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进我国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对策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150推荐〗〖字数:5300字〗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职业的迅速发展,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愈来愈受到的广泛关注。为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质量和效率,我国高等职业院校普遍实施了产学研合作教育,它是高等院校与社会经济相结合,在学术环境与产业环境中通过教学、科研和生产实践三方面的结合,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的一种开放式的人才培养模式,是产学研合作在教育教学领域中的一种表现形式。本文针对目前我国多数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不高、缺乏热情和主体意识这一现实问题,分析其成因并提出建设性对策。

【关键词】高等职业教育/产学研合作教育/对策

1引论

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技术人才。这类人才的培养不仅需要学校课堂教学,还应该为他们提供相应的社会实践、工作现场的实际训练,通过行业企业这一重要的教育环境和教育资源,使其完成知识、技能的建构。因此,作为培养这类人才的主体,高职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紧密合作,以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在互利双赢的原则基础上,积极探索合作培养人才的高效运行机制,探索产业界与高职院校深层次合作的形式与途径,使人才培养成为双方合作的最稳定、最基本的形式和自觉行为之一。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实现高职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加快高技能人才培养的速度,效率弥补我国高技能紧缺人才的缺口,提高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推动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2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积极性不高的原因

高等职业院校与行业企业合作培养人才,开展产学研合作教育,这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必由之路,是社会经济发展的迫切要求,是高技能人才培养的内在规律的要求。但是,行业企业的参与积极性不高、缺乏热情,成为制约这一人才培养模式顺利实施的症结所在,也是高职教育改革亟待解决的难点问题之一。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积极性不高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2.1国家政策措施不完善

这主要表现在政府对倡导和支持企业参与合作教育还只停留在口头和纸面上。在政府出台的大量相关政策文件中,提倡高职教育走产学合作之路的不少,但是与这些文件精神相配套的、可操作的政策实施细则却很缺乏,致使政府的倡导无法通过具体的政府行为来实现。例如,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加强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的《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国务院关于大力推进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等,都对产学研合作教育有一系列明确的要求。但是,对于很多涉及如何激励企业积极性的具体问题,如,怎样减免参与合作教育的企业的税收,减免比例怎样确定等的具体实施办法,以及很多类似的政策措施,都还处于一个起始阶段。一些地方性的法规政策更是如此,切合地区高职院校和企业实际特点而由政府出台的有关鼓励产学合作的政策法规、实施细则几乎是一片空白,这不仅直接影响了当地经济建设与职业教育的发展,更不利于企业参与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工作。

2.2高职院校内部存在问题

首先,高职院校存在认识误区。面对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许多高校仍然抱着计划经济时期的传统观念,不主动出击,坐等企业上门,不了解用人市场的需求变化,“闭门造车”,专业设置与快速变化的社会人才需求严重错位,生产的“产品”既不适销,也不对路。其次,定位不明确。一些高职院校倾向于与国内外知名企业或国有大中型企业合作,这固然有利于为学校争取更多的教育投资,有利于提高高职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层次和学校的知名度。但这样的企业毕竟占少数,他们选择合作院校也会有很多条件限制。而我国大量正在崛起的中小企业,特别是新兴的民营企业,才是当前技能型人才的主要需求者,也是与高职院校合作的最大、最有潜力的群体。第三,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不高。目前,我国仍然有相当多的高职院校定位模糊、办学无特色,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模仿普通本科院校教学,所培养的学生不能熟练掌握应有的职业技能,一线工作能力欠缺,使高职教育的社会口碑受到一定影响,这是企业对高职院校的合作热情反映平淡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2.3企业成本收益的影响

从本质上看,成本收益是影响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最主要因素。企业作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独立经济实体,独立成本核算是企业调整生产经营战略的重要依据。当前,企业面对人才需求,一般会采取两种方式:一是自己培养,或者委托、参与培养机构培养;二是直接引进,即通过人才市场选聘。两种方式都将产生一定的成本,这种情况下,成本收益分析成为企业做出选择的重要工具。如果要将产学研合作教育纳入企业计划,企业必须对它的相关成本与收益进行计算或估算,并将其结果与直接引进人才的成本和收益进行对比,从中挑选最有效率的一种方式。从这个角度看,目前企业缺乏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积极性的主要原因是企业选择合作培养方式的成本过高,或者该方式使企业获得的收益不能补偿人才培养的成本。另一方面,我国国有企业现已基本实现了从原有的固定工制度向弹性化的合同工制度转变,在合同工制度下,如果没有其他的约定或者惯例,雇佣关系的维系将完全依据合同条款,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员工跳槽的机会大大增加,如果企业参与职业教育或职业培训,将会面临这部分投资流失的风险。

3促进我国高职教育产学研合作共赢的对策

针对上述原因,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提高企业参与产学研合作教育的积极性:

3.1加强社会舆论的正确引导

3.1.1加强对社会公众的舆论引导

政府通过各种媒体和媒介加强宣传国家的职业教育政策,宣传职业院校的特色办学、特色专业以及成功的人才培养经验等。同样,高职院校也应该发挥自身优势,在当前国家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有利形势下,主动借助媒体力量对学校进行全面宣传,从而引导公众全面了解今天的高职教育、高职院校,转变它们的偏见和错误认识。

3.1.2加强对企业的舆论引导

目前,很多企业尚未认识到自身的社会责任除了满足社会的物质需求还有为社会培养人才,因此,加强对企业的舆论引导,首先,要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使他们认识到教育不是学校单方面的闭门造车,而应该是全社会共同参与的事业。其次,社会舆论应该有针对性地对企业和高职院校的合作形势、合作成果进行重点宣传,起到对其它企业的示范作用。

3.2强化各级政府的政策保障

高职教育的大发展是吸引广大企业参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的基本条件,也是目前亟待解决的一个社会问题,除了加强社会舆论的积极引导以外,我国各级政府的政策保障是强有力的措施之一。当前,我国政府已将职业教育提升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战略高度,把发展职业教育作为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抓。在中央和政府的指引下,各级地方政府也应该抓住机遇,在制定职业教育政策措施方面有所侧重。

3.2.1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社会地位

首先,改革高职院校的招生政策。如,取消高职院校与普通高校招生时的统一考试,或者取消统一考试时高职院校的最后批次录取,以此来弱化高职院校的“末类”形象。其次,完善职业教育体系。如,在高等职业教育中设置更高的培养层次,使高等职业教育除了与中等职业教育连接以外,还能够上接本科、研究生乃至博士层次,形成完整的职业教育体系,学生能够在技术运用和操作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向更宽、更深的层次延伸。在此基础上,加强与普通高等教育的横向沟通和联系,使两者平行发展、互相渗透、互为补充,发挥两类教育的优势,形成真正的高职教育的“立交桥”。

3.2.2完善校企合作的各项配套措施

以提高企业参与合作教育的积极性,规范产学研合作行为,推动合作教育的可持续发展为目的,制定相关法律政策及各项配套措施。例如,建议制定《产学研合作教育法》,进一步明确和规范政府、学校、企业在产学研合作教育中的责任和义务;相应地,制定《产学研合作教育实施条例》保证该法的具体实施。又如,制定《合作教育经费使用管理办法》,以增加对合作教育的资金支持,并保证经费的使用效率和透明度;制定《企业教学实施办法》来规范和指导企业部分的实践教学环节;制定《企业奖励实施办法》,细化对参与合作教育的企业的各项奖励、激励措施,以便于具体实施。

3.3高职院校不断提升教育教学水平和质量

3.3.1按照企业需求培养人才

从高职院校的角度出发,要吸引企业积极参与到产学研合作教育中来,就要让企业得到“实惠”,而在企业看来,能够从高职院校得到的最大“实惠”莫过于得到自己急需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和技术服务。因此,高职院校必须按照企业的需求培养人才,这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人才培养的盲目性,增强人才的“适销”性,从而提高学校的人才培养效率。例如,当前,我国职业院校广泛实施的“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就是学校与企业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双方联合实施订单培养,学生毕业后直接进入合作企业就业的一种培养模式。该模式因为能够最大化地体现企业对人才的特殊需求,又能缓解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因而备受职教界和产业界推崇。

3.3.2以“研”为突破口提升高职教育的品质

这里讲的高职教育的品质,包含高职教育的内涵、质量、吸引力等方面。“研”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应有之义,但一直以来却因为“产、学”备受关注,而忽视了“研”的作用。因此,以“研”为突破口,是提升高职教育品质的重要途径之一,它包括两层涵义:一是倡导学校师生的科研活动。相对于初等、中等职业教育而言,高等职业教育是职业教育体系的高层次,因此,“科研”在学校中的作用不能忽视,它是高职教育品质的具体体现之一。不同于普通研究型大学将科研重点放在基础性研究上,高职院校职业性、技术性、社会性等特点决定其科研重点应该放在对企业的应用技术开发和服务上。在合作教育过程中,让教师和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企业的技术攻关中去,帮助企业解决生产过程中的具体技术问题,既可培养学生具有开阔的、面向产业发展未来的长远眼光,又能凸显学校教师的科研实力。二是学校主动与科研院所联系培养人才。借助科研院所的教育资源弥补校、企合作育人过程中的不足,例如,聘请科研机构的技术人员来校任教,以培养学生基本的创新思维和研究方法,使他们了解最前沿的科技信息、研究成果,提高学生的科研素养。

3.3.3重视教育、教学的质量管理

质量管理源自企业管理,指的是企业为了使其产品能够满足不断更新的市场质量要求而开展的策划、组织、计划、实施、检查、改进等管理活动的总和。在与经济密切结合的过程中,高职院校从企业中汲取管理要素成为学校发展的助推力量。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质量管理,尤其是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质量管理,就是要在完善其组织机构、规章制度的同时,根据企业的需求和学生成长、成才的需求做好校、企合作的策划、组织、计划、实施、考核、评价、改进、创新等管理活动。重视产学研合作教育的质量管理,对于高职院校来说,是改革教育、教学管理的一个重要方面,更是从学校管理的角度来提升高职教育品质的表现。

3.4搭建产学研合作与自由沟通的平台

首先,打通校企之间的信息通道。通过建立和完善高职院校与相关行业、企业专用的人才供求信息网络,使企业的用人信息、学校的招生信息以及双方的合作意向等能够及时发布出来,供它们自由选择与“联姻”,使有意参与合作培养的企业能够在第一时间找到适合的院校,使有特色的高职院校能够为社会所认同,双方的合作能够在最短时间内得到实现。其次,建立和完善合作教育的中介组织。该组织将专职收集校、企双方的合作育人信息,并促成合作意向的实现,是更加人性化的合作沟通平台。再次,完善区域内的劳动力市场,使其步入法制化、规范化的轨道,成为区域内各种类型、各种层次人才就业的公平竞争的场所,同时能够及时反映一个地区的人才供求状况。

3.5积极借鉴国外先进的职业教育理念和经验

纵观当今世界上的多数工业发达国家,无不是倚重其国内的职业教育而发展起来的。美国、加拿大的“合作教育”,德国的“双元制”,日本的“官产学合作教育”,英国的“三明治式”合作教育,等等。无论称谓如何,它们有一个最显著的共同点,就是学校与企业不同程度地结合,共同培养各行各业的一线实用技术人才,从而积累起这些国家坚实的经济基础。在我国政府提出大力发展有中国特色的职业教育的新时期,为推动我国经济建设发展进程,积极借鉴这些先进国家的职业教育经验和理念是非常必要和重要的,它有利于我国利用后发优势,少走弯路,推动职业教育的跨越式发展。

4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职业教育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为此,高职院校和企业应立足于我国的实际,加强协商与研究,积极探索、实践有中国特色的产学研合作的新模式,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进步,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注入一份力量。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zyjylw/244625.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