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中正确把握“晓之以理,动之以情”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0推荐〗〖字数:1800字〗

摘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是千百年来教育界广泛使用的教育法则,面对迅速发展变化的二十一世纪,面对思想紧跟时代而又非常单纯的初中生,此法则需要我们不断探索完善以便更好的适应他们,以利新课程改革教学工作顺利进行。本文就是从这个角度出发旧话重提,仅此抛砖引玉提出以下几点拙见:

⑴、我们的队伍中仍然有思想观念陈旧者;

⑵、我们有些教师对本学科的实质和目的认识不透;

⑶、现行教材仍定位在大量理论、计算上,缺少研究性、开放性知识和方法指导。笔者以为首先教育者本身应是终生的学习者;其次应加强自身素质的培养,先已晓之以理,改变思想观念,正确认识自然学科这门综合学科,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领会精神,让学生真正做到晓之以理;最后要用情来帮助教学,动之以情;

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教育体制改革的逐步深化,教育的力度加大了,教育的步子也迈开了。“自然科学”在教改的大潮中也大刀扩斧地进行着改革,观如今之《科学》,可谓天文、人文、理化无所不容,全面步入综合。在内容上更加注重面向全体,注重扎实的基础知识,注重学生在知识、技能、科学方法和情感意识等方面的全面发展;在形式上,更注重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协作精神和社会发展的关心程度,更多地注入了科教兴国思想。“关注环境,关注生存,关注发展”成了这门学科的主导思想。那么,如何将这个思想贯注到学科教学中,便是我们教育者值得深思的问题.能让学生喜学、爱学、好学、愿学,即是我们的欣慰.

我省合科比较早,在综合理念上也较成熟。使该学科在综合性、包容性、实用性等方面表现也较出色,也因此去掉神秘面纱越来越贴近生活,更多了几分新切感,时代感。从这个角度看,“自然科学”是极富魅力的,应该会吸引每个学生的视觉和听觉。可事实并非如此,问问学生们吧!在他们的眼里,这门学科永远是错综复杂的电路图,让人看不懂;永远是生涩呆板的元素符号,让人难以解读。为什么会这样呢?自然学科在这些主体们的眼中竟变得如此陌生、遥远,索然无味呢?究其原因,我们不妨从以下几点积淀已久的问题说起:

第一,我们教师队伍中仍然有些教师思想观念陈旧,教学方法不当,把个活生生的教材,变成了死的教条,只注重了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了对学生学法指导,能力培养。我们每天置身于自然教学环境里,忙碌于每一节教学的课内、课外,忙着“搬运”备课笔记,以应付各式检查;每一节内容都滔滔不绝讲析,“灌输式”仍占统治地位;每一本作业都仔仔细细地按标准答案批改,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学生在我们的大包大揽、一板一眼中与自然打交道。其实,小学的“常识”课可以算作现今中学“自然科学”的基础,但是他们却什么也没学到,因为这门课是不参加统考的,于是它的地位明显降低,只为教而学,为有这门课而象完成任务,学生们则犹如雾里看花。这个认识“自然”的窗口变得模糊不清了。就这样,一步步,学生们关于“自然”的视觉观察力和思维敏捷性被消蚀了,也因此养成了读书不求甚明,思考处于被动懒惰状态,孩子们原有的灵性被蒙上了阴影。

第二,我们有些教师对自然学科的实质和目的认识不透。苏东坡说过:“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句话很有道理,我们置身于“自然科学”教学中,却似乎并不明白为什么要教这门学科?学生们为什么要学这门学科?大多数教师认为,学习自然科学是为以后的高等教育做准备,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则是用来应付中考。也正是这样,我们便充当了一个“搬运工”的角色,把课本上的搬到黑板上,学生们再把它搬到笔记上,在这样简单的操作中,“自然科学”的魅力便荡然无存,“公式多得记不完”这多年来已被尘封的顺口溜又被学生们重新唱响。也正是这样,我们没有用更多的资料充实我们的课堂,我们没有将理论联系到实际,忽视了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忽视了传授学生学习技巧,忽视了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思考未来。而这些恰恰是我们无形中为学生学习自然科学设置的障碍,造成了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被动性和能力缺陷。由此看来,我们的教学不能简单地定格在“晓之以理”上,而应进一步先已“晓之以理”,通晓和掌握必要的学科相关知识、教学法、中学生心理与健康等来帮助我们教学。而后再让学生晓之以“理”,晓之以“法”(此处指学习的方法和技巧)。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yll/200234.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