角色扮演法在初中生物课堂教学中的应用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0推荐〗〖字数:1500字〗

角色扮演法是指课堂教学中根据教学的需要,在教师的组织下由教师或学生依据教材扮演特定的人物,在扮演过程中开展学习的活动。这种方法角色扮演过去大多出现在社会学科的教学中,在自然科学课程的教学中出现较少。但随着新课程的推进,人们越来越关注学生人文素养与科学和素养的结合,这就为角色扮演法在生物课堂上提供了广阔的应用舞台。

一、角色扮演法在教学中的独特作用

1、能激发学生兴趣,活跃课堂气氛

初中生青春勃发,大都喜好模仿,乐于表现,课堂中参与角色扮演的学生期望自己的表演得到教师、同学的认可,从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角色扮演法正是适应了学生的这种年龄特点,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处于学习的主体地位,并在此过程中,改变以往教学中“满堂灌”的情形,达到活跃课堂气氛的目的。

2、为师生的双方的全面发展提供平台

在角色扮演中,参与的学生身兼资料收集员、编剧、导演、演员多职;没有参与的同学会饶有兴趣地观看演出,听的会比以往更为认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获取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会得到培养,教师对学生认知过程的规律、认知的广度和深度以及学生个性特长会把握的更为准确,从而达到教学相长、共同提高的目的。

3、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教育家观察发现,一个人的学习效率,随着教学方法的不同,有着以下明显分别:(1)如果只是听,学习效果是30%;(2)边听边看,学习效果是50%;(3)藉着听、看和实际操作,学习效果可以达到80%。流传久远的学习原則,也说明了(1)WhatIhearIforget;我听了,就会忘记;(2)WhatIseeIremember;我看了,我记得;(3)WhatIdoIknow。我做了,我就知道。所以,依照此自然法则,角色扮演法确实是有其可取之处。[1]

4、促成学生正确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的形成

学生对社会或自然事物的扮演过程,有利于其对社会及自然事物的关心。在扮演过程中,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学生会学会关爱生命、关注社会,逐步提高正确地分析和鉴别能力及自己的人文素养。

二、角色扮演法在教学中的适用范围

“角色扮演”作为教学活动中的一种具体形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但是,角色扮演也不是生物课中任何教学内容都能适用的:那些本已具有具体形象或生动描述的分类、形态、结构的生物学内容,毋需设计角色扮演;其适用的范围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用于带有很强的说理性或学生觉得枯燥无味的抽象知识

例如,在讲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一节中,围绕人体所需主要营养物质的作用和营养物质的食物来源的这一目标,采用“学生看病”的角色扮演方式进行:课堂上让一学生扮演“医生”,让另外几个学生分别扮演家有“大头娃娃”的“母亲”、过度肥胖、夜盲症、脚气病、坏血病、佝偻病、贫血的患者、让这些学生分别描述患病的症状,之后由扮演“医生”的学生给他们讲解患病的原因及进行治疗的建议,不当之处,由其他学生指出并补充。运用这种角色扮演法能化抽象为具体,使“死”的知识活过来,并生动地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中。

2、用于带有争议性,学生由于主客观因素不能全面看待的知识

例如,在讲授《病毒与人类的关系》时,让学生在阅读课文后,分别以普通公众、医务人员、科技工作者的身份谈谈病毒对人类的利弊。这类知识主要集中在科技与社会方面,如“细菌与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等,运用这种角色扮演法能让学生学会站在不同的角度辩证的看待问题,以科学的态度去认识生命世界。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xlwlw/201042.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