果。这样由“物化”的过程转化为“内化”,儿童的思维由感知表象到抽象,让实际操作的全过程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比较深刻的印象。在摆一摆和想一想的基础上,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摆的过程。一年级的学生年龄小,语言表达能力差,所以在学生讲述时,一般先让学生照自己所摆的学具,或是与同桌讲讲“悄悄话”,做到人人都有机会讲,从而得到锻炼。然后,再让好生带着差生讲,既突出个别,又顾及全班,从而使学生心明口明,思路顺畅。

通过摆一摆、想一想、讲一讲,再引导学生观察验证,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其中的数量关系。这样教学,不仅有利于学生从具体的形象思维逐步地向抽象的逻辑思维过渡,而且也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进而培养学生对学数学的兴趣,提高了运用知识的能力。

四、解决问题,巩固兴趣

成功的体验有利于兴趣的产生和保持。学生在数学学习中不断取得成功后会带来无比快乐和自豪的感觉,产生成就感,从而对数学产生浓厚而持久的兴趣。在教学中,为学生创造体验“成功”的机会,面向全体学生,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形式多样、难度不一的练习,让不同层次的学生,按问题的坡度都能够“跳一跳,够得着”,进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让“成功”走近每一位学生。

好的课堂教学,不仅能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而且能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和求知欲,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品质,进而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在教学实践上,我始终坚持“扎实、有效”的原则,努力把新的教学观念体现在每一个教学活动之中,把教学的每个细节都“做精”、“做实”,使数学教学走向新台阶。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sxlwfw/250362.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