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财政“十二五”财源建设规划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150推荐〗〖字数:9300字〗
财源建设始终是财政经济工作的基础和重要环节,加强财源建设是突破我区财政困境,增强财力保障,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根本之路。做好“十二五”规划,对推进全区财源建设,壮大财政实力,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区财政状况及财源特征
“十一五”规划实施以来,我区持续实施“工业强区、三产兴区、城建拉动”战略,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化解和减小金融危机带来的严重冲击与影响,做大做强经济总量,提高发展水平,强化税收征管,促进了区级财政收入的快速增长,财政收入取得较大发展,为全区人员经费的按时足额发放、机构正常运转、社会稳定及经济发展提供了基本保障,作出了较大贡献。
(一)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速高于gdp增速。从到,全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由41,360万元增加到54,396万元,实绩增收13,036万元,年均增长14.68%。在同一时期内,全区gdp由122.28亿元增加到152.71亿元,年均增长11.7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年均增幅比gdp年均增幅高出近3个百分点。
(二)三产对财政增收起到了重要支撑作用。“十一五”规划以来,我区实施“三产富区”战略,按照“拓展南部,延长东部,改造旧城”和“城郊建市场,城区建商场”的思路,以房地产业、商贸流通业为重点,采取多种措施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到辖区第三产业生产总值90.8亿元,占全区地方生产总值152.71亿元的近60%。无论是经济总量还是纳税金额,都在三次产业中居于榜首地位。
(三)部分税种逐步成为财政收入的支柱。随着我区工业和商贸流通业、文化娱乐业、服务业等行业发展,进一步夯实了增值税、营业税、城市建设维护税、个人所得税、房产税等税种的税源基础,使这些税种获得较大数额的实绩增收,对全区财力的持续、快速增长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二、区财源建设和财政保障主要存在的问题及面临的艰难
(一)财政收入结构不合理,支柱财源缺乏。一是从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看,全省是20 %,全市是16 %,而我区仅为 5.47%,明显低于省、市水平。说明我区国民经济的产出率还比较低,各项产业对财政的贡献不高。二是非税收入占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2.39 %,比重过高,地方有效财力受阻,财政收入质量有待大幅提高。三是辖区内无大企业、大税收,税源零散,缺乏支柱财源。
(二)投入产出效益不佳,新兴财源贡献不多。,我区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为22%,而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幅为13%,没有达到以投资增长拉动经济发展,加快培植和夯实地方财源的预期目标。
(三)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和尖锐。一是财源建设面临的减收因素较多。市区税收体制和财政收入分享体制存在不尽合理之处,导致我区财源建设推进乏力,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举步维艰;受国家增值税转型、小规模纳税人征收率和企业所得税适用税率下调等国家税收政策调整影响,相关主体税种税基缩减,-,我区增值税、企业所得税、城镇土地使用税等税种均未完成预算任务,收入增量大幅减小,直接影响了我区中央转移支付补助和既得财力。二是由于政策性增支因素较多,区财政除了保障全区人员工资性增资因素、社会保障支出、维持机构运转等财政刚性支出以外,还要支持地方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事业的发展,支出压力迅增。地方财政收支差额除依赖税收返还外,大量的政府性基础设施工程和经济建设发展所需资金要依托举债和上级补助,因此,财政收支矛盾异常突出和尖锐,财政平衡如履薄冰。
(四)政府性债务负担重、偿债压力大。从1998年至今,我区为加快城市基础设施步伐,推进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通过政府性贷款进一步满足群众对社会公共产品的需要,有效刺激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发挥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随着我区政府负债规模日益增大,政府债务已达14.7亿元,从起开始进入还贷高峰,2011年就需还本付息近2.7亿元,偿债压力过大,政府性债务运作风险已凸现。
三、“十二五” 财源建设的指导思想和奋斗目标
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七大和省十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握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及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推进“八大建设”和“中部崛起”战略部署,以加快发展和转变发展方式为主线,以推进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为主攻方向,以扩大投资和促进消费为立足点,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着力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着力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着力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全力加快财源建设步伐,在全市提升承载能力、加速工业化进程、壮大第三产业、发展现代农业四个方面率先取得突破,为在全市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夯实基础。
奋斗目标:按照省市对我区经济发展的要求,经济增长速度要略高于全市13%增速水平,因此“十二五”期间我区预期目标是: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3.5%以上。
类 别
计划目标(万元)
年均增长速度
2011年 2012年 2013年 2014年 2015年 13.5%
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
71000 80585 91464 103812 117826
财政总收入
113964 129349 146812 166631 189126
四、加强财源建设的基本思路和具体措施
经济决定财政,推进经济的持续发展是不断开辟和壮大财源的基础。只有加快财源建设步伐,才能确保收入稳定增长。一是要大力发展区域经济,培植新兴财源,增强地方财政实力,加快做大财政“蛋糕”。二是要建立和完善财源建设“奖、贴”激励机制,着力提高全区招商引资、发展经济、培植财源的积极性;三是要壮大融资平台,增强融资能力。以存量资产为依托,财政投入为引导,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广泛吸引社会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建设,有效放大政府投资效应,整合投资资金,形成资金合力,保障重点项目建设的资金需要,拉动我区的gdp增长。四是要推进新型工业化发展,创新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加强政府与银行的合作,发挥财政资金对金融信贷的“放大”作用,支持非公有制企业,中小企业和个体工商业等经济组织的发展,做大以工业经济为支撑的主体财源。五是要积极争取中央和省市的项目投资,加强对财源建设项目政策体系、激励机制、市场环境的法制保障,确保财政收入稳定增长。六是加强财源建设工作的组织领导,细化目标任务,分解落实责任,统一部署调度,全区齐抓共管,确保财源建设推进扎实有效。
(一)突出三产主导地位,优化和巩固支柱财源。做优三产,使我区成为黔北重要的物流集散中心,基本建设成为集商品、资金、技术、信息、旅游、娱乐、服务为一体,功能齐全,结构合理、覆盖面广、辐射力强、较为统一和完善的商贸流通体系,形成以物流带动人流,以人流带动资金流、信息流的良性循环机制和商贸流通繁荣局面。
1、大力发展楼宇经济。“楼宇经济”是一种“隐藏”在商用楼宇中的高级经济形态,产生的财富效应非常突出。着力盘活闲置的楼宇,通过政策和资金支持,引导楼宇业主更新经营理念,以出让、租赁等方式引进有实力的开发商来开发,引导楼宇业主“腾笼换鸟”,增大楼宇经济总量;着力在南部新城开发和老城片区改造中,优先打造高档商务楼宇,并在特色品牌上进行规范引导,发展专业楼宇,形成规模效应;着力引进现代商务会所、高科技高附加值企业、大型建安房地产开发公司及广告策划、信息网络公司、律师事务所、会计师事务所、金融机构、证券公司等现代新兴服务业和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总部或品牌总代理机构、营销中心、财务中心和研发中心;要设立楼宇经济发展引导资金,增强发展楼宇经济的引力,并为楼宇经济发展营造良好的服务环境。
2、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依托遵义市中心城区地域优势,积极发展由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组成的信息服务业,打造遵义中部地区最大的信息服务中心;应在各类企业比较集中的地方,高档商务楼宇里,发展由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组成的中介服务业;应以物流为中心,进一步推动现代物流业的发展,围绕杭州至瑞丽高速、黔渝快速铁路、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的建设在新店子、南宫山、外环路、忠庄片区大力发展物流基地。以体育文化中心为核心,依托遵义“转折之城、会议之都”城市名片,大力发展商务会展、特色会展等会展业,同时力争在城区引进规模大、档次高的会展中心;积极发展教育培训、国际商务等组成的新型服务业。
3、改造和提升商贸餐饮等传统服务业。按照区委、政府“拓展南部、开发东部、改造旧城、发展集镇、建设新村、服务新区”的指导思想,大力发展商贸业。一方面是要立足构建现代物流体系,着力打造全市商业中心。重点是继续推动大型商贸企业扩张规模,支持老城步行商业街扩容提质,加快南部新城道路延长线的建设,加快新城区商业网点布局和专业市场建设。围绕构建大市场、促进大流通的思路,加速物流产业向前发展,积极建设和培育“一个中心、五个商圈、六个专业市场带”。加快建设遵义新世纪建材大市场、遵义特色食品大市场、遵义物流中心工程及物流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黔北蔬菜中心批发大市场建设,加快坪丰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启动南宫山集装箱物流基地建设前期准备工作。另一方面是要立足树立特色和品牌,按照“一街一特、一区一品”的要求,积极支持餐饮休闲业做大做强。以民俗名食等特色资源进行整合,打造形成类似“上海城隍庙” “南京夫子庙”一样集餐饮、旅游和娱乐一体的特色品牌,并争取组建一家集吃、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股份制餐饮旅游公司。全面整合全区的酒吧、歌厅等文化资源,鼓励这些企业组织行业协会,并通过“政府引导,协会指导,市场调节”的方式,形成龙头企业,推进连锁经营。三是随着城市空间的拓展,建设一批上规模、上档次的星级宾馆,完善城市功能,留住游客,真正为我区旅游经济发展、消费增长和财税增收带来实质效应。
4、加快发展旅游业,努力建设旅游强区。按照“突出一条主线、实施两翼展开”的思路,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突出内容特色化、方向城郊化、管理规范化、景点精品化四大特点,着力开发一批特色明显,吸收力强的旅游产品,大力推进旅游基础设施和配套设施建设,不断完善旅游功能和服务接待水平,注重把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把旅游业培育成新的经济增长点。一是强力推进红色旅游,配合推进遵义会议会址景区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和老城长征文化体验园建设,进一步拓展遵义会议会址红色旅游发展空间,力争把区打造成国家5a级旅游区,把老城建设成遵义地域文化特色的休闲旅游区。二是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着力推进忠庄勤乐水果示范基地、巷口镇观光游憩区开发。同时,大力发展农业生态观光和田园农耕体验,自然山水观光和温泉度假、历史文化和宗教文化以及节会活动等旅游产品, 推进农业观光旅游板块开发。三是加快推进金谢海通乡油路、金鼎山集镇和景区配套设施、大板水国家森林公园游客接待中心、农具陈列馆、龙泉村乡村全国旅游示范区、金鼎山镇莲池休闲庄和黔北风情街等旅游文化项目建设。四是彰显精品旅游,围绕凤凰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大板水森林公园实施“六个一”工程(一山:金鼎佛教名山,一园:大板水森林公园,一湖:海龙生态湖,一镇:金鼎山特色旅游集镇,一村:龙泉黔北民居村落,一泉:海龙温泉)。根据城市文化和品位,围绕“食、住、行、游、购、娱”六要素,科学定位和布局,实施一批休闲服务旅游项目,发展和提升城市旅游,形成布局合理、特色鲜明、优势突出的旅游产业格局和旅游产品体系。力争至2015年,旅游年游客接待量达到1290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达到48亿元,年均增速分别达到21%和25%。
5、围绕交通枢纽大力发展交通运输业。深化运力结构调整和企业组织结构调整,全面整合交通资源,逐步扭转货运市场“小、散、弱”的局面。重点发展快速货运,促进大型物件、危险货物、冷藏保鲜货物等运输,逐步实现专业化、规模化、现代化,引导道路货运企业发展第三方物流服务。变单一运输方式为多种运输方式,拓展客运站场服务功能,做到资源共享;加强和完善以城市为中心、乡镇为节点、连接城镇、辐射农村、干支相连、长短结合的客运网络。基本实现道路旅客运输市场规范化、干线客运高速化、城乡客运公交化、运输主体规模化。
(二)大力发展新型工业,壮大和增强工业财源。做强二产,财政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引导工业发展,加快工业经济结构战略调整,壮大以资源节约型、轻工业为主的特色产业,实现工业经济重新崛起。
1、培育壮大支柱产业,构建多元化工业经济结构。根据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先发展以生物工程、现代中药制药、中药材成品加工为主体的医药工业;巩固和提升以钛、镁、铝为主的深加工企业;做大做强以精细化为主的化工工业;加快发展以新型建筑材料为主的建材工业及新材料产业;着力发展以农副产品、特色食品深加工及综合利用为主的食品工业。力争在2015年,初步形成多元化工业经济支柱,增强工业经济抵御风险能力。
2、引导产业合理布局。充分利用较好的区位、资源优势,抓住国家科技部批准我区为全省两大新材料基地之一的契机,将我区的工业发展向坪桥新型材料基地、忠庄高新技术产业园、忠深大道湘江工业园、忠深大道农民工创业园及小商品加工和食品加工园集中,形成新的发展极,壮大经济总量。其一,按照“主业突出、一区一业”的思路,形成“一园一特色,一园多板块”的格局。抓好忠庄工业园和坪桥工业园规划建设,做好下游产品的开发和延长产业链。其二,大力实施“退二进三”、“退城进园”战略,引导企业向工业集聚区搬迁。通过搬迁与技改的结合,调整工业内部结构,延长产业链,形成新的生产力,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
3、推进产业优化升级,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调整不符合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产业,严格控制并淘汰资源开采型产业,限制并淘汰落后工艺与装备,积极运用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提升传统技术产业的科技水平,实现产业升级。同时,以循环经济基地为载体,依托优势资源和现有产业基础,着力打造一批循环经济龙头企业,促进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
4、以迅速壮大中小企业为目的,积极扶持中小企业上市。一家优秀的上市公司就意味着一个高速增长的主体财源,同时还将吸引一大批的配套企业,并具备着较强的口碑效应。区委、政府要制定一些鼓励和扶持企业上市的政策,重点激励和帮助如:遵义氯碱股份有限公司、贵州董酒有限公司、百花药业等符合条件的好企业尤其是非公中小企业积极上市,使其成为区内财源建设的新亮点。争创一批国家级、省级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全面提升企业竞争力。力争到2015年,全区中小工业企业达到300家,实现产值300亿元。
(三)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做实一产,应依托区位优势,紧紧围绕遵义城市需求,面向城市的“菜蓝子”、“餐桌子”,以“四在农家”为载体,坚持以城带乡、以工促农,促进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努力发展城郊型、科技型、效益型、带动型农业,围绕龙头企业,重点抓好商品蔬菜、特种养殖和经果林基地建设,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休闲农业,做实做稳农村经济。力争到2015年,全区农民基本参与并受惠于“四在农家”创建活动;50%以上的行政村达到小康型,6个以上的镇进入市列经济强镇行列。
1、调整结构,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围绕城市市场和龙头加工企业需求,按照“一村一品、一点一特”的思路,创建一批具有示范效应的特色产业带,推进农产品加工园和聚集带建设,使原来以种植业为主的单一经济结构逐步多元化。因地制宜,引导农民顺应城市消费需求调整养殖结构,建设标准化规模养殖场(小区),发展奶牛、生猪、肉牛、羊、禽等规模养殖业,力争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重提高到50%以上。做大做强蔬菜、中药材、茶等特种种植产业,如:发展海龙、金鼎、忠庄葡萄和草莓基地,巷口、长征镇糯玉米基地和特色花卉盆景基地,在西线四镇发展无公害蔬菜和订单蔬菜,力争经济作物占农物的比重在50%以上。扶持农业龙头企业,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力争全区三分之一的生产用地向大户经营者和有能力的生产者流动。探索集体用地流转机制,发展1至2家龙头企业,打牢“公司+基地+农户”模式的农业产业化经营链条。壮大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力,加大农民专业合作社培育和扶持力度,全面推进“农超对接”,“农校对接”,发展农业经济,力争2015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9000元以上。
2、夯实基础,抓好基础设施建设。切实强化“四有五通三改三建”工作措施,加大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加强农村道路建设,重点加快村组公路的提升改造和硬(油)化,提升村组公路的技术标准,确保村组公路的硬化率达50%以上,为乡村旅游的发展和改善农民生活水平夯实基础。积极抓住市政府实施“六个一百”工程的契机,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步伐,深入开展农业综合开发和扶贫开发,使我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有一个较大的飞跃。突破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瓶颈问题,全面完成病险水库治理和农村人均半亩口粮田水利建设,确保农村人均保灌农田面积达0.5亩以上。抢抓政策机遇,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采取集团帮扶、部门帮扶、社会帮扶等多种形式,吸纳社会闲散资金,支持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投入,多渠道多层次筹措资金,有效解决对农业农村的投入问题。每年财政安排1000万元,引导社会资金,以遵松路两侧为重点,打造海龙、金鼎山“四在农家”示范带,形成乡村旅游亮点,力争每村有2-3户农家乐。
3、推广科技,发展“科技型”农业。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实施科技增收,有针对性地抓好科技推广应用,向科技要效益,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提高农业机械化、信息化水平,培养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农民。区财政安排创业资金300万元,鼓励各镇因地制宜建设农民工创业园(带、点),促进农民工创业。重点扶持遵义市乳业制品有限公司、遵义黔兴有限责任公司、仁和科技有限责任公司、金鼎饲料有限公司、遵义祥星绿色食品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做大做强,扶持龙头加工企业向集团发展,提高企业综合开发“精、高、新、深”系列产品能力,提升产品档次,扩大市场占有份额,带动全区农业产业化发展。
(四)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竞争力,为财源建设夯实基础。
1、高标准、高品位完成重点区域规划编制。完成贵州钢绳集团、遵义发电厂等6大企业原址片区和忠庄立交桥片区、桃溪寺片区等片区规划,进一步完善银河路片区、忠庄片区、南岭公园东片等的控制性详规、修建性详规,委托和敦促供电、供水、电信、园林、水电等部门尽快编制相关专业规划,逐步建立区城市建设的规划体系。
2、进一步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承载力。积极配合省、市政府完成杭州至瑞丽高速、中心城区绕城高速公路、黔渝快速铁路和其他高等级公路建设。加快区内交通运输公路网络建设,依托贵遵高速、崇遵高速、g210国道、g326国道、s205省道、拟建的杭瑞高速、绕城高速大骨架网络,建设一批以经济路、旅游路为重点的骨架干线和联络线,进一步完善公路骨架网络结构。力争把新南路(302)、龙礼路(304)改造提升为城市干道,把遵松路(301)、高乐路(303)改造提升为一级或二级公路,改造提升较为落后的县乡公路。
3、加大以南部构建为中心城市核心区的拓宽力度。结合南部区位优势,继续推进忠庄立交桥片区、桃溪寺片区、忠庄片区、银河片区等组团片区开发和贵州钢绳集团、遵义发电厂等6大企业搬迁后原址开发。完成南部“三纵九横”道路建设,以及供水,供电等基础设施建设和河道、环境整治,高品位全面推进南部城区建设,完成南城体育中心、遵义市南部会馆区和东联线的改造及片区开发。结合棚户区改造,加快旧城改造步伐。完成北京路片区、南门关片区、凉水片区棚户区改造,配合市政府完成万里路改造、官井片区开发。结合片区开发,打造宜居环境,建设宜商区域,以有利于中心区域产业向南部转移为重点,完成官井隧道(南、北)复线建设,努力构建交通便捷、服务完备、环境优良的中心城区。
4、加快推进以特色产业为支撑的集镇建设,提高城镇化水平。加快推进西线旅游开发及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深溪镇工业服务性集镇建设;支持长征镇、南关镇发展物流、仓储等现代服务业;推进和完成长征镇、忠庄镇、南关镇城乡统筹示范区建设。规划建设一批新型农民集中居住区,不断完善集镇道路、供水、供电、污水、绿化、公厕及垃圾处理等公共设施及配套设施条件,加速农村人口向集镇集聚,力争农村劳动力转移取得新突破,城镇化率提高到更高水平。
(五)强调招商引资质量,尽快和尽多培植新兴财源。针对我区引进的财源项目多数产出效益不甚理想的状况,继续坚持扩大招商引资,而且更要强调招商引资质量,使我区新引进的项目能够尽快产生财源且能贡献较多的财源。一是突出招商重点,把好入口关。引进一批关联度高、带动能力强、对财源贡献多的项目,促进产业配套发展。二是强化招商的后续跟踪和服务。力促投资履约,建立一个项目、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抓到底的项目服务机制,加强项目调度,做好相关服务,促进招商成果的尽快转化,并能产生较多的财源。
(六)创新体制和机制,激发和挖掘街镇财源。一是创新财政管理体制。按照“比例共享,各有侧重”的收入划分原则,建立健全区、镇(街)两级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对街镇新上项目区级税收部分的分成奖励实行区少镇(街)多,充分调动各街镇建设财源、组织收入的积极性,构筑出具有特色的梯级财源。二是创新财源建设激励机制。按照“谁发展、谁受益,发展快、多受益”和“下管一级、综合奖励”的原则,尽快建立增动力、强活力的奖励机制,变“要我增收”为“我要增收”。三是创新财源建设资金扶持机制。按照税收受益和分级负担的原则以及贡献与奖励挂钩的办法,建立纳税大户奖励专项资金,对财政贡献大的纳税户,大幅度提高奖励标准,促进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做大做强,增强发展后劲。
(七)加强支出管理,抓好替代税源。树立节流也是开源的思想意识,加强支出管理,调整支出结构,变重点压缩支出规模为重点提高支出效益,建立规范、科学的公共支出机制,完善财政支出的决策行为,实现决策制度化和科学化。积极稳妥推进预算绩效考核制度,进一步完善政府采购制度,逐步提高政府采购效率和采购行为的规范性。积极贯彻公共财政理念,尽量运用市场化手段,切实解决财政供给范围过宽问题,真正使替代财源发挥效益,减轻财政支出的压力。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tgtzbg/msjq/10472.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