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学科建设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0推荐〗〖字数:5000字〗

摘要:大学是以学科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学术组织,学科建设是大学的基础性建设。大学学科建设的基本内容,包括调整学科布局、完善学科组织、确定学科方向、组建学科队伍、建设学科基地、确立学科项目、建立学科制度、营造学科环境等。学科建设没有统一的方法,但一般应遵循统一领导、制定规划、组织实施、评估检查、总结完善这一基本逻辑。

关键词:学科,大学;学科建设

一、学科与学科建设概念辨析

学科,在英语里称之为“discipline”。该词具有多种含义,包括学科、学术领域、课程、纪律、严格的训练、规范准则、戒律、约束、熏陶等。伯顿·R·克拉克认为:“学科明显是一种联结化学家与化学家、心理学家与心理学家、历史学家与历史学家的专门化组织方式。它按学科,即通过知识领域实现专门化”。[1]在我国,《辞海》把学科看作是“学术的分类,指一定科学领域或一门科学的分支”。[2]著名学者丁雅娴认为,“学科是相对独立的知识体系”[3]。笔者认为,所谓学科,是指对知识进行划分的一种单位。由于对知识划分的目的和标准不同,划分的结果也不一样。同一个知识单位,在不同的划分体系中可能处于不同的层级,即属于不同级别的学科。但不论哪一种学科划分体系,它都具有两方面的作用:一是起目录性的指导作用,规定了探索的范围和领域,成为人们认识和实践活动的对象;一是起范型的作用,指导着人们的认识和实践,因为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学科组织、制度、传统和文化。所谓学科建设,可以理解为建设学科或发展学科。它是指学科主体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和学科发展的规律,结合自身实际,采取各种措施和手段促进学科发展和学科水平提高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

理解这个概念,要把握以下几点:(1)学科主体是指担负学科发展职责的某种社会机构或组织,学科主体是多元的,高等学校、科研院所、政府机构或民间组织都可以成为学科主体。(2)学科发展既指学科的分化,又指学科的综合。(3)学科水平的提高既指学科整体水平的提高,又指学科某一方向、领域或方面水平的提高。

与其他类型的学科建设实践活动相比,大学学科建设有其特殊性,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大学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目的是以功能为依托的,任何实践活动的目的都必须建立在其功能的基础上。由于学科建设具有多种功能,如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等等,所以,学科建设的主体往往有多种目的。以何种目的为主,这取决于学科主体在社会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担负的社会职责。如政府是国家和社会的代表,其主要任务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发展,因此,政府机构进行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为社会服务,科研部门的主要任务是发展科学,进行科技开发,提高国家的科技竞争力,所以,科研院所进行学科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进行科学研究;大学作为人才培养的专门机构,虽然随着社会的发展其功能得到了较大的拓展,但人才培养仍是其主要职责,因此,高等学校进行学科建设的目的虽包括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但主要目的是培养人才。

第二,大学学科建设的内容较其他类型的学科建设活动更为丰富。学科建设活动一般包括确定学科方向、选拔学科带头人、组建学科梯队、调整学科机构、建设学科基地、营造学科环境等内容。大学学科建设除这些内容外,还包括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学位点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校园文化建设等其他类型的学科建设所不具有的内容。

二、大学学科建设的内涵

大学是以学科为基础建构起来的学术组织,所以,学科建设是大学的基础性建设,牵涉到学校工作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大学的一切工作都与学科建设有关,但不能由此说大学的一切工作都是学科建设工作。笔者认为,从学科建设的内涵出发来考虑大学学科建设的内容,应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调整学科布局学科布局是指学科在大学的分布状况,它不仅决定了一所大学的学科结构,而且决定了大学的功能、特色,影响着学科水平的提升。因此,大学进行学科建设,首先要着手学科布局的调整。

第一,要进行科学定位。所谓定位,就是锁定目标的位置。通常情况下,每个组织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关键是不清楚目标所在的位置。大学也是如此。每所大学都知道自己的目标是培养人才、发展科学、服务社会,但往往不清楚自己要培养什么层次、具有什么样的知识和能力结构的人才,发展什么学科以及在什么水平上发展这些学科,怎样服务社会和在什么领域、通过什么方式服务社会。所以,在学科建设的目标定位上,普遍存在着片面追求“高、大、全”,相互模仿、缺乏个性的问题。如综合性、多科性,国际化、开放式,研究型、高水平,世界一流、世界知名、国内一流等,成为学科建设定位上流行的术语。这表明,学科建设如不能正确定位,学科布局的调整就只能是盲从或无所适从。

第二,要从本校实际出发,建构综合化的学科体系。所谓综合化的学科体系,是指能够促进不同学科的文化、精神、制度和思维方式交叉融合的学科布局。建构综合化的学科体系,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需要,是科学发展以综合为主的规律的要求,是社会服务的需要。当然,建构综合化的学科体系,并不是说学科布局越全越好,因为学科综合化也有程度、层次和水平之分。不同层次和类型的学校,要根据自己的学科实际,有选择地调整学科布局。但不论什么学校,要建构综合化的学科体系,在学科布局上都应涵盖文科、理科和工科三大学科领域。这里的文科、理科和工科,分别指的是人文社会艺术科学、自然科学学科和应用科学。中外著名大学的办学实践证明:办大学,没有文科,办不出氛围;没有理科,办不出水平;没有工科,办不出效益。当前,我国大学在建构综合化的学科体系上存在着一个误区,即认为学科综合化就是指学科门类齐全。其实,综合化并不等于学科门类齐全。世界著名的研究型、高水平大学大多是综合性大学,但学科门类并不齐全。如哈佛大学、耶鲁大学、芝加哥大学没有工学院,普林斯顿大学没有医学院、商学院、法学院。但另一方面,没有一定数量的人文社会艺术学科、自然科学学科和应用学科也不可能实现学科的综合化。

如上述大学在学科布局上基本涵盖了人文社会艺术学科、自然科学学科和应用学科。再如麻省理工学院虽然以工科为主,但它的自然、社会、人文学科的实力也很强,经济学、语言学世界闻名。牛津大学原来以人文学科为主,但现在它的自然、应用学科,如冶金、材料、医学的实力也很雄厚。我国已有不少大学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如清华大学解放后成为一所多科性的工科大学,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为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学校制定的学科建设目标是“发展工科优势,加速理科与管理学科的发展,完善人文、艺术学科布局,争取在生命学科方面有所突破”。正如时任清华大学校长王大中所说:“没有一流的人文社会科学,清华大学就不可能建设成世界一流大学。”再如中国人民大学是一所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主的大学,为满足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需要,学校制定的学科规划原则是“主干的文科、适当的理科、必要的工科”。用纪宝成校长的话说,就是“我们适当发展理工学科,不是点缀,不是时尚,而是为了实现人文社会科学学科与自然科学学科必要的交叉融合,促进科学的发展和学术的繁荣,同时也是为了在校园内实现文科思维方式与理工科思维方式的结合或融合,形成人文素养与科学精神相结合的有利于人才健康成长的校园氛围”[4]。

2.完善学科组织学科组织是学科布局的载体,学科发展必须以学科组织为依托。没有一定的学科组织或学科组织设置不合理,学科的发展就会受到很大的制约。

我国大学的学科组织由于受1952年院系调整的影响和改革开放后的自我建构、相互模仿,普遍存在着两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学院设置过多,院系并存,导致学科分割严重。如北京大学2002年不包括医学部,设有15个学院和15个独立的系,清华大学不包括医学院,有13个学院和5个独立的系,重组后的浙江大学有20个学院,吉林大学有40多个学院。二是院系设置没有层次,不能反映不同性质学科之间的逻辑关系,结果是对所有院系统一要求,违背了不同学科发展的特点和规律。这种状况不仅严重影响学科之间的相互交叉、融合,而且造成不同学科之间的盲目攀比、恶性竞争。相比之下,国外著名大学的学院设置不仅普遍数量较少,而且各学院之间层次、职责分明,教学、科研互通,合作方便,非常有利于学科的发展。据2002年中外大学校长论坛“大学的专业调整、学科建设、科研与开发工作”课题组对美,英、日、加等国和我国香港地区30所世界著名大学的调查,发现这些大学平均设有9.7个学院,其中,6所大学的学院设置数量在5个(含5个)以下,9所大学的学院设置数为6—10个,设置学院数最多的是密歇根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分别为17和15个。[5]

从学院的职责和相互关系来看,国外著名大学的学院设置一般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基础学科所在的学院,一般称为文理学院。也有的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三者分设。这是大学的基础学院,主要承担本科生的教学任务和从事基础学科的研究生培养及科研工作。第二层次是应用学科所在的学院,即职业学院,如工学院、商学院、医学院、法学院、农学院、教育学院、建筑学院、公共管理学院、新闻学院等。这些学院除工学院外,一般只培养研究生,从事应用学科的研究。通常情况下,一所大学会根据自己的实际只设其中的几个学院,以体现自己的特色。在学院之下,一般设系或研究所等基层学术组织。除此之外,大学和学院还设有许多跨学院或跨系的研究中心,以培养跨学科的研究生和从事跨学科研究。国外著名大学的这种学科组织建制非常值得我们学习,我国大学应结合实际,积极进行学科组织的改革;一要适当减少学院数量,规范学院设置,提高学院内学科设置的综合性,二是尽快成立本科生学院,把本科教育从与研究生教育、职业教育混为一体的状态中剥离出来,同时加快发展职业学院,把职业学院做大做强,三是根据需要,成立各种跨学科的研究中心或研究院。

3.组建学科队伍学科队伍是学科建设的主体,学科建设必须依靠学科队伍来实现。没有一支高水平的学科队伍,就不可能建设高水平的学科。首先,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在学科队伍建设中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准确把握学者的特点,要认识到“主宰学者工作生活的力量是学科而不是所在院校”,“学者们对学科的忠诚往往大于对事业单位的忠诚”,并根据这个特点着力营造一个尊师重教的校园环境,即宽容的人文环境、宽松的学术环境和宽裕的生活环境。其次,要注意形成合理的结构。虽然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特点,如基础学科的研究强调自由、独立,应用学科的研究注重团队合作,但作为一支队伍,要形成合力,就必须有合理的结构,包括年龄结构、能力结构等。一般而言,一支健全的学科队伍,应有1名学科带头人,3—5名学科骨干和一个包括若干科研助手、事务助手、技术助手在内的支撑体。第三,要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拿破仑有一句名言:一群由一只狮子率领的绵羊能够打败一群由一只绵羊率领的狮子。带头人对一支队伍的战斗力具有决定作用。在学科队伍建设中,必须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学科带头人的作用,具体表现在对学科队伍的定向作用、管理作用和整合作用三个方面。

4.确立学科方向科学发展的无限性决定了任何一个学科都有很多发展方向。任何一个学科组织都不可能在所有的学科方向上争创一流,它必须作出选择。选择学科方向,包括选择学科方向的数量和确立具体的学科方向两个方面。选择学科方向的数量,要根据师资队伍的状况来确定。师资队伍强大、科研水平高,可以多确立几个学科方向;反之,则要少确立几个学科方向,以免力不从心,但至少应保证一支学科队伍有一个明确的学科方向。确立具体的学科方向,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顶天”,就是要深入到学科的前沿,学科方向的前沿性,决定了学科建设的时效性;二是“立地”,就是要考虑学科方向建设的可行性,没有可行性,再好的学科方向也没有实际意义。确立学科方向的方法,可以依靠专家群体,采用“头脑风暴法”、“德斐尔法”等。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xlwlw/200384.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