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0推荐〗〖字数:1800字〗

提要:分析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结合新课标的要求阐述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再认识,总结课改实践的体会,明确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的关系,关注实施过程所遇到的问题。

关键词:体育教学实现学生主体认识实践

传统的体育教学观把体育视为教育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期待训练、改造教育者的活动。这种施加影响、改造受教育者的过程,实际上是教师单一主体观的影响过程,这种传统的体育教育观念往往只注重教师主体作用,而忽视了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这个问题成了严重阻碍当前新课程改革的绊脚石。笔者近年来在课改实践中,根据《课程标准》提出“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要求。对如何在体育教学中实现学生主体地位做了一些尝试。下面就谈谈个人的认识与做法。

一、对学生主体地位的认识

1、传统教学中忽视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

(1)学生主体自主活动缺乏。在过去的教学中教师都比较注重自己的主体作用,对怎样控制课堂、把握教学及怎样讲课都积累了丰富经验。但是在教师主体作用得以发挥的背后,却是忽视了学生的自主发展和主体思维活动。笔者对过去的课进行总结时发现,学生在课堂中的语言交流仅限于回答教师的提问,而学生自己提出问题的非常少。这说明在这样的课堂中学生的语言交往行为基本上只是一个“听从师命”的过程,学生缺乏自主性活动。

(2)学生主体之间交往缺乏。课堂中的交往对学生的成长至关重要。在传统的教学课堂中,学生往往处于被动状态,课堂上的交往形式主要是教师与全班学生的交流,而教师与学生个体、学生个体之间的交流就严重缺乏,由于学生主体性得不到重视,使本来能给学生带来快乐启迪、探索乐趣的课堂变得严肃和沉闷,压抑了学生活泼的个性和求知的渴望,使他们觉得体育课枯燥、呆板。

(3)良好的课堂气氛缺乏。传统课堂里往往是“教师指挥一切”、“听教师讲解、看教师示范、跟教师练习”,据有关调查表明:在传统课堂里有2/3的学生与老师缺乏交流,有1/3的学生认为老师很少与他们交换意见,沉闷的课堂氛围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同时在教学过程中,从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及教学评价多数采用了类似工业生产的管理模式,课堂教学就好像是机械化生产,什么环节、怎样做、容易出什么问题、怎么预防等都预先设置好。试图“制造”标准零件——学生。这种精雕细刻,机械化的教学模式是与新课程改革格格不入的。

2、在新课程背景下对学生主体地位的再认识

2001年7月发行《体育与健康(7—12年级)课程标准》的实验稿中提出:“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关注个体差异与不同需求,确保每个学生受益。”可见新课程关注的核心是满足学生的需求和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在注重发挥教师主导作用的同时,特别强调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通过对新课程标准的学习及课堂实践,使我对学生主体地位有了新认识。

(1)学生是具有独立自主性的主体。学生在体育教学中的一切活动不能由别人代替,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自主练习,而不是告诉学生该做什么、怎么做,要使学生能在教学中感觉到必须对所学的内容做出选择和判断。如:在快速跑教学中,针对教学重点与难点。我在课堂中设置了几个问题:a在快速跑中是摆臂快好,还是摆臂大好;b是不是尽量快和大幅度摆臂就一定跑得快?学生对问题进行讨论、探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再投入于课堂学习,结果课后学生的反映很好。学生主体地位一旦得以实现,学生掌握技能的热情会得到充分的调动。

(2)学生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主体。在教学中如果学生能主动配合教学,积极参与教学过程,这会使得课堂教学更有实效性。所以,体育教师若能让教学过程成为“教师启发诱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和自我教育”的过程,那么,学生便会在体育教学中“真正享受自由”。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xlwlw/200299.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