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全球化与政治课改革的若干思考
【内容提要】本文主要从经济全球化的涵义、实质和表现入手,重点阐述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面前,我们的政治课教学要在培养目标、教学内容、德育功能和教育民族化四个方面进行改革,迎接挑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政治课改革
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和改革开放的进一步发展,中国与世界经济的联系越来越密切,中国经济已经成为世界经济重要组成部分,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各方面的影响愈来愈大。经济全球化是指世界各国经济在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环节的全球趋同化趋势。其实质是发达国家由于生产力的发展所引起的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流动,以寻找更有利的投资场所的过程。当今经济全球化主要表现为:生产的全球化,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市场的全球化,国际贸易成为世界经济的火车头;资金的国际化,巨额资金在各国之间自由流动;科技开发和应用的全球化;信息传播的全球化;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并呈现多元化格局。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为发展中国家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另一方面,它也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不利和风险,使国家主权和经济安全受到持久战。因此,任何一个国家要适应全球化,进入全球化,必须培养出具有世界眼光、能在国际舞台上大显身手的人才,这是经济全球化对教育提出的最主要的要求。思想政治课教学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面临着同样的要求。下面,就思想政治课教学应对经济全球化的挑战,谈谈自己的粗浅看法。
第一、政治课教学要树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教育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要努力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信息全球化的有国际竞争能力的人才。许多国家都从本国的实际出发,制订了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美国在90年代初制订的《美国2000年教育目标法》中,强调了教育的国际化,提出了明确的培养目标,即采用“面貌新,与众不同的方法,使每个学校的每个学生都能达到知识的世界级的标准,通过国际交流,努力提高学生的‘全球意识’、‘国际化观念’”。韩国为适应教育国际化的发展,专门成立了“21世纪委员会”,提出的教育国际化的培养目标是:努力提高学生国际化的意识,包括提高外国语言能力,增强“自主的世界公民意识,加深学生对世界各国政治、经济、社会、历史、宗教等问题的研究,强化国际交流与合作,加强国际间的相互理解”。日本在80年代就提出“要培养世界通用日本人”,其具体的培养目标是:要求学生“懂技术、通外语、会经营管理,具有较强的国际意识,通晓国际贸易、金融、法律知识,能够适应国外工作和生活环境”。邓小平同志早在1983年就提出“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口号,其中就包含着教育要树立国际化的培养目标。教育国际化已经成为当今世界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所以,我们的政治课教学应增加国际化的培养目标,我们的政治教材要增添更多的国际化知识,我们的学生应该懂得更多的国际惯例。
第二、政治课的教学内容要与国际接轨。政治课的教学内容与国际教育接轨,就是要增加课程的国际内容,推进全球化课程建设。随着“全球化课程”(Worldcurriculum)新理念的崛起,我们更应注重在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大背景下来构建自己的课程体系和课程目标。在经济自由主义思潮席卷全球的条件下,人的个性、主动性和生命力显得格外重要。教育的真谛不是把人培养成整齐划一、缺乏主见、缺乏竞争的工具人,而是要开发人的潜力、激发人的活力,包括人的思维活力、交往活力和创新活力,培养人的伟大理想、创新精神。“全球化课程”强调分析综合、批判性思考、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强调培养学生面对快速变革的世界和多元的价值观所应具备的包容能力和理解能力等。全球化教育的主题和精髓就是崇尚人类的和谐相处、互补发展、共享宇宙。思想政治课应容纳这些被各国所公认的课程目标和新标准,以此来指导我们的全球化课程建设。借鉴国外的经验,政治课的教学内容,应该强化以下方面:(1)培养学生的国际观念、国际意识,克服狭隘的民族主义,树立为全球服务、向全球开放的观点;(2)培养学生具有国际交往能力,能与外国人和谐相处,尊重外国的风俗和宗教信仰,维护我国的民族尊严和法律权威;(3)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国际知识,了解外国的历史、政治、地理、民族和风土人情等。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yll/200688.html
上一篇:21世纪初中学体育教师素质初探
下一篇:以制度强化学生党员教育管理
相关题目范文范本
按字数查找教育理论与实践
相关评论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