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教育发展的若干对策与建议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0推荐〗〖字数:3800字〗

内容提要:“十五”以来,浙江教育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仍未能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本文在分析现阶段我省教育事业面临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新时期进一步发展浙江教育事业的若干对策,供政府有关部门决策参考。

关键词:浙江教育;发展;对策

“十五”以来,浙江教育事业虽然取得了明显的成绩,但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基础教育发展不平衡。由于受区域经济和历史教育基础的影响,浙江省城乡间、区域间和学校间仍存在较大差距,结构性矛盾非常突出。从区域看,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海岛教育资源总体供给能力不够,生均教育资源拥有量、师资水平、教育观念等仍存在较大差距;从层次看,幼儿教育和经济欠发达地区高中普及程度是薄弱环节;从学生看,贫困家庭子女、民工子女、心理行为偏差和身体残疾学生需给予特殊关爱。二是高等教育层次偏低。

2004年全省地方属高校研究生与本专科学生在校生比为1:13:12,全国平均值为1:10:7;教学科研型大学不足,除浙江大学外,没有一所高校进入国家“211工程”之列;全省地方高校博士点14个,硕士点228个,在全国排位倒数第6位。国家重点学科、实验室、工程研究中心数量明显不足。三是职业教育模式陈旧,特色不明显。教育、劳动部门“两张皮”现象突出,劳动准入制度滞后,社会需求无法转为教育动力。四是教育投入总量不足,办学体制改革有待进一步深化。全省财政性教育经费占GDP比重仅2.44%,政府投入筹资渠道缩减,保障不力,人员经费比例过大,公用经费偏少。“越位”和“缺位”现象明显。“缺位”表现在政府对义务教育投入不足,“越位”表现为对非义务教育既管基本建设投资,又管事业经费拨款,既管教学又管后勤科研,既管在职教师又管离退休人员。

针对上述问题,从建设教育强省的角度出发,笔者认为新时期进一步发展浙江教育事业应采取以下对策。

一、强化教育事业发展的政府责任,全面实现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1.强化义务教育的政府责任,加大政府对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发展义务教育是政府的责任。国际经验表明,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和地区,义务教育投入就越是体现政府为主。浙江省作为我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政府理应充分承担起对义务教育投入的责任,以更好地推进义务教育的公平发展。为促进浙江省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政府要加大对义务教育,特别是农村义务教育的投入。据测算,建议“十一五”期间,全省义务教育预算内教育拨款占义务教育总经费比例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到2010年争取达到70%以上,使农村义务教育预算内教育拨款占农村义务教育总经费的比例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到2010年争取达到80%。

2.加大对农村地区的转移支付和对口支援力度,促进地区之间的教育均衡。浙江省级财政要加大对经济困难县(市)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支持县级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支出不低于税费改革前的水平并有所增加,特别是要增加对丽水等欠发达农村地区和洞头等海岛困难县区的教育专项转移支付。除了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资金用于欠发达地区农村中小学实施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扶持欠发达地区教师队伍建设等以外,我们建议还需采取以下措施:通过制定接受合格中小学教育的经费标准,不足部分由市级财政进行转移支付,如还不能达到规定的经费标准,再由省级财政进行转移支付,以保障全省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各级政府要重视教学软件的开发,通过加强教师在软件开发方面的培训,有效地解决教学软件开发中开发者不懂教育,教师不懂软件开发的问题,以教育信息化促进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

3.切实加强农村学校建设,实现学校之间优质教育资源配置均衡。各级政府要通过增加投入、改善办学条件、配强学校领导班子和师资队伍等措施,切实加强农村学校建设。继续实施“浙江省万校标准化建设工程”,争取到2007年,使全省80%的学校基本达到国家和省规定的办学标准,做到校园布局合理、环境良好、校舍安全、设施配套,达到相对均衡水平;要花大力气办好一批县镇农村寄宿制学校,保证学生饮水、住宿、食堂等生活设施安全、实用。

4.为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子女提供免费教育,资助贫困学生完成学业,为弱势群体提供公平的受教育机会。必须更大程度地关注弱势群体,并列入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部门的议事日程。要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和共产党人的使命感履行起为流动人口子女提供“同城教育待遇”,通过推广宁波海署地区对民工子女教育的成功经验,让他们真正接受与常住人口子女同等的教育机会。要高标准、高质量地发展浙江省的特殊教育事业,除了建设一批高水平的专门的特殊教育机构外,还要深入研究、探索诸如智残儿童“随班就读”的形式、内容和方法,让他们能在成年后真正融入主流社会。还要切实保障经济困难家庭子女受教育的权利,通过在全省范围内推广“教育券”等资助形式,将扶困助学专项资金直接发放到城乡困难家庭手中,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上不了学。

二、建立高教与经济社会互动发展机制,打造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

互动高教与经济发展,已成为浙江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浙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这两大持续发展战略的新时期“交汇关口”。

1.引进国内外的先进管理经验、课程及教材等,努力形成浙江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的特色和知名品牌。浙江打造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既需要注重硬件建设,更需要注重软件和环境建设。通过积极引进国内外先进的办学和管理经验、引进渐江打造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基地急需的学科带头人、课程、教材和教学管理方法,并通过推动相关课程、教材和教学改革,使浙江的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形成特色、具备较强的人力资源市场竞争力。

2.大力推进高校依托行业、企业办学,积极推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浙江构建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培养基地,必须使高校与当地的经济发展需求、行业优势、企业发展趋势密切结合起来,以行业、大型企业为依托,为高校人才培养提供多种形式的合作与支持。为此,各高校所在市级政府需要制定专门的鼓励性政策、提供必要的支持,在科学分析“十一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和劳动力市场对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基础上,针对行业、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需求,鼓励和引导各相关高校围绕实用性、技能型的特点,面向市场自主办学,并围绕相关领域的人才需求特点,提高自身品牌和竞争力。

加强高校与企业的合作,需要高校以行业、企业、市场对人才规格需求及其“订单”为导向,确定培养目标和发展规模。实行有计划、有预测、有针对性的“订单培养”,有助于学校根据实际需要把握办学方向、调整专业设置、改变专业口径,避免错位和盲从,使专业设置更加符合企业和市场的需求,使学生学到真本事、真技能。校企结合还应该逐步发展到更高层次:高校在企业定“需求”的前提下,进一步鼓励企业参与定人才规格、定课程计划、定评估标准。只有这样,企业的“订单’才不仅仅是一张“用人”的预订单,而是包含着从培养目标、课程计划到教学方法、评估方法在内的一整套培养计划,是一组广义“订单”的集合,才能够对形成全省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技术人才基地提供巨大支持和支撑。

3.推行灵活的弹性学制,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浙江打造高素质应用型专业性技术人才基地,决不能因循守旧,必须在培养机制和模式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全球经济、政治、科技、社会、文化都在发生急剧的变化,必将对各级各类教育产生深刻的影响,为此,“刚性”的学制已不能很好地适应浙江的市场需求,特别是技术应用型人才培养,更需要实行学习与工作交替进行的弹性学制,积极推行学分制改革。

实现弹性学制须增强动态的连续开发人力资源的观念,允许就学者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对未来、学习计划进行不同的设计,通过分阶段学习,最后完成学业。学生在规定的学习年限内,可以在保留学籍的基础上去创业、打工和实践。实行弹性学制需要解决课堂与实践的脱节和学生普遍缺乏实践经验的问题,需要提高高等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率,需要与就业市场共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互补的运作机制。

三、明确服务面向,注重能力培养,深化职业教育改革

1.努力构建适应浙江社会经济发展的职业教育新体系。职业教育的统筹管理、发展规划与服务保障并不单纯是教育部门的事务。世界各国职业教育的管理并没有相同的模式,但相同的一点却是并非由教育主管部门单独管理。在我国,职业教育发展事实上涉及劳动保障、人事、产业等多个部门,离开了多部门的联合与协调,职业教育就难以获得真正的健康发展。全省各级政府机构,只有统一步调、齐抓共管,职业教育发展才能够获得良好的政策环境。

为此,需要面向全省不同地区的产业发展实际需要,科学确定全省和各地的职业教育发展重点。以市场需求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以素质教育为主线,通过加快推进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和资源整合,发挥政府和市场的双重作用,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职业教育办学,形成公立、私立并举的职业教育发展局面。即可由政府有计划、按步骤地逐步加大资源投入于理、工、农、林等类型的职业教育,用政府支配的公共资源发展具有竞争优势产业相关的职业教育,同时把商、经、管、语言等类型的职业教育的大部分逐步过渡于民办或社会力量办学。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yll/200583.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