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国际化和教育民族性问题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0推荐〗〖字数:3900字〗

摘要: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国际教育的共同发展趋势。然而在教育国际化的进程中,教育国际化如何定位以及如何处理好与教育民族传统的关系,即在教育国际化中如何体现教育的民族性,如何在教育中贯穿民族精神,是把握深化教育改革方向的关键。教育国际化与教育民族性要以符合时代要求的教育民族文化为结合点,并作为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基点和动力源泉,教育国际化也为教育民族性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内容。

关键词:教育国际化;教育民族性;教育西化

我国加入WTO以后,教育的国际性色彩更加明显,教育的国际化已经是一个客观事实。这不仅是“地球村”内市场、信息、时空的沟通与融合,更多的可能是文化、理念、思想、行为的沟通与融合。如何处理教育国际化与教育民族性之间的关系,一直是教育界最为关注的问题。

一、教育国际化

1.教育国际化内涵的界定

教育国际化,作为21世纪的教育理念,有如下五个要素:一是教育观念的国际化,旨在培养面向世界的具有国际意识的开放型人才;二是教育内容的国际化,主要是增设有关国际教育的专业或课程以及在已有课程中增设国际性内容;三是师生互换、学者互访等国际交流;四是国际学术交流与合作研究;五是教育技术、设施等资源的国际共享。教育国际化的最终目的有二:其一就是使本民族的文化从弱势变为强势,从落后走向先进,从强势走向更强,并尽可能地使民族文化走向世界,让世界人民理解与认同,确保中国的统一与安全。其二就是教育国际化所培养的国际性、开放型人才不仅是全球问题的解决者,也是本国发展的栋梁。教育国际化内涵的表述都要围绕着这个目的而不能偏离。因此,综上所述,教育国际化是指:第一,教育必须帮助学生了解外界,使他们能够掌握世界的先进文化体系,为他们作未来世界公民做好准备,同时也要为他们参与世界竞争、学会交流与合作打好基础。第二,教育必须使本民族文化主动辐射出去,让更多的人领略到中国文化的独特经验,加强与国际教育界的交流与合作,为本国在国际事务中有更大的发言权打下基础。第三,教育国际化必须走引进与输出相结合的道路,即外国文化的本土化与本土文化的国际化相结合。

2.教育国际化的合理性理解

(1)培养人才的合理性理解。笔者认为,教育国际化培养人才的理解应从两方面来看:其一,经济全球化的日益加剧以及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教育越来越显示出国际化的趋势。教育国际化要求我们培养出来的人才应有国际化、开放式的意识和胸怀,应掌握国际一流的先进知识结构,在视野和能力等方面具备国际化水准。只有这样的人才才能够在将来全球国际化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才能在职业生涯中不断走向辉煌。其二,全球经济的发展,需要大量的高科技国际型人才,然而,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仍是以传统经济为主,因此必须把新经济融入到传统经济之中,来推动传统经济的改造。目前我国最需要的人才是中层及中下层的人才,而高科技的国际型人才需要量并不大,因此,在教育国际化进程中,两种人才的比例要与实际相适应。

(2)内容的合理性。教育内容的国际化,主要是指增设有关国际教育的专业或课程的国际性内容以及对外国教育理论的合理性选择。在对国外理论的选择上,江苏省教科所马维娜有独到的见解,她认为:“教育国际化的合理性依据在于它是基于全球化客观事实和客观趋势的主观能动的价值选择。是对既有中国教育,包括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中非合理性的扬弃,对新的更大的教育合理性的追求。或者说教育国际化就在于必然的事实判断和应然的价值选择的辩证互动之中。”任何理论都不可能完全国际化,理论是文化和社会共同作用的产物,国外理论的移植有一个异地生长、不断磨合的过程,并非可以直接借鉴。既然完全的教育国际化并不存在,教育国际化就不能不表现为在顺应客观趋势基础上的能动选择。另外,任何国外教育理论的准确、完全地移植也是不可能的。每一民族教育都具有自己的特殊性,不应该也没有必要去穷尽所有的外国教育理论。因此,顺应教育国际化的客观事实,并不表明就是完全国际化,更不是合理的国际化。在事实与价值之间,教育国际化的合理性建构的关键和难题,不是顺应潮流,而是在国际化大潮面前做出合理的价值选择。综上所述,中国教育在国际化大潮中,把握住教育国际化的度是非常重要的。中国教育只有牢牢抓住这个千载难逢的机遇,广泛吸收世界各国教育发展的成功经验,把世界优秀文明成果和当代科学技术与先进文化的最新成果融进我国教育之中,同时,又要勇敢地将本国优秀文化主动辐射出去,取得世界人民的认可。只有这样,中国教育才能在当今大市场、大背景、大创新的年代,满怀信心地走向世界。

3.教育国际化的定位问题

对我国而言,教育国际化还存在一个定位问题。当我们在考察我国教育的国际化时,其主要着眼点是教育的同时性特征,即我国当代现存的教育状况及与其他国家的关系。这种横向思考,并不逻辑地自然包括我国教育的继时性特点,即我国优秀的民族传统教育的积淀与发展,尤其是在现代化过程中我国教育蕴涵的宝贵经验。因此,在为我国的教育国际化定位时,我们必须立足于我国传统教育的继承、弘扬与现代化,在借鉴、吸收外国先进的教育、科学和文化的同时,把我国民族传统教育中的优秀因素也推向国际化的潮流中,使之成为教育国际化的有机组成部分。我们所希望和要求的教育国际化,是在中国传统教育现代化的基础上取得世界教育的认同,而不是教育的西化、欧化与美国化。

4.教育西化的本质

随着中国加入WTO,教育国际化的要求愈发强烈,而教育西化的倾向也再次泛起。如何认识教育西化的本质,是教育界共同关注的问题。教育西化在相当程度上意味着“美国化”。美国教育提倡国际化,目的是通过教育进行文化意识的渗透,是一种“扩张性”举动,隐含着很强的政治目的。我们要用敏锐的目光来判断,对西方的先进文化进行合理地选择。不要为了顺应世界潮流而抛弃自己的本民族文化,迷失自己。要牢牢记住,中国教育走进世界的目的是让全世界的人民来认识中国文化,是让中国民族文化更加蓬勃发展。如果完全国际化,即“西化”,那教育国际化也就违背了中国教育开放的初衷。有的学者认为,过分强调教育国际化,其实质就是把教育重新引向“西方化”。香港著名的幼儿教育专家陈淑安说过:“作为炎黄子孙,不骄傲自己是中国人,却要把孩子国际化,变成国际人,这是没有国家和民族观念的,并且是没有根的,将愚昧国人的‘国际化’和‘国际人’的观念硬塞入我们幼儿小脑袋里是极其危险的。”陈淑安教育专家并不是反对中国教育“国际化”,他只是针对目前“完全教育国际化”倾向而论的。他旨在提醒国人在这一问题上要慎重,千万不要丢掉中国的传统民族文化,即中国教育的民族性不可弃。

5.相应措施

首先,面对上述一系列问题,教育应重新设置教育改革规划,树立新的教育目标,宣传新的教育理念。特别是在课程改革上应开设跨学科的综合性课程,培养宽口径、厚基础的复合型人才,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国际化教育要求我们注意各个学科领域之间的联系和一致性,避免过早地或过分地强调各个领域的区别和界限,从而防止各个领域之间彼此孤立、相互重复或脱节的隔离状态的课程出现。目前我国一些高校正抓紧教育体制的改革。例如,电子科技大学对现有专业实施了审视、反思与重建,正在进行构建相互交叉渗透的课程,积极推进边缘学科,加强国际间的教学与科研合作。

其次,教育国际化将促使中国学校面向世界,重视借鉴、学习别国之长,把本国教育融入到国际教育中,这样会使得我国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更具有世界知识和世界眼光,使得教育更适应当前的经济、科学技术的全球化发展的需要。同时,加强和扩大人才交流、学术科研交流与合作是教育国际化的一条重要途径,其目的是为了使学生有能力、有效率地适应和参与迅速变化的国内、国际环境;是为了促进教育的自我提高、自我完善,增强国际竞争能力;是为了提高学校的学术水平,推动教学研究,拓宽师生视野,避免知识老化和知识结构的不合理化。因此,各个学校应在不同程度上以不同的方式广开渠道,与外国大学或教育机构建立联系,寻求合作项目,加大与国外大学人才相互交流的数量。在这个过程中,国外更多先进的课程、教材、新技术可以通过合作途径被引进国内。为了培养学生丰富的人性,使他们能依据社会的关系来定位自己的知识和人生,学校应该与优秀企业进行跨地区、跨国界的交流与合作,让学校与社会广泛接触,把学校的最新科研成果提供给社会,使学生所学知识的成果为社会所共享。

再次,教育国际化所培养的人才规格比例要与实际相适应,也就是说,教育首先要面向本国实际。如加大中级职业技术教育的发展规模,提高职业技术教育的质量以及扩展多种人才规格的种类等,这是解决人才培养与实际不相适应的有效措施。

二、教育的民族性问题

教育民族性,是指在制定教育方针政策、发展规划以及课程内容的安排等一系列教育活动中,要始终体现国家民族传统、渗透民族精神的一种特性。教育的民族性强调世界各国教育的发展符合民族文化的个性特色,它是民族传统与民族精神在教育上的反映。民族传统积淀中的落后、保守、愚昧的因素,则要通过教育的过滤而抛弃。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优秀传统特色,各民族之间的相互学习、取长补短是丰富教育民族性的必要条件。江泽民同志指出:“任何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我们中华民族所以能在世界屹立五千年,就是因为我们有着优秀的民族传统和民族精神。”优秀博大的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生命机体中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yll/200473.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