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背景下高考历史科命题改革研究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0推荐〗〖字数:4700字〗

摘要:近年来,上海市在高考历史科命题改革方面取得了长足的进展,为全国同行瞩目。总结其经验,主要是按照新课程指引的方向,从实际情况出发,在命题基本准则上紧紧围绕“为学生构建展示自己的平台,使考试成为课程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的理念,在试卷的立意策划、总体结构、题型功能及命题技术方面加强科研,注重实践上的可操作性,保证在课改的进程中,新、老(历史课程)高考的顺利过渡与转轨。

关键词:高考;(上海)历史科命题改革;新课程

按上海市基础教育第二期课程改革的进程,学习历史新课程(试点)的高中毕业生从2006年开始与学习现行课程的高中毕业生一起参加高考。由于上海市的历史课程改革除了在“六个转变”(即《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所述“六个转变”。)上有重大举措外,就其内容(包括史实、观点)而言,向文明史转变的力度要远大于全国其他地区。因此,上海市的历史课程在整个教学、评价方面将有一个艰巨的转型过程。这对既有强烈的教学导向,又有社会“焦点”影响的高考是一个严峻的考验。高考一方面必须依据现行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命题;另一方面又应当向新课程改革的方向逐步靠拢,以实现其积极的导向功能,平稳地向新课程的高考过渡。于是,从2002年开始,上海市的历史科高考命题也强调以科研领先,注重实践,加速了改革的步伐。

数年过去了,高考(上海)历史试题的考查目标及结构有了很大变化,命题技术也有了长足的进步,不仅为2006年新老课程毕业生的高考使用“一卷两分岔”奠定了基础,而且有力地促进了正在试点和推行的教学改革,得到了各有关方面的首肯。全国不少同行追踪这一变革,写了许多评价文章,不乏褒奖。但按笔者愚见,上海市在高考历史科命题改革方面最主要的经验可能还在于:从实际情况出发,按新课程理念,在命题的基本准则和技术上作了可操作的认识和探索。

一、关于命题的基本准则

就基本准则而言,是围绕“为学生构建展示自己的舞台,使考试成为课程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基本理念展开的,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一)稳中求变,变中求稳,始终把确保0.67左右的整卷难度放在第一位

不管在道理上是否讲得通,高考的难度始终是最有社会敏感度的指标,其定位首先取决于录取率以及分档录取的需要,其次是长期形成的社会认同。违此,理论上再好的改革都难以在实践中取得预想的效果。所以,高考命题改革应当以此为最大的前提,以新课程高考的时间节点为具体目标,在新旧课程的联结点上寻找改革的突破口,整体构思,有此有彼,有轻有重,逐步、稳定地到位。有人发现,上海高考的命题改革节奏大致是一年小改,两年大改,有一定道理。任何考试的有效性和可靠性都是相对其特定的测量对象而言的。置测量对象于不顾的命题,会使考试的结果失去意义,甚至扭曲对象的真实面貌。因此高考改革的步伐要有全局观念,不能单枪匹马,要允许广大教师有一个跟进、适应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互推互进、良性循环。

(二)有所为有所不为,大气才有大智,尽量在最重要的知识“点”或“线”上找“题眼”

“考查基本知识、基本线索”是一种原则,从操作层面看,是说起来清楚,做起来还会有不小差异的事情。如果站在教师和考生的角度看问题,就会发现这种说法其实并不令人放心,至少暗藏了不少弹性。为了多“争”一分,他们就得无奈地“多多益善”。但是,学生的时间是个定数,教师观念和行为的转变也并非一蹴而就,重了记忆,就必然轻了能力。因此,为了突出能力和素质,就必须按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考试改革的力度合理地降低记忆要求,一方面要在《考试说明》的“知识范围”中明确地删除一些知识点,减轻教师与考生实际上的记忆负担;另一方面要尽可能使“题眼”既在《考试说明》的“知识范围”中,又在课本的大事年表,或目录(高三中国古代史),或每章开头的概述中找得到。减轻教师与考生心理上的负担,使教、学、考三个方面有更为一致的共识和较为宽松的关系。由此,为教学和考试向能力、素质过渡拓展空间。

(三)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突出“学以致用”的宗旨

改革是一个连续的发展过程,新事物总是在旧事物中孕育后“破壳”而出的。上一期课程改革突出的“能力”与本次改革提出的“素质”之共同点是“学以致用”。无论“能力”,还是“素质”,只有在运用已学的知识、技能、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才能得到培养或表现。从在应用中考查记忆水平、理解水平,到在应用中考查知识、技能、思想方法的掌握与发展水平,乃至个性倾向、创造意识,是同一方向的不同发展阶段。为此,应当千方百计地引入多种形式的史料,构成“意料之外”的变式或情景,考查“情理之中”的目标,使每道题都“卖相好”(指从知识记忆向能力立意、素质与个性过渡)、难度低(指前述降低记忆要求)。这些一手材料,不仅能丰富试题的表现形式,使其生动活泼,而且能提高试题在考查目标上的有效性,体现史学的丰富多彩、博大精深,使学生感受“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史学原则。

(四)把握时代脉搏,转变史学观念,努力向人类文明发展史靠拢

上一期课程改革坚决摒弃和清除了“以阶级斗争为纲”,本次课程改革则进一步提出了文明史理念。尽管史学界对文明史的定义和体系还有许多不同的看法,但大家对其方向是充分肯定的,也有许多成果。问题是高考在现时这个过渡阶段是否应当有所作为?既保证具有高考的有效性和可靠性,又能够成为课程改革的积极力量?上海市的命题主要采取了三项举措。一是尽可能避开那些已经被史学界否定的偏颇或错误“史实”、解释或观点;二是尽可能引导教师和学生用目前已有共识的文明史的观点重新审视和思考已经学过的重要历史人物与重大历史事件及其脉络;三是尽可能按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把政治、阶级斗争及其作用放到应有的位置,并逐步开掘经济发展、科技发明、文化创新的内涵,注意引入社会生活、人文修养和时事热点等话题。有人以为,利用时事热点会降低试题的有效性,其实不然,关键还在于试题的考查目标。实践表明,如果按能力、素质立意和设问,不仅会明显地提高试题的有效性,而且会有力地推动课程改革,使课程贴近社会、贴近生活、贴近学生。

二、关于题型功能及命题技术等方面

根据以上准则,高考(上海)历史科命题对试题的总体结构、题型功能和命题技术进行了具体的探索。概括如下。

(一)选择题大致有四种常用切入方式,着重考查对基本历史内容的知晓、解释和运用能力,辅之以考查阅读、观察、推理等方法的能力

1.深入法。对重点知识合理地深入,辩证理解,以考查理解掌握程度。

●马克思说,启蒙思想家“已经用人的眼光来观察国家,并且从理性和经验中而不是从神学中引申出国家的自然规律”。其中“理性”的含义是

A 独立的思考与自主的精神

B 君主的权力与党派的信仰

C 国家的意志与精神的寄托

D 权威的判断与历史的传统

●洋务运动推动了我国的外语和科技教育。然而,当初京师同文馆增设天文算学馆,报名人学者却寥寥无几,主要原因是

A 欧洲列强的干涉B 顽固势力的反对

C 洋务官员的无能D维新人士的抵制

2.具像法。用实物照片、地图、图片取代文字,以考查观察能力。这类题最好是对非常容易的文字题作改造,而把重点设在信息的汲取与整理上,以确保其测量上的有效性。

●在下列文献中,反映20世纪第一个十年中国历史发展方向的是

3.情景法。用与教材难度相当的文献材料设置情景,以考查运用已学的知识、方法阅读材料的能力和对历史的理解、判断力。

●1918年,各省推选国会议员,“结果总是和控制该地区的军事要人的观点一致。……在17个向新国会派出代表团的省份中,有13个省的军阀是与段祺瑞结盟的。”

──费正清《剑桥中华民国史》

这说明段祺瑞

A 得到国民党的支持B 仿照俄罗斯的做法

C 屈从日本人的威胁D 继承袁世凯的衣钵

●目前,不少欧洲人的观念从“我是法国人”或“我是德国人”转变为“我是欧洲人”。从根本上看,这一变化反映了欧洲

A 货币一体化B 国家一体化

C 经济一体化C 军队一体化

4.逻辑法。用新的材料或情景提出方法性质的(如证据力度、正确推理等)问题,以考查思维过程与方法。

●北京人遗址中发现许多石片、石块,考古界认为有些是北京人创造的工具,最有力的依据是

A 数量很大,约有10多万件

B 出土集中,可能有意堆放

C 形状多样,有些还有锋刃

D 便于使用,留有打制痕迹

在以上四种方法中,深入法和情景法是用得最多的,占了最大的权重,主要是引导考生在学习中,能按历史学科的特征比较扎实地学习和思考课本作者对重要史实的分析、解释和评价,做好历史知识与思维方法的基础训练。比如,重大历史内容或变化的背景(国内外及其关系),条件(主客观、主次及其关系),矛盾(主要、根本、基本),原因(主客观、不同方面、主次等及其关系),目的(直接的、根本的),特点(时代烙印、贡献或破坏及其方面),作用(主要、次要、方面)、性质(一般、特殊),影响(主要、次要、方面及其程度),历史意义等。

(二)简释题大致考查六类能力

1.用新材料考查从历史文物、实景中汲取历史信息的能力。

●文物是物化的历史,它为后人留下了丰富的历史信息。观察下列关于唐代妇女的三彩陶俑照片,回答问题。(共6分)

问题:从这些陶俑中可以汲取哪些历史信息?

2.用新的数据或新老结合的数据和材料,考查从数据中汲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

●1607年,100多名男子乘三艘帆船从不列颠启航,远涉重洋,登上了大西洋彼岸。从此,这片土地开始在剑与火中孕育一种崭新的文明,人种构成也发生了加速度的变化。

1700—1860年美国人口种族构成的变化(单位:万人)

资料来源:[英]安格斯·麦迪森(AngusMaddison)著《世界经济千年史》。

问题:(6分)

(1)在这160年间,美国人口构成呈现了怎样的变化趋势?(4分)

(2)这种变化趋势对美国社会产生了什么影响?(2分)

3.用一段新的、理解过程又与历史有关的文字,考查注释、学习新知识的能力。

●全国人大十届二次会议期间,温家宝总理在答记者问时,引用了清末诗人丘逢甲《春愁》:

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问题:(5分)

(1)这首诗写于哪一年?(1分)

(2)为什么“四百万人同一哭”?(2分)

(3)“春愁”是中国古诗词中常见的词语,作者以此为题抒发了怎样的情怀?(2分)

4.在教材、教学的重点“目”中选点,用一个新的生动的故事,考查“神入”或从本质上把握历史的能力。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xlwlw/200127.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