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走出启发式教学的两个误区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0推荐〗〖字数:1700字〗

启发式教学是教学实践中一个古老又新颖的课题。从孔子提出启发式教学至今2000多年的历史中,启发式教学日益展现出自身强大的功能。当前,许多教师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常步入两个误区:一是“教师一问,学生集体回答”;二是“启而不发”。我们如何才能走出这两个误区?

《学记》中提出“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三条原则,意思是说,引导学生而不牵着走,就能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严格要求而不施加压力,就不会使学生视学习为畏途;初露端倪而不和盘托出,就可以让学生独立思考。由此可见,引导好学生进行独立思考是走出启发式教学两个误区的关键所在。

摒弃集体回答问题的方式,变“启发同答”为“有思而答”

教学中步入第一个误区,主要是由于教师刻意追求课堂气氛的活跃而要求学生积极配合所造成的。有时,教师还深感声音不够洪亮或者怕学生答错,自己充当学生中的一员在前面领答,把本来就不难的问题答案说出了一半。

对此,我们应摒弃课堂集体回答问题这种方式。理由有三:

1.教师提出的问题,学生不加思考就集体回答出来,说明问题太简单,学生并没有进行深刻的思维,这样的提问没有价值。

2.集体回答问题时,部分学生随声附和,容易给教师造成错觉,即便一部分学生有了新想法,也没有机会表达,不利于学生个性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发展,教师也很难了解学生掌握知识情况的脉搏。

3.教师提出的问题即使有价值,由于没有为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学生不能进行积极的智力活动,即不能进行“有思而答”,学生的学习也就失去了意义。

所以,教师设置的问题以启发的方式提出之后,要为学生留足独立思考的时间。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采取的方式可以多样:

(1)如果问题难度适中,学生能够独立解决,教师就可以请一名学生独立回答(鼓励新异的思维)或者让学生直接把思维过程写下来交由教师面批。

(2)如果问题较难,无法独立解决,可采用小组讨论的形式,发挥集体的智慧,使问题在“合作学习”中得到解决。

(3)如果问题有更大的难度,小组交流在短时间内也很难完成,则可把问题作为悬念留在课后解决。这样,学生就有了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

例如,在引导学生做完初中化学第二册(鲁教版)《碱的性质》实验后,增设这样一组富有启发性、递进式的实验问题:

①有两瓶无色溶液分别是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怎样用化学方法把它们鉴别出来?

②通过什么实验及现象可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钙溶液反应?

③能否用同样的实验及方法来证明二氧化碳也能跟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④能否设计一个实验装置证明二氧化碳能与氢氧化钠溶液反应?

第一个问题多数学生很快就会有了解决的方法,但思路不尽相同:有的学生想到可分别向两瓶溶液中通入二氧化碳,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溶液就是氢氧化钙溶液,无此现象的就是氢氧化钠溶液;也有的学生很快想到可以分别向两瓶溶液中滴加碳酸钠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的是氢氧化钙溶液,无此现象的就是氢氧化钠溶液。此问题虽然难度不大,但若集体回答,各说各的课堂会显得很乱,而请学生单独回答便于学生取长补短,使他们的个性思维得到进一步深化。第二、三两个问题较为简单,设置的目的是为第四个问题做铺垫,这两个问题可直接让学生个人回答,由其他学生进行补充总结。第四个问题属于培养学生创造能力的“创新设计”题,可作为一节课快结束时的小组讨论问题,如仍未解决就留作课后思考题。这样,学生就有了足够的时间进行思维的集中与发散,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实践证明,许多课堂上无法解决的问题学生在课下是能够独立完成的。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yll/200814.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