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年代以来我国教育智慧的研究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0推荐〗〖字数:2100字〗

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我国教育,由于受计划经济思想与管理机制影响,学校教学过于强调知识的传授和课堂教学的计划性,影响了教师和学生创造性、独立性的发挥。新课程呼唤动态、创新、生成的课堂,关注教师和学生的生命体验。新的教育理念、课堂教学的构建,教师和学生对教学和学习的热爱及其主动性的发挥,需要教育智慧。

一、教育智慧的概念

学者们主要从理论和实践两个层面分析教育智慧。从理论上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教育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能力,教育教学经验总结和概括的能力,也是教师对学生、对人的本质、本性的认知、理解的水平和能力;从实践角度来看教育智慧,认为教育智慧是教师有效地、创造性地开展教育教学实践活动的技能和表现力。但研究者更关心的是从教育实践的角度研究教育智慧,看作是教师素质在教育实践中的具体外化,这反映了当前教育智慧研究的实践需要,即迫切地需要提高教师解决教育实践中面临问题的能力。不能否定,研究教师素质与教师专业化,最终是要提升教师教育实践能力。但教师实践中生成的教育智慧,它的特性是复杂的:既是理性的,包括着实践者知识、经验的综合运用、分析能力;又是感性的,与教师自身的情感、意志、伦理、价值观等密不可分。而这一点在研究中未能给予足够关注,很大原因是对实践及实践智慧的认识偏差。

研究者对实践智慧的理解,主要引述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亚里士多德及国外的一些学者对实践智慧的理解主要集中在德性层面,并认为实践智慧是理性的。笔者认为,实践智慧是教师通过对具体的教学情境和教学事件的关注和反思,将感性的、表面化的经验提升之后的一种实践能力。实践智慧有随机;感性、非理性的因素。同时,在某种意义上又有理性化的特征,比直接的教育经验迁移性更强。

应该肯定教育智慧是对教育知识、教育理论的超越。教育知识是形成教育智慧的基础,教师要形成教育智慧,在拥有大量教育知识的基础上,还需要善于反思、总结教育知识和教育实践行为,内化提升为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同时,教师还应具有良好的个人素质。如反思的能力,良好的人格品质,教育时机敏感性,敏捷的反应能力等。

二、教育智慧表现的研究

对教育智慧表现的研究,有论者主要指出教育机智是教育智慧的重要表现。教育机智表现为教师善于机智地“引入”“传授”“转化”“点拨”“应变”和“发现”。

还有论者认为。教育智慧表现为具有系统感受和准确判断教育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的能力;具有把握教育时机、转化教育矛盾和冲突的能力;具有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生活、学会生存的能力;具有有效地组织创造教育、培养创新精神、促进个性发展的能力;具有科学决策、有效调整教育行为的能力。

刘创对教育智慧表现的论述更为全面,教育智慧除了表现为教学机智外,还表现在教师引导学生学会认知,培养创新精神等方面的能力。笔者认为把教育智慧的表现定位于能力维度上比较合适,教育智慧应当是教师感知、辨别、判断各种教学情境并作出正确、合理决策的能力,也是发挥学生与自身主体性的能力。

三、教育智慧的获得

教育活动只是获得教育智慧的条件之一,教师必须具有一系列的素质和能力才能获得教育智慧。所以,拥有一定的素质、能力的教师是可以在教育活动中获得教育智慧的。对教育智慧的获得途径,论者们分别从不同层面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有的论者将教育智慧的获得途径概括为在教师的实践行为中获得和在对教育行为的反思与再行动中获得两种。

将教育智慧的获得分为从实践和行动中获得的论者认为,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通过语言、动作、眼睛、表情、榜样、气氛甚至是沉默,以教师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能力素质,促进学生的学习和个性成长。教育教学实践乃是教师教育智慧的营养之源、发展之基。教育智慧可以通过向学生学习、向自己的实践学习,细心体察、感悟教育现象,注意从中总结、积累、消化和吸收有益的东西,以丰富和充实自身的智慧。对教育行为的反思也是获得教育智慧的重要途径。与情境中的智慧性行动不同,反思性行动是从情境中撤离出去反思行为的方法和后果。这样的反思,有利于教师对教育行为的全面的、深刻的认识和教育经验的积累,有利于教师教育思想的积淀和升华,从而又可以对教育实践行为产生好的反作用力。

也有学者认为,教育智慧的传承和创新,需要进行多元化的教育研究。教育研究不仅依靠教育科学,也要靠哲学、心理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种学科,形成多角度、多层面的研究。教育智慧的产生,需要加强对话研究,实现教育主体间的相互交流,达到对教育新的理解。再者,还应该从科学智慧、人文智慧中去探索教育智慧。

还有论者认为,问题启发式教学和综合实践性教学的教学形式更有助于教育智慧的获得。综合实践性教学对教师教育智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智慧体现在对各种实践活动的良好控制中,体现在对教育时机的适时挽救、弥补和创造里。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yll/200553.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