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连通与协调机理研究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150推荐〗〖字数:8400字〗

摘要: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它们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互动关系。这种关系通过资金联结、价格联结、工具联结以及这些联结下的资金流动关系体现出来。然而,政府监管政策的变化、金融体系的发展以及金融创新的不断加快等因素,会导致市场主体和金融工具的结构性变化。进而影响两个市场的联结。因此,大力发展中国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构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有效的连通与协调机制,是中国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货币市场;资本市场:连通渠道:动力机制

一、引言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相互影响,不可或缺,共同决定着金融市场的发展进程。有关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相互关系。国内外学者分别从规范与实证的角度做过一系列的分析与研究。Cramer(1986)、RoU(1989)等人通过对美国货币供应量与股价之间的关系研究表明,美国货币供应量的变化可以用来解释股价的变动;Rigobon(2001)衡量了美国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的反应,研究结果表明货币政策对资本市场波动的反应十分强烈;Cassoh(2002)通过使用欧元区几个国家(不含希腊)1980至2000年间主要经济变量的季度数据,检验了欧元区国家的资本市场在货币政策传导中的作用。

随着中国市场经济改革的深入,以及金融体系变革和制度创新的逐步深化,包括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在内的金融市场有了巨大的发展。国内学者对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研究也日益深入,唐齐鸣(2001)、董小君(2004)运用均衡分析的方法,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关系界定为价格均衡关系,认为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非均衡发展导致了两个市场之间连通协调障碍,并针对性地提出了一些策略与建议。谢平(2000)、钱小安(2001)、桂荷发(2000)、许崇正(2004)围绕货币政策是否关注资本市场价格,从定性的角度分析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紧密关系。嘲援成(2003)、郭金龙(2004)’等对资本市场与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分析表明,货币政策到资本市场的传导机制是顺畅的,并认为相对于利率而言,货币供应量对资本市场影响较大。吴少新(2003)则认为我国金融市场由于受发展程度和体制因素的制约,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处于相对割裂的状态,严重影响了金融发展的进程。地有学者对中国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些计量实证分析与数据检验。汪小亚(2003)、王一萱与屈文洲(2005)通过对我国证券市场、全国银行间同业拆借市场和国债市场中的时间序列数据进行分析与检验,得出了大致相同的结论,认为我国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已经建立了明显的联动关系,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特征。

还有学者从加入WTO宏观背景下来考虑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系,如朱新蓉(2004)提出在目前我国货币市场资金进入资本市场的规模和路径具有较大不确定性的情况下,应该加强和完善两个市场开放运行的监管。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次序的研究上,秦池江(1995)、曹龙骐(1996)、李格平(2004)等认为应该先发展货币市场。上述研究成果从定性与经验以及定量基础上,对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的连通与协调的机理进行了相关分析与阐述,给本文的写作提供了很多有益的启发。但上述成果对于两个市场连通与协调的内在机理的深入分析还有所欠缺,尤其是关于两个市场连通的微观动力机制的分析更是很少提及。本文拟从两个市场连通与协调的微观机理出发,通过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资金流动的微观机制进行考察,研究两个市场连通与协调的内在动力机制,以揭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内在联系与连通的规律,并对有关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提出一些建议。

二、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连通的渠道

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作为金融市场的核心组成部分,虽然有期限与功能上的区别,但二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连通性。而贯穿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内在联系的是市场信息,这些信息以各种特征的金融工具及其价格表现出来。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连通渠道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资金渠道

资金渠道是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直接沟通的渠道,也是一种最为基础的渠道;资金互动是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关系的“根结点”。从银行等金融中介具有货币创造功能来看,货币市场资金进入资本市场会大大促进资本市场成交活跃;但货币市场缩减同样对资本市场具有倍缩效应。从微观经济主体的资金运用行为上分析,依据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投资者根据收益性与风险性的判断在货币市场资产与资本市场资产之间进行投资组合。当两个市场的预期收益率发生变化时,投资者将调整其资产组合,从而引起资金在两个市场间流动,形成两市场的资金联结,因而两个市场资金联结的渠道在微观表现上是由于投资者的资产选择行为所致。从社会资金总量上看,两个市场的资金客观上存在着此消彼长的关系。在追求利润动机的驱动下,货币市场资金往往通过多种渠道流向资本市场,资本市场资金也通过上市公司在商业银行的存款以及证券公司在商业银行的保证金存款形成信贷资金来源。市场参与者为了获得高收益,使资金频繁地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流动;哪个市场的收益率高,资金就流向哪里。正是由于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两者之间存在这种互动、竞争的关系,金融市场才能形成合理的资金价格,在此基础上的资金流动才能引导资源的有效配置。

2利率(价格)渠道

利率是货币和资本的价格,其变动维持着金融市场上资金的供求平衡。在一个统一的市场体系下,资金可以在两个市场之间自由流动,资金的趋利性质也必然带来资金的同利性。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预期收益率的差异会引起两市场的资金相互流动,收益率高的市场受到投资主体的青睐。资金的相互流动又使两个市场的价格具有联动性,进而形成均衡化的资金收益率。所谓均衡化的资金收益率,是指在对收益和风险进行调整后,两个市场的实际收益率水平应该是相同的。货币市场的价格、收益率都可以表现为货币市场的利率水平;而货币市场的利率具有基准利率的性质。它直接决定了资本市场上金融资产的价格和收益率水平。

3金融中介与金融工具渠道

派生货币是现代金融体系的重要特征之一。在货币派生过程中,金融机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经营存贷款的银行机构通过存款、贷款、再存款、再贷款的循环过程,可以创造出相当于原始存款几倍的资金。非银行金融机构虽不能创造货币,但随着金融工具的发展,也在产生着较强的派生功能。由此,中央银行在货币市场投放的基础货币经放大后进人资本市场。金融中介机构尤其是那些能够同时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进行的交易行为,引领着金融市场价格的变化与资金的流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工具也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在一定条件下它们可以相互转化。特别是随着金融市场的发展,现代金融工具的创新已经使两者的期限划分显得越来越不重要。如利率按期调整的贷款,实际上就考虑了长期资金需求的稳定性,也兼顾了双方对收益与风险的权衡。此外,一些衍生金融产品如期货、期权和互换等,很难说是长期还是短期的金融工具。正因为如此,当今的资本市场和货币市场的区分,在国外已变得模糊,一般将这两个市场统称为金融市场或资本市场等。

4金融风险渠道

风险在不同金融市场之间传播,也体现着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动关系。风险的传播是指某一资产市场中的价格冲击影响其他资产市场价格的现象。传播可以通过许多不同的途径来实现。对于传播的易感性,由市场是否具有相互关系的宏观经济风险决定;而传播的强度,则由套期保值的能力、有无衍生市场和信息的不对称性来决定。Kodres和Pritaker(1998)的研究发现,通过对宏观经济风险进行跨市场套期保值。可以实现风险的传播。通过这一途径,某一市场中的异质冲击可以被传播到另外的市场中去。冯芸、吴冲锋(2002)的研究表明,亚洲金融危机期间几个主要亚洲国家货币市场和股票市场的确存在风险传播的现象。而且他们的研究还发现,危机期间各市场之间的引导和互动关系,远比危机前和危机后市场较为平稳的阶段要复杂得多,多数市场在危机前并不存在引导和互动关系,在危机期间则出现了引导和互动关系。

三、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连通与协调机制分析

在金融市场的有机整体中,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这种联系主要通过资金联结、价格联结和工具联结以及这些联结下的资金流动关系体现出来。两个市场的主体和金融工具的组合决定了两个市场联结的微观基础,以及在既定的微观基础下的资金流动的动力机制;而政府监管政策的变化、金融体系的发展和金融创新等因素,会导致市场主体和金融工具的结构性变化,进而影响两个市场的联结。

首先,从资金流动的方向来看,金融工具的收益率差异是导致资金流动的最基本动因。在金融市场的利率结构能维持在均衡水平的前提下,两个市场间资金流动的方向主要受两方面因素的影响:第一,经济周期对资金流动的影响。一般来说,当经济处于繁荣阶段时,生产性资本的收益率较高,导致资本市场资金需求的增加,资本市场工具收益率上升,引导资金从货币市场流向资本市场。这种资金流动格局加上因生产规模扩大引致的流动性资金需求增加,会使货币市场工具利率上升,最终结果是两个市场的利差消失,同时社会整体利率水平上扬。第二个因素是中央银行的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实施货币政策,首先影响的是货币市场工具的利率,而扩张性的货币政策会使货币市场工具的利率下降,导致资金流向资本市场,使资本市场工具的收益率下降,最终降低了社会整体利率水平。

其次,从资金流动的规模与效率来看,两个市场参与者的交易活动所形成的资金供给和需求能力,是决定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结规模和效率的根本原因。在市场参与者数目足够多的假定情况下,可考察主体结构和工具结构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间资金流动的影响。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结方式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首先,出于防范金融风险的目的,政府管理层对金融业一般都采取较为严格的监管措施,这会直接制约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发展程度、参与者的规模以及对不同市场的参与广度和深度,从而对两个市场的互动产生影响。金融监管政策主要通过两个途径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结产生作用:第一,对各类金融机构业务范围的限制以及利率的管制等措施会造成其业务范围拓展的困难,导致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各子市场无法充分发展,金融工具较为单一,从而加剧两个市场的分割,阻碍两个市场的有效联结;第二,对参与者市场准人的限制,会影响参与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交易主体的数量以及这些主体对各子市场的参与程度,这同样会造成两个市场问联结渠道的减少,加剧市场的分割。监管政策对市场参与主体在资金筹措和使用方面的限制越严格,金融市场的发育就越不完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就越不能有效联结,从而加剧金融市场间的分割状况,降低资金流动和配置效率。因此,应在控制金融风险的前提下,逐步放松管制,完善各子市场,促进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主体和工具的联结,引导更多的主体参与两个市场,拓宽其参与的市场范围。只有这样,才能促进市场的联结,提高资金的配置效率。其次,从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的角度来看,随着金融体系向高级化、复杂化的方向发展,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联结的微观基础和资金流动规模也将随之发生深刻变化。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丰富了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中金融工具的种类,增加了市场参与者筹集资金的渠道和金融工具的选择范围,降低了市场的交易成本,使更多的参与者能够进入市场进行金融产品交易;同时,金融发展和金融创新所带来的金融工具的多样化,能使参与者更方便地进行资产组合与风险管理,使不同金融工具间的替代性增强,资金流动对收益率的变化更敏感,从而有利于提高两个市场联结的效率。

四、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状况分析

中国的金融市场是一个新兴的市场,“新兴加转轨”的特征决定了中国金融市场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殊性和复杂性。

从发展历程看,货币市场发展滞后于资本市场发展。由于体制性因素,也出于对经济金融现实的考虑,国家将资本市场列于优先发展的地位,资本市场尤其是股票市场得到了迅猛发展;而货币市场发展则处于相对次要位置。在发育程度上,资本市场较货币市场相对充分。中国的货币市场从同业拆借开始,经历了由民间推动、放手发展和逐步规范的过程,到现在已具有相当规模。其中,债券回购和同业拆借市场发展较为迅速,而票据市场、短期国债市场与其他市场发展相对缓慢,显示了货币市场本身发展的非均衡性特征。另外,资本市场的子市场也缺乏均衡发展,中国资本市场存在着“强股市、弱债市,强国债、弱企业债”的结构性失衡特征。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发展的非均衡性,严重阻碍了金融市场发展的整体协调性。严重制约着中国金融体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在制度安排上,我国于1993年开始实行“分业经营、分业管理”的金融管理体制,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参与主体逐渐被隔离,两个市场的资金联接渠道也一步一步被隔断。为了解决证券公司的资金来源问题以及扶持证券投资基金,我国自1999年以来叉颁布了一系列相关规定,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之间的联通渠道有所拓宽。

就目前总体状况而言,我国实行的分业经营政策对于企业投资组合调整和居民储蓄存款的非中介化是监管无效的(钱小安,2001)。据测算,仅2000年我国股票市场涉及的银行信贷资金存量规模就达到4500亿元~6000亿元左右(吴晓求,2001)。在追求风险利润的动机驱动下,资本市场参与者将从货币市场或银行体系获得的资金投资于股市,中国的货币市场资金流入资本市场的“暗通”渠道是畅通的。具体表现在:首先,证券公司通过“逾期”同业拆借或者连续从不同的中介机构进行隔夜融通或短期融通获得的短期资金用于投资。2000年,证券公司从同业拆借市场净融人资金3898亿元用于股票投资,2001年和2002年分别为5432亿元和6692亿元,2004年前三季度达到5404亿元。其次,企业相应增加证券投资数量。据统计,2000-2001年企业短期投资大幅增长,其中85%投资于证券(汪小亚,2003)。国内其他学者(王一萱,2005;杨新松,2006)的研究结果也表明,在分业管理体制下,由货币市场通向资本市场的资金暗道和明道联结是相对通畅的。但这种“通畅”,一方面说明资本的趋利性质并非完全能够受到监管的有效抑止;另一方面也蕴含着巨大的金融风险。2006年以来,中国资本市场高速发展,从2006年1月开始,国内股票市场总市值从3.4万亿元开始快速扩容,到2007年8月,总市值首次超过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总量,高达21.147万亿元。在股票市场陕速扩容的同时,货币市场流动性过剩以及资金供应结构失衡问题仍然存在。虽然央行多次加息并采取多项政策措施予以调整,但效果并不十分理想。虽然影响因素复杂多变,但无疑与中国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非均衡发展以及两个市场协调机制的欠缺有很大的关联。

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不均衡发展和其自身的不完善,以及两个市场连通与协调机制的欠缺,对金融稳定和经济发展产生了负面效应。目前我国金融市场的价格信号,从货币市场向证券市场的传递是相对灵敏的,但反方向的传递则比较缓慢。这种非对称性信息流通,导致市场价格的失真,致使社会资源不能按市场化要求优化配置,从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在市场割裂的情况下,由于利率缺乏弹性,灵敏度低,无法准确反映市场资金的供求状况,无法形成合理的利率结构,从而影响市场资金的合理流动,也导致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预期收益率结构的失衡。另外,在金融市场处于分割状态下,货币政策行为引发的居民资产选择行为受到制度约束,难以对金融商品的成本与收入变化作出灵活的反应。金融产品因缺乏基准利率参照而难以形成合理的定价机制,无法通过价格预期有效地参与资本市场运营,从而造成货币市场的利率传导机制失灵,货币政策效果不明显。由于市场分割,货币市场不能为资本市场主体提供合适的资金来源,资本市场的投资者无法通过货币市场进行流动性管理,融资渠道的狭窄也迫使金融机构进行体制外融资和违规操作,导致金融机构非系统性风险增加,威胁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因此,大力发展中国的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构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有效的连通与协调机制,是中国金融市场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

五、中国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策略

1发展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首先,必须健全货币市场体系,实现运作一体化。要对货币市场进行总体设计、引导和规范运作,在完善现有市场的基础上,大力发展票据市场、可转让存单市场和其他融资券市场,加快各个子市场间的融合,进一步深化货币市场的融资功能和政策功能,形成一个统一、灵活、高效的货币市场。其次,必须进一步规范发展资本市场。要完善上市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建立合理的发行机制,规范证券市场交易行为。形成证券市场有效的价格发现机制,发挥证券市场直接融资的作用。再者,必须逐步增加两市场共同的参与主体。要扩大投资主体的连通程度,放宽资本市场投资主体进入货币市场的条件。允许更多的金融机构进入拆借市场和债券市场,加快证券公司、证券投资基金、财务公司、租赁公司和信托投资公司直接入市交易的进程;同时要积极推动做市商制度的建立,以稳定市场价格、维持市场流动性。

2建立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均衡发展的市场治理机制。要建立一个科学的金融市场治理结构,包括运作体系、调控体系和监管体系三个方面,使资金能在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自由流动,金融市场的价格能够反映市场的供求关系。要建立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风险监控体系。随着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整合进程的加快,金融风险也在加大,为此要制定有效的防范金融风险的措施,规范市场运作,加强内控制度建设,提高金融市场参与主体的风险意识和控制风险的能力。

3构建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资金合理流通的渠道。逐步取消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资金流动的壁垒,疏通两个市场的资金渠道,从而有效地配置资金,疏散和化解银行资金风险。债券市场是联结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有效纽带,要积极推进债券市场的改革,逐步形成长、中、短期限结构合理的国债结构,大力发展企业债券市场,优化债券市场内部结构,完善债券发行市场和债券交易市场,推动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的进一步连通。要加快利率市场化进程,增强利率变化对金融资产价格变化的传导效应,真正发挥货币市场的基础作用。要改革和完善汇率形成机制,使汇率成为货币市场和资本市场协调发展的一个链接。

4加快金融产品及工具创新与制度创新。要找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联接点,大力发展货币市场基金和债券市场,并积极探索信贷资产证券化。要形成一种跨市场产品创新的机制,推出符合两个市场发展现状的跨市场投资产品,使更多符合两个市场风险,收益偏好的资金能够自由流动。要通过交易工具创新,实现金融市场业务的开拓性发展。同时,制度的建设与创新对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的协调发展至关重要。针对国有上市公司企业制度不规范、股权结构不合理、内部人控制等一系列问题,应进一步深化企业制度的改革。积极扶持和鼓励集体、合资、外资、股份制和私营企业的发展,培育多元化的金融主体;以产权制度创新为核心,进行国有商业银行的制度创新,并配合组织制度和经营管理制度的创新,最终使国有银行转变成真正的商业银行,提高商业银行的国际竞争力。

5健全和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加强法制化的监管。法制化监管的重点在于建立、健全和维护两个市场之间的防火墙以及市场信息监测系统,动态跟踪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交易情况,及时反映两个市场的变化趋势,以提高透明度为手段,优化货币市场、资本市场的运作框架。要构建四方联合监管协调机制。规范交易行为,提高金融运作的透明度,建立交易信息披露制度,提高金融运作的透明度,降低信息不对称引发的逆向选择与道德风险,优化两个市场的运作框架。提高整个金融市场的效率。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ryjlw/210930.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