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楼梦》中黛玉之死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150推荐〗〖字数:7500字〗

前言:也许是冥冥之中的一种造化吧,儿时心灵深处的一种共鸣,时至今日,竟然让我和这部伟大的名著有了某种千丝万缕的联系。初识的一些朋友,他们常常会有意无意地将我和林黛玉联系在一起,从他们的言语和眼神里让我深深地感受到了他们的审视和遗憾。我感谢诸位的抬举,上天没有赋予我绛珠仙子的天生丽质,然而如果拥有黛玉的品质与才气,我也不枉在这世上做了一遭女儿身。然,唯有望尘莫及可以形容我对自己的悲悯。黛玉是多么圣洁的女神化身,在这个时候,我能做的,就是不遗余力地为自己心目中的女神洗刷“罪名”。

整理了一下思绪,今天,终于有勇气将自己的这一观点实实在在的发表出来,与朋友们分享,还望各位能不吝赐教。说实话本人不太喜欢逻辑性太强的文字,干巴巴的一长串文字按照一二三依次罗列,让人头疼,可是这篇文章确实是一二三,怪只怪那位老师偏让我写成,没办法,大家将就一下吧。

论文摘要:

《红楼梦》是一部流传最广、意义最深远且文学价值也是最高的章回小说之一。然而遗憾的是后四十回遗失,后来又由文学家高鹗所续,于是续中各个人物的命运,四大家族的命运是否符合原作者本意,一时成了后人争论的焦点。本文聚焦“金陵十二钗”之一的林黛玉的结局,力图从前八十回原作者对于黛玉的偏爱、宝黛之恋、以及贾母对黛玉的宠爱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刘心武先生推测“黛玉沉湖”的结局,品析“黛玉沉湖”所能凸显的之美。本文从这三个方面来剖析后续的不妥之处:

一、后续黛玉之死与曹雪芹对黛玉的偏爱不搭调。宝钗和黛玉作为《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二人不分上下,然而从众人的眼光中明显感觉的宝钗近乎完美,所以黛玉作为金陵十二钗之首,必有过人之处,必有作者偏爱的原因,然后续黛玉之死却未凸显黛玉的人格魅力。

二、后续“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未能体现出宝黛之间的经典之恋。黛玉与宝玉的恋爱,是全文中的经典恋情,二人两小无猜、心灵相通,然在黛玉临死前却“焚稿断痴情”,充分说明黛玉对宝玉有多么的失望,他们的爱情连起码的信任都没有了,这样的恋情又有何经典可言。

三、后续贾母反倒成为黛玉之死的刽子手,不符合贾母对黛玉宠爱的实际。黛玉做为贾母唯一的女儿的骨肉,贾母怎会不加倍疼惜,所以,贾母不是宝黛爱情的破坏者,而恰恰应该是保护神。而后续中黛玉之死在贾母健在之时,而且贾母又似乎成了黛玉离世的另外一个幕后刽子手,这断不符合常理。

关键词:红楼梦,黛玉之死,浅析

曹雪芹的一部《红楼梦》不知倾倒了多少代人,这是一部流传最广、意义最深远且文学价值也是最高的章回小说之一。作者将他一生辛酸的血泪史,将他的生活中所发生的事情和感受,借作品中这一虚拟贾府的兴荣衰败折射出来。在这样一个大观园里,上演着人间百态,其中的悲欢离合、喜怒哀乐都像是发生在我们身边,让我这样的初级红迷如痴如醉。不管你有怎样的生活经历、兴趣爱好,只要你愿意去读,便可以享受到其中不同层次的艺术魅力。然而遗憾的是后四十回遗失,后来又由文学家高鹗所续,于是续中各个人物的命运,四大家族的命运是否符合原作者本意,一时成了后人争论的焦点。后续结局有很多地方有待商榷,再次,本人就黛玉之死提出自己一些浅显的看法,供大家批评指正。

黛玉,小说中的女主角,“金陵十二钗”之一,贾母的外孙女,林如海与贾敏之女,宝玉的姑表妹,也是他毕生难忘的恋人。这是一位集美貌、灵性,才华于一身,纯真率直又敏感多思的女子。她是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精心塑造的典型人物之一,在第九十七回中,“焚稿断痴情,魂归离恨天”。

香魂一屡随风散,愁绪三更入梦遥

带着这样的离恨与悲切,在《红楼梦》的第九十七回中,身为《红楼梦》中群芳之首的林黛玉就这样在知道宝玉结婚的消息后,“焚稿断痴情”,拖着病弱的身子一气而亡。大家都知道,《红楼梦》的后四十回系高鹗所续,很多人都认为对于黛玉之死,显得过于仓促而不完整,除与前八十回的描写有所矛盾之外,更让众多和曹雪芹一样厚爱黛玉的读者们,大失所望,高鹗就这样的就归结了林黛玉,实难说服众人。

一、后续黛玉之死与曹雪芹对黛玉的偏爱不搭调。

现在的好多男性朋友们在谈到林黛玉的时候,大多都还会“谈黛色变”,纷纷表示不喜欢林黛玉这样的女子。我不觉替黛玉喊冤。很多人对于林黛玉的印象,都是基于八七版的电视剧《红楼梦》,陈晓旭所饰演的黛玉形象深入人心,深受大家的认可,但是其中黛玉的风流敏感,悲观厌世,更是通过黛玉的“林黛玉焚稿断痴情,苦绛珠魂归离恨天”刻画得淋漓尽致,八七版的《红楼梦》,是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拍摄的,所以,这样的让人遗憾的黛玉形象,是和高鹗所续的黛玉结局不能分离的。剧中的林黛玉纯真率直、实话实说;心地善良、待人真诚、但是又时而多疑、小性、爱发脾气,多愁善感甚至于时时泪眼婆娑,以泪洗面。宝钗是绝对有理由成为许多人倾慕的对象的:她的美貌比黛玉有过之而无不及;她的才华比起黛玉的仅仅表现在诗词上的“仙才”来说,宝钗可谓“全才”,如博学杂收无所不能;在人情练达方面,宝钗更有惊人的表现----古语云:“事上谄者,临下必骄。”而宝钗竟可以两全,以至贾府上下,除了宝玉、紫娟等少数只重感情不讲实际的人以外,竟没有希望黛玉胜出的。

这样在宝钗面前略逊一筹的女子,又如何能担当起《红楼梦》中女一号的重任呢?在曹雪芹前八十回的描写中不难看出,作者本身对黛玉是偏爱有加的,这样一位受人偏爱的女子,她的美中不足方显地形象的丰腴与生动,这是现实生活中的一个非常立体的人物形象,她的出类拔萃之处比将在后面得到升华,作者应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然而让人无比遗憾的是,这种写法却让高鄂误解,把黛玉描写成了如此形象,这种个性变本加厉,更加多疑、多泪、多刻薄,以至于本来就虚弱的身子更加病弱,直到一病不起,后来在得知自己心爱的人与别人结婚后,终于含恨而亡。大家都喜欢阳光健康的人,想必曹雪芹本人也会赞同这样的观点,他对黛玉这种形象的刻画意欲引向何处?黛玉之死将会怎样升华黛玉的品格,成为我们想要迫切揭开的谜底,然后续黛玉之死却未凸显黛玉的人格魅力。

二、后续“林黛玉焚稿断痴情”未能体现出宝黛的经典之恋。

大家都知道,黛玉与宝玉的恋爱,是全文中的经典恋情,从二人的初次见面感觉便非同一般。一个心中想到“好生奇怪,倒象在那里见过的,何等眼熟。”一个笑道“这个妹妹我曾见到的。”二人这“远别重逢”似的感觉就映射出他们是心灵相通的,注定了他们之间是要有一场惊天动地的爱情将要上演。在第十九回“意绵绵静日玉生香”的场景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宝黛之间的亲呢无忌。两小无猜的一双小儿女,脸对脸地躺在床上说那小耗子的故事。宝玉巧妙的借小耗子的嘴称赞他爱慕的小表妹是“最标致美貌的一位小姐”却又是一个“极小极弱的小耗子”听的黛玉翻身爬起来,又笑又拧,好不热闹,二人的爱充满了无邪的天真。

秋窗风雨夕宝玉挑灯而至,临别时,刚刚披裳戴笠的出去了,又翻身进来,问道:“你想吃什么呢?你告诉我,我明儿一早回老太太,岂不比老婆子们说的明白?”他经常刚下台阶,又复翻身回来,几个重复地问着:“你夜咳嗽几次?醒几遍?”这种繁琐重复的语言不仅黛玉听懂里面所包含的不寻常的爱,连读者也能从中体会到那不同的份量。

第三十四回,晴雯把宝玉的旧手帕放下后,冰雪聪明的黛玉马上就体会出宝玉赠绢的意思。有人认为作者在写宝玉赠帕情节与明代冯梦龙所编《山歌》中的一首歌词有关。歌曰:“不写情词不写诗,一方素巾寄心知,知心拿了颠倒看,横也丝(谐音“思”)来竖也丝,这般心事有谁知!”(1)我个人认同这种解释,黛玉领会其意,便提笔在帕上写了三首诗,第一首有泪,第二首有泪,第三首仍有泪,她要用眼泪去浇灌爱的花朵。二人共读《西厢记》,在黛玉葬花之时,宝玉亦是在一旁捡拾落花,以衣兜花。八十回后的贾府发生重大变故"事败,抄没".宝玉遭祸离家,淹留于"狱神庙"不归,久无音讯,吉凶未卜.黛玉急痛忧忿,日悲夜泣,中"泪尽而亡".程高续稿中,黛玉临死误解宝玉负心,我认为不是很好."泪还露债"是处于黛玉对宝玉无限的爱怜,而不是因为误解.忽略了宝黛知心知己的前提下,也把这段感情看的太低了.脂披云"盖宝玉一生行为,颦知最确.试想这样心灵相通的一对恋人,感情怎会脆弱到如此不堪一击,只凭别人的一面之辞,就一个“宝玉,你好。。。。”结束了这段唯美的恋情。

三、贾母对黛玉的宠爱,与反倒成为黛玉之死的刽子手,不符合实际。

贾母不是宝黛爱情的破坏者,而恰恰是护法神。一些研究者根据前八十回中一些表面现象断定雪芹原著八十回后也有贾母弃黛取钗的情节,实际上都属皮相之见,完全站不住脚。如第二十二四写贾母特意为宝钗作生日,似乎是贾母喜欢宝钗不喜欢黛玉的“伏线”,但这一回中有一条脂批明明说“……最奇者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不闻为作生辰,却云特意与宝钗,实非人想得着之文也。此书通部皆用此法瞒过多少见者,余故云不写而写是也。”可见正面写贾母给宝钗作生日,而黛玉过生日反是“不写而写”,乃是一种写作方法上的出奇制胜,与未来的“金玉姻缘”毫无关系,脂批不明明说“黛玉乃贾母溺爱之人”吗?正因为对“溺爱之人”不正面写作生日,才是“实非人想得着之文也”。

又如有一次宝玉招着贾母称赞黛玉,结果反赞了宝钗,似乎也是贾母喜钗厌黛的依据。殊不知这里面有着很深的人情世故,贾母当着薛姨妈称赞宝钗乃是十分自然之事,如果她对薛姨妈不赞宝钗反而夸奖自己的亲外孙女黛玉,倒是十分可笑的,不通情理的。还有人说贾母在“破陈腐旧套”时批评女儿倾心于一个男人为“鬼不成鬼,贼不成贼”,就是为反对宝黛恋爱,更属牵强附会。早在第一回中雪芹就对那种“佳人才子等书则又千部共出一套,且其中终不能不涉于淫滥”的陈腐旧套大如鞭挞,第五十四回作者不过又借贾母之口予以指斥罢了。这只说明雪芹对“陈腐旧套”的厌恶之深,与贾母对宝黛恋爱的态度毫不相干。当然,这段话出自贾母之口也符合贾母太上权威的身份,符合她见多识广,阅历颇深的年龄和个性。至于书中曾写贾母询问宝琴年庚八字,薛姨妈心中“度其意思,大约是要与宝玉求配”,便说出宝琴已有了人家,似乎贾母已排斥了宝玉配黛玉的可能。殊不知作者在这里只是借宝琴“间色”而已,因为宝琴是书中“陪客”,并非主角(见《薛宝琴不入薄命司》)。何况,如果说贾母想为宝玉求配宝琴没有考虑熏玉,她不是同样没有考虑宝钗吗?总之,前八十回中并没有贾母反对宝黛恋爱的任何“伏线”。

相反,前八十回中屡屡透露出贾母正是宝黛恋爱的保护者,后来只因贾母早死,种种事出非常,才造成了宝黛恋爱的悲剧。第二十五回凤姐对黛玉开玩笑“‘你既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给我们家作媳妇?’众人听了,一齐笑起来。……官裁笑向宝钗道:‘真真我们二婶子的诙谐是好的。’……凤姐笑道:‘你别做梦给我们家做了媳妇,你想想’,便指宝玉道:‘你瞧人物儿门第配不上?还是根基配不上?模样配不上?是家私配不上?那一点玷辱了谁呢?’……”甲戌本有脂批说“二玉事在贾府上下诸人,即看书、批书人皆信定一段好夫妻,书中常常每每道及,岂其不然,叹叹?”庚辰本有脂批说“二玉之配偶,在贾府上下诸人,即观者、作者皆为无疑,故常常有此等点题语。我也要笑。”可见宝黛之配已为贾府诸人所公认,那首先当然是得到了贾母的默许。

如果贾母反对宝黛恋爱,那么那样精明和善于逢迎贾母的凤姐,怎么会公然拿宝黛恋爱开玩笑呢?李纨称赞风姐“诙谐是好的”,正因为宝黛之配合府公认,尤其合老太太之意,风姐的笑话十分聪明而对景。贾母喜欢宝钗不假,对李纨那种温和贞静的性格也曾予赞扬,但她似乎更偏爱凤姐、黛玉那种能说会道、有棱有角的性格类型。陪侍贾母的鸳鸯不是好惹的,而从贾母那里出来的晴雯也是敢笑敢骂,锋芒毕露。第七十八回贾母对王夫人说:“但晴雯那丫头,我看他甚好,怎么就这样起来?我的意思,这些丫头们那模样儿言谈针线多不及他,将来只他还可以给宝玉使唤得。”而对王夫人挑中的袭人,贾母则认为“我只说他是没嘴的葫芦”,并不十分喜爱。尤可注意的是,晴雯是黛玉的“影子”,贾母挑中晴雯“给宝玉”,正暗伏她挑中黛玉与宝玉相配。

应该说黛玉的任性与欢喜,都是在贾母的呵护下才有的心境!黛玉不是贾母计算的筹码,她是她的亲人,是她时时刻刻都要关心牵挂的孩子!紫娟说府中唯有贾母疼黛玉,是真心话。紫娟原是贾母的丫环,自然了解贾母的喜好,知道黛玉离了贾母只有凭人欺负的份了,可知看透府中形势,盼望贾母替黛玉安排好终身大事。

其时贾母如何不知此事,只是因为王夫人,贾母不得不把事情做得稳妥些,她自然会好好的安排好黛玉的未来,这才是保护黛玉的根本,她怎么舍得让黛玉任人欺负呢?所以双玉的亲事,因了贾母的坚持,是有成的机会的,也就是得到过公开。但后来贾府变故,黛玉因病而去。才有了金玉之事,不过那时贾母黛玉皆不在。若有黛玉在,宝玉如何能另娶他人!若有贾母在,必不会任黛玉伤心的!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后四十回中对于黛玉的结局的描写,和原作者之意相差甚远。刘心武先生根据前八十回情节和脂批线索,推测林黛玉最后结局乃是“沉湖”而死。本人也深表赞同,他的依据总结一下,有以下几条:

1、因为林黛玉搞过葬花,所以她有“行为艺术”的瘾,泪尽之日,她盛装打扮,缓步走入湖水。

2、她是天界绛珠仙子投胎,所以她会选择自己离开尘世。

3、“冷月葬花魂”,所以她选择在月夜沉湖。该日应当是中秋。

4、共读西厢之后,她听到戏子们练歌,听到三句“花落流水红”,“水流花落两无情”,“流水落花春去也”,刘心武认为“美如花朵的青春少女最后会在水中结束她的生存。”

5、诗社里林黛玉号“潇湘妃子”,而历史上真正的潇湘妃子娥皇和女英正是泪染竹斑,殉情入水。所以黛玉也会同娥皇女英。

6、桃花社填柳絮词,黛诗中有一句“粉堕百花洲”,粉是花粉,洲乃是水域。像花一样的她也会死在水域。

7、宝玉到水仙庵的井边祭跳井而死的金钏,黛玉讽王十朋祭江,实际嘲宝玉,说“天下的水总归一源,不拘哪里的水,舀一碗看着哭去……”未必需要“祭江”或者“祭井”。所以刘心武认为,后文必有情节,宝玉舀了一碗水,祭奠沉湖的黛玉。

8、元妃省亲时所点四出戏,第四出《离魂》,曹雪芹原文剧目下有脂批“伏黛玉之死”。刘心武认为《离魂》是《牡丹亭》一折,而《离魂》中有几句唱词,能够再次证明黛玉死亡的线索,“人到中秋不自由”,证明中秋夜死;“奴命不中孤月照”,照应“冷月”;“残生今夜雨中休”,照应“夜”;“风剪了玉芙蓉”,黛玉在怡红夜宴时占花名占到芙蓉,所以黛玉就是芙蓉,芙蓉又是水中花,所以就该死在水里。

对于“黛玉沉湖”之说,有很多人也纷纷提出了反对的意见,然而,毕竟是小说,毕竟是艺术,艺术源于生活而高于生活,大家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去杜撰另一个后四十回。不管怎么写,本人觉得有一点需要注意,那就是:黛玉之死因死于主动。因为只有这样,方能显黛玉灵秀大气之胸怀,才可见宝黛二人泣鬼神之恋情。

刘心武先生也深刻地剖析了在那样的一个大家族里,每个人之间、每个势力之间的权力之争,人人都打着自己的如意算盘,个个走在为自己规划着权欲未来。面对这样的局面,一向聪明灵秀的林黛玉难道感受不到吗?试想黛玉在保全宝玉的情况之下,作出了牺牲自己的决定,选择“沉湖”作为了断,既符合书中一些细小情节的暗示,又丰富了人物形象。这样的爱情岂不更加唯美感人!这样的黛玉形象岂不更加光辉动人!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rwyjlw/261845.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