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专业化视野下的教师教育改革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150推荐〗〖字数:7700字〗

摘要:教师专业化既是发展的客观要求,也是教师个体发展的内在需要。当前要真正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就必须进行教师教育改革:一是要建构专业化理念,提升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意识和能力;二是要以专业化为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三是要明确专业化标准,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四是要进行整体设计,实现职前职后教育一体化;五是要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关键词:教师专业化;教师教育;教育改革

的发展对教育质量提出了崭新的要求,教育质量的基础依赖于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今天,教师整体素质的提高越来越依赖于教师教育的专业化。因此,教师专业化备受人们关注而成为非常重要的时代课题。如何根据教师专业化发展的要求,强力推进教师教育改革,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时代任务,对于当前教育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一、教师专业化的内涵与现实意义

“专业”一词最早从拉丁语演化而来,是指公开地表达自己的观点或信仰。与之相对的是“行业”,包含着_中世纪手工行会所保留的对其行业的专门知识和技能控制只能传授给本门派的人的神秘色彩。《现代汉语词典》将“专业”解释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高等学校的一个系里或中等专业学校里,根据科学分工或生产部门的分工把学业分成的门类;二是产业部门中根据产品生产的不同过程而分成的各业务部门;三是专门从事某种工作或职业。由此可见,专业是社会分工、职业分化的必然结果,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是人类对于自然和社会的认识达到一定深度的体现。专业化则是指一个普通的职业群体在一定时期内,逐渐符合专业标准、成为专门职业并获得相应的专业地位的过程。

教师专业化是指“教师在整个专业生涯中,通过终身专业训练,习得教育专业知识技能,实施专业自主,表现专业道德,并逐步提高自身专业素质,成为一个良好的教育专业工作者的专业成长过程”。也就是一个人从“普通人”变成“教育者”的专业发展过程。教师专业化概念的提出,是为了进一步证明教师对于人的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教师职业具有其他职业不可替代的价值,因而不仅教师应该受到严格的专业训练,而且教师的工作应该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

教师专业化从本质上讲,强调的是教师个体成长和专业发展的历程,具体体现为三个层次:一是指教师个体的专业水平从基础到提高的过程;二是指教师群体的专业水平普遍提高的过程;三是指教师职业的专业地位在社会中的确立和认识的过程,所以教师的专业化是从教师个体、教师群体和教师职业这三个维度予以确认的。因此,在推进教师专业化的过程中,既要强调教师个体的专业发展,又要提高教师群体整体的专业化水平,还要重视教师的职业地位及其不断提升。忽视任何一个方面,都会阻碍教师专业化的进程。

(一)专业化反映了各国教师教育的目标

教师作为一种专门的职业已走过了300多年的历程,但教师专业化概念的提出却是在20世纪。20世纪50年代,西方发达国家首先提出了教师专业化的理想,即将教师的培养作为一种专业性的职业来进行。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与国际劳工组织在《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中,首次以官方文件的形式对教师专业化做出了明确的说明,指出应把教育工作视为专门的职业,这种职业要求教师经过严格、持续的学习,获得并保持专门的知识和特别的技术,并特别强调了教师的专业性质。20世纪80年代以来,以教师和教师教育为主题的研究构成了教育研究的重大领域,教师专业化成为许多国家关注的中心和焦点。斯腾豪斯提出的“教师成为研究者”,埃利奥特提出的“教师成为行动研究者”,凯米斯等倡导的“教师成为解放性行动研究者”,美国《时代周刊》的一篇题为《危急!教师不会教》的文章,更是反映了美国公众对教师质量的关注和忧虑,也由此拉开了美国教师专业化改革的序幕,随后美国卡内基工作小组、霍姆斯小组相继发表了《国家为培育21世纪的教师作准备》、《明日的教师》两个报告,两个报告不约而同地都提出了以教师专业发展作为教师教育改革的目标,大力倡导要确立教师专业的社会地位和提高教师专业的社会认同度。1996年,第45届国际教育大会以“加快变化世界中教师的作用”为主题,再次明确了教师的专业特性和专业发展指向。所有的关于对教师职业的批评或是重视的时代声音,无不反映了世界各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共同目标,进一步明确了教师职业由专门到专业的社会地位。

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就对教师职业展开过讨论,当时大家讨论的结果是,教师不单是一种职业,而且是一种专业,其性质像医生、律师职业一样具有很强的专业性。199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公布实施,其第三条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这是我国第一次从国家意志的层面规定了我国教师的职业性质。1995年国务院颁布《教师资格条例》,确立了“教师资格证书制度”。2000年教育部颁布《教师资格条例实施办法》,教师资格制度在全国全面实施。同年,《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首次将我国职业进行了科学的分类,规定为八大类,教师属“专业技术人员”类。

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关于教师的培养,经历了从中等的师范教育到高等的师范教育,从师范学院的独立培养到综合大学的开放教育,以及大学后专门的教育学士、硕士、博士的教师教育体制的变革的路程。而我国教师的培养从过去的“老三级”师范教育向“新三级”师范教育转变。传统的师范教育对于教师的培养通常由三级师范组成:小学教师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初中教师由师范专科学校培养,高中教师由师范院校和师范大学培养。随着三级师范向二级师范转变,教师的培养逐渐升级。如小学教师现已由师范专科学校或师范学院培养,初高中教师由师范大学培养或者必须取得教育硕士资格,教师的学历提高了,素质也有了新的要求。这一转变的实质,既是教师个体质量规格的升华,也是教师专业化水平程度的提升,同时也体现了教师个体作为发展主体自我提升的内在需求。

(二)专业化呼唤现代教师教育的变革

任何职业都具有一定的社会功能,有社会存在价值,有时代发展的文化烙印。教师作为对社会发展具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人,其社会价值在于传递和创造社会主流文化,是社会文明的代言人和传播者,因此,教师素养和职业培养的方式是与时代发展紧密相连的。教师专业化发展概念的提出,必将进一步要求教师教育的培养模式必须与社会发展同步,必将敦促世界各国在全社会范围内构建起教师专业化培养完整的理论体系,明确其专业知识框架,训练其掌握作为未来教师工作的方法和技能。任何阻碍教师专业化进程的落后的教师培养模式必将受到社会的质疑和反对,教师专业化的发展,要求现代教师教育培养模式必须与之相适应,各国对教师培养的机构和组织,必须构建起符合时代需求、科学合理的教师教育体系。

就目前而言,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数量上基本能够满足教育发展现状,关键是教师的质量需要不断提高。我国中小学教师在教育理念、创新意识、职业道德、知识结构、教学手段和研究能力等方面与社会发展对教育质量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与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要求也存在着诸多的不适应。基于我国教师的基本现状,我国的教师教育进入了一个从满足“数量扩张”到调整结构的“质量优化”转变时期,这对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但也是发展教师教育、提高教师教育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难得的机遇。

对于广大中小学教师而言,随着目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教师将面临新课程、新教材、新教学方法的挑战,教师的专业素质与新课程的要求不适应这一问题明显地表现出来。改革的成败在于教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提出了严峻的挑战,只有教师的专业素质得到提升,才能提高教育教学的水平。新课程改革再次把对教师的培养和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推向了教育改革的浪尖。提高教师专业化水平,加快教师专业化进程已成为我国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我们必须进一步建立和完善适应我国教育发展需要的、开放灵活的教师培养模式,努力造就一支富有时代精神的教师队伍,提升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以回应时代发展对教师的期待。

二、教师教育改革的路径选择

如今,专业化既是对教师提出的挑战,也是对教师教育提出的要求。我们必须树立专业化理念,不断改革教师培养体系,才能真正提升教师的专业发展水平,才能真正满足社会发展和教育变革对教师整体素质的需要。

(一)树立专业化信念,形成教师专业发展的浓厚意识

过去,曾出现过这样的现象,一些没有受过教师专业严格训练的人,只接受了知识的训练,就可以成为教师,而且还可以在其教育教学中取得不错的成绩,甚至可以成为受到人们认同的教师。这就使教师专业化难以取得信任感和普遍认同,人们对教师是其他职业无法替代的专门职业存在着很大的疑惑。究其实质,是人们往往从一般性标准出发,将学科知识作为教师专业的基点。如此一来,就缺失了教师专业的特殊性和独特性。将学科知识作为教师专业的基点,蒙蔽了教师专业的特殊性,这正是一些人否定教师专业不可替代性的逻辑基点。换言之,就是认为,教师的专业性是指其所教的课程或所从事的工作的某一学科方面的发展。其实这是对于教师专业发展的一种极其狭隘的解释。教师的专业发展,不仅是指某一学科的发展,更是指能胜任教师这一职业所需的知识、素质和能力的发展。教师教育改革首先要从树立教师的专业理念开始,着力提升教师的知识结构和专业人员素养。

作为一名教师,需要具备广博的知识。一般认为,教师应具备的知识通常包括科学文化知识、学科专业知识、教育类知识和实践知识四大类,这四大类知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共同体现出教师的从教能力。一名教师首先应具备相当水平的科学文化知识,这是教师维持正常的教学和自我学习的基本前提。教师具有丰富的文化知识和经验,体现了社会对于教师职业的整体期待,也符合教师在社会文化进步过程中所树立的文化代言人的形象。其次,教师要掌握学科专业知识,即解决“教什么”的问题。再次,教师还必须通过教育学科知识的学习,掌握如何将学科专业知识更好地内化为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教学方法,即解决“如何教”的问题。此外,教师的实践知识对于教师的专业发展也是至关重要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和教学效果。因为课堂是多义的、活生生的、充满着变幻的,因此,课堂需要教师凭借实践经验主动地解释、矫正现实教育问题。教师实践知识来自于教学实践的智慧,其发展不能剥离具体的实践情境和经验背景,这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实践知识不能以语言的方式加以传递和陈述,而需要教师在自己的职业生涯中,在不断的探索历程中领悟、创造和积累。

教师的专业成长归根到底取决于教师自身,纯粹依靠外力推动的教师专业化可能会使教师职业获得一定的地位,但并不必然地促使教师个体的专业成长。作为一个成人学习者,教师的成长和发展是自我导向、自我驱动的结果,没有教师的自主参与,教师个体只能获得狭隘的经验。强烈的专业信念和负责的自我专业发展态度,是教师真正实现自主专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它可增强教师对自己专业发展的责任感,使自己的专业发展保持“自我更新”的取向。因此,教师的专业信念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关键。

(二)坚持专业化导向,优化教师教育课程结构

教师的专业发展要求教师作为一个专业人员,其发展内涵是多层面、多领域的,既包括知识的积累、技能的熟练、能力的提高,也包括态度和价值观的形成。因此,教师教育课程必须符合教师专业发展的终身性要求。当然,职前与职后的课程既要有区别,又要有联系,相互贯通,各有侧重。教师职前教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应放在以下几个方面:

1.拓宽普通文化课程开设旨在提高综合素质的普通文化课程,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和等各方面,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扩宽我们所培养教师的知识面,使教师的素质得以全面发展。根据当前教师教育理科学生文科知识比较欠缺,文科学生理科知识贫乏,学生素质难以提高的现状,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科专业课内容,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强化文理渗透。如,文科专业多开设一些社会学、自然科学课程,理科专业多开设一些人文科学、社会科学课程,这对于改善学生的知识结构和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十分重要。

2.整合学科专业课程针对当前教师培养学科专业课程在课时计划中所占比例过高,专业知识学习过深过细的弊端,在课程设置改革中,应对其加以整合:一是精简课时,按照国外教师教育课程设置的成功经验,根据教师培养的实际,应当适当减少学科专业课程所占的比例;二是精简内容,明确主干,把重复的内容进行合并,删减过时的、与实际毫无紧密联系的课程,同时增设一些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方面的知识。

3.强化教育类课程增设能够培养学生教育理念和有利于教师工作专门化、现代化的教育类课程,切实培养教师的现代教育理念和实际的教育能力,从而加大学生对教育类课程的学习。如教育、教育社会学、课程与教学论、中外教育史、教育’教育研究方法等,这些课程可以必修课和选修课的形式开设,目的是让学生学到更多更广更深的教育学方面的知识。

4.加强教育实践首先,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教师教育实践基地,与中小学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在较为稳定真实的教育教学情景中培养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其次,适当延长教育实习时间,同时改变过去单一、集中的实习方式,采用分散与集中、连续与阶段相结合的实习方式。这样做有利于教师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知识运用到实践,在实践中检验所学知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在实践中强化其教育教学技能。

(三)突出专业化标准,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

随着时代的发展,各国对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并把对教师的专业训练建立在大学四年本科文理教育的基础之上。在这种形势下,我国部分师范大学和综合大学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也开始逐步改变传统的本科四年培养教师的模式,以体现人才培养多元化、满足社会发展需要和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实施3加1、4加X等多种教师培养模式。

如3加1模式,即在现有教师教育体制下,师范生接受3年普通文化知识和专门学科知识教育后,再集中接受1年的教师专业训练。该模式能否在就业市场中占有一定份额,关键取决于后一阶段教师训练的水平。4加1模式,即学生在取得本科学历后到教师教育机构接受一个学年的教师教育训练,通过系统的专门训练取得教师入职资格。4加2模式,即在应届本科毕业生中直接招收教育硕士学生,经过两年学习取得教育硕士学位后再进入教师职业。这样做的意义不仅在于培养高层次、高素质的师资,以适应社会发展对教师越来越高的需要,而且有助于使整个学校的办学重心上移,提高教师培养的整体水平。

(四)重视职前职后一体化,实现教师专业的终身发展

一体化的教师教育是指以大学为中心对教师专业学生实施职前教育,对新教师实施入职教育,对不同教龄的教师实施职后提高教育。“一体化”概念在师范教育中已有一段时间了,但长期以来,我国教师的职前培养和职后教育基本上是相互分离的,高等师范院校和一些综合性大学基本上只负责教师的职前教育,而在一些省级教师继续教育学院和地方培训机构则主要负责教师的职后培训。这就导致了对于教师的培养课程各自为政,教育内容存在低水平重复等现象。随着知识更新的速度不断加快,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观念也不断深入社会的各个行业。过去那种将人在学校教育时期获得的知识用于一生的职业消耗的做法受到了巨大的挑战。时代是不断发展的,知识也在不断更新,作为社会知识代言人的教师,更应该具有与时代相适应的精神,积极参加各种培训,自觉进行终身学习和接受终身教育,使自己成为教育理念先进、知识结构完整、实践经验丰富的专业化教师。

构建培养培训一体化的教师教育,首先,在形式上要把目前由大学里的师范类专业承担的教师职前培养和由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校等承担的职后培训连接成一个整体,为教师不断提高专业素质,促进其专业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和物质条件。其次,从内容上要通过大学学科优势和多学科综合的趋势,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整合课程的意识和能力。再者,从体制上要实行高等师范院校既要负责教师的培养问题,同时也要附设一些机构接受教师的继续教育,使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相互衔接,在培养目标、教育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手段等各方面综合考虑,使教师培养形成一个多层次、连续性、完整的过程。

(五)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加强理论和实践的结合

教师专业发展学校是20世纪80年代末期崛起于美国的一种新型教师教育模式。这种教育模式力图在大学的教育学院与中小学之间建立协作关系,以此实现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体化。建设教师发展学校不是重新建立一所独立的专门学校,而是在现行中小学建制内进行的一种功能性建设,是为了发展、丰富和完善现行中小学的功能,着重强调中小学的教师发展功能,它在认可中小学校对于学生发展的价值的基础上,同时也是教师发展的场所,教师所在执教的学校应当具有使教师获得持续有效的专业化发展的源泉的功能和作用。

美国的专业发展学校最突出的特点在于合作协助和临床经验,它是把职前、入门和在职教育连成一个整体。具体做法是大学教师和中小学有经验的老师共同完成对实习生的培养,专业发展学校的教师走进学校,亲自参与对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有利于他们了解到当前中小学的教学现状,及时发现教育教学中存在的“真实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及时反馈到教育学院。专业发展学校的建立在大学与中小学之间架起了沟通的桥梁,为理论和实践之间提供了对话的平台。师范生通过在专业发展学校的学习,把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进而体验教师角色的全部内涵。大学的教育理论工作者与中小学的实际紧密结合,从而使教育理论成为真正为实践服务的理论。为在职教师提供接触新教育理论的机会,将有助于他们的专业发展和自我提高。建立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可以为新教师的实习提供场所,它是完成其教师角色转换的必经之路;在教师专业发展学校中,也有利于教育的理论主体和实践主体的沟通,专业发展学校促成了大学和中小学的沟通,为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提供了对话的平台。

教师专业化带来了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教师培养模式的改革又将进一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进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当然,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改革的道路必定艰辛而漫长,改革在解决原有问题的时候很可能又会导致新的问题,这正是改革的规律同时也是改革的魅力。改革是一次次充满挑战和期待的旅途,正是在这个改革的历程中,教育才会不断地发展和进步。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zyjylw/244583.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