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经济统筹发展的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及实现办法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135推荐〗〖字数:17000字〗
浅谈经济统筹发展的
哲学基础和现实意义及实现办法
〔摘要〕:本文是运用哲学观点简述了经济增长由量娈到质变、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主观与客观相结合的思考、分析、解决理论与实践问题,既有工作的实践与探索,又从哲学的高度结合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说明经济统筹发展的工作“稳中求快、重在加快”的必要与可能。[关键词]:经济增长;哲
学基础;统筹发展;行政管理;现实意义;新实践观;实现办法。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是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的过程中提出的新论断,是对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实践经验的总结,也是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升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通过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由于我市人口压力大,发展基数低,与全国先进城市相比差距较大,突出表现在工业化滞后,城市化滞后,农村发展滞后。对此,我们必须按照“五个统筹”要求,更好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强各行业的活力和竞争力,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总结发展过程中的成绩和教训,避免经济工作中的盲目性,以实现经济发展稳而快、快而好、速度和效益协调快速提高的目的,认真学习领会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十六届三中全会为指导,结合马克思主义、毛泽东、邓小平哲学思想的高度来分析实际,对增强加快发展的信心及实现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呼唤科学的发展观
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质和内涵,是促进社会事业与经济发展相适应。经济发展是社会发展的前提和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根本保证,社会发展是经济发展的目的,也为经济发展提供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必要条件,如果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经济也难以实现持续较快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关键在于尊重和把握规律,按规律办事。社会发展有其自身规律,如生产力一定要适应生产关系、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应经济基础的规律,经济发展规律,文化发展规律,政治发展规律,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规律,等等。这些规律昭示人们,只有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类文明才能进步。违背这些规律,社会发展必然出现问题。国内外的经验和教训都已说明,社会经济发展的战略目标不是单纯追求经济增长,更不是单纯追求GDP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经济不发展天下不会太平,社会问题不解决也不可能长治久安。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一些困难、矛盾和问题,概而言之有五个方面:
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相对失衡。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发展“一条腿长,一条腿短”,是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一个突出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步加大了对科教文卫等社会事业的整体投入,使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有些地方在经济增长的同时,一定程度上忽视了社会事业的发展。公共教育体系、公共卫生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文化事业体系以及社会救助体系、社会保障体系、社会危机处理体系等各项社会事业体系没有相应建立和发展,有的甚至相当滞后。这些问题的存在,大大增加了经济增长的社会成本,影响和制约着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相对失衡。部分社会成员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拉大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一个重要问题。经济增长一定要与社会公正、公平相协调,这是保持社会稳定的基本要求。改革开放以来,一方面,一部分人、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打破了平均主义大锅饭,调动了人们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又出现了部分社会成员社会差别开始拉大的新问题,这集中表现为收入分配差距拉大,突出表现为城镇和农村居民收入差距扩大:1978年为2.57∶1,而到2003年扩大为3.23∶1。如果考虑到福利、生产成本支出、物价等因素,实际差距可能更大。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拉大,核心问题是农民增收难、收入低。从1997年到2003年,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7年没有一年超过5%,2002年最高增4.8%。收入差距拉大还表现为:城镇居民之间、农村居民之间、不同地区居民之间、不同职业居民之间收入差距扩大,这就有可能导致社会鸿沟的出现,进而影响社会稳定。
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相对失衡。就业不充分是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一个紧迫问题。党和国家对扩大就业工作高度重视,但由于我国人口多,就业形势十分严峻:一是就业压力增大。我国近13亿人口,年龄为15岁到64岁的劳动力有8.9亿,比发达国家总和还要多,劳动力总供给远远大于总需求。“十五”期间,我国每年有1000万新增劳动力,还有1000多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转向城镇的富余劳动力,城市下岗职工,是主要的新增就 业压力。二是失业问题比较严重,2003年城镇登记失业率为4.3%。三是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困难。2002年,全国农村劳动力4.9亿,农村种植业、养殖业仅容纳1亿左右劳动力,乡镇企业从业人员1.33亿人,外出务工9900万人,农村剩余劳动力近1.5亿需要逐步转移。四是就业困难人数不断增加。
经济增长与人的全面发展相对失衡。在改革
开放和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我们对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有了进一步认识和重视,但是一些地方还是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人的全面发展。例如,对人的心理、身体健康素质的提高,人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的提升,人的安全稳定有序的社会环境的维护,人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保护和改善等方面,重视和落实不够。特别是有些企业,置员工的生命安全于不顾,必要的劳动保护措施不到位,甚至违章生产,致使重大生产安全事故频频发生,严重危害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有些地方只重视物质文明建设,轻视或忽视精神文明建设,人的思想道德和精神状况与经济增长不相称等等。
经济增长与体制创新相对失衡。体制改革给我国发展带来历史性进步,但体制创新与快速经济增长仍不相适应,这是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一个基础性问题。除了计划经济体制遗留下来的深层次经济体制性问题以外,在政治体制方面,也存在一些不适应的地方: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要求相一致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和法律体系尚不完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亟待加强;党的领导方式和执政方式尚需进一步改革和完善,一些基层党组织比较涣散,战斗力较差;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政府职能和行政体制尚需转变和改革;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的人才成长制度、体制和机制尚不健全;政府宏观调控管理能力特别是处理社会危机的能力亟须提高;干部人事制度尚要加大改革的力度;党风廉政建设、权力监督机制尚需加强;相对经济体制改革而言,目前的文化体制改革也相对滞后,影响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等。
二、经济统筹发展的哲学基础
不同的发展观,对经济社会发展会产生不同的导向作用。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出现的不协调问题,有些是我国发展的现阶段难以完全避免的,有些则与我们领导干部头脑中的片面发展观直接相关。比如,有些领导干部把“发展也是硬道理”曲解为“只有经济增长才是硬道理”;把“发展是执政兴国第一要务”曲解为“经济增长是唯一要务”;把“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曲解为“以GDP为中心”;把发展的最终目的曲解为追求单一的经济目标、物质目标;把发展曲解为一时的经济增长。之所以出现这些片面的发展观念,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有些领导干部没有牢固确立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发展观。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观察和解决一切问题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哲学依据。只有站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方法论的高度,才能对经济社会发展问题有一个科学的认识和正确的把握。
保持统筹发展,我们理解为是在稳定原来经济发展基础上的协调发展,也是符合近年来中央对经济工作多次强调的“稳中求快”、“重在加快”的工作方针和要求的,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客观实际相结合的具体运用。
1、保持统筹发展,实现“稳中求快”遵循质量互变规律,具备了客观条件。
世界是由物质构成的,由物质构成的物体是运动和变化的,而事物的变化首先表现为数量上的变化,当量变到一定程度会发生一个飞跃引起质变。量变是质变的前提,质变是量变的结果,量变到一定程度必然引起质变。量变和质变规律,在事物发展中是普遍存在的。在总的量变过程中有部分质变,在质变的过程中,又有量的扩张。经济发展也体现了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保持了8%以上的增长速度,当前经济势头仍然看好,农业克服了灾害和困难,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企业通过深化改革,效益有了回升,财政增长,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成效喜人,工业发展速度迅猛,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断显现,经济发展呈回升势头。同样,整个玉林各县(市)区发展的速度也在加快,经济速度与运行质量不断优化提高,这种积极稳定发展的统一,为经济工作的渐进性提供了可能,为保持快速发展,实现“稳中求快”提供了客观条件。原理和事实告诉我们,要使渐进和加快成为可能,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来促进事物不断由量变到质变,由小的部分质变到大的部分质变。
轻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倾向,是一种片面的发展观念,它离开了唯物辩证法,陷入了主观主义、形而上学的误区。唯物辩证法认为,一切事物都是运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发展是事物的一种运动状态,但又不是事物一般的运动状态,而是特指事物向前、向上的,由低级向高级进步的,不断推陈出新的运动状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就是事物发展的辩证运动过程。事物发展如此,社会发展也是如此。
2、保持统筹发展,实现“稳中求快”抓住了事物的主要矛盾。
辩证的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对立统一的发展。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根本原因。发展就是事物内部矛盾不断产生、发展和解决的过程。唯物辩证法认为,在复杂事物之中,存在着许多矛盾,主要矛盾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起决定作用。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联系相互影响。辩证的发展就是经济社会对立统一的发展过程。这就要求我们既要抓住重点,又要学会统筹兼顾。因此,运用唯物辩证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就一定要认识到社会是在经济、政治、文化的矛盾运动中,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各类社会矛盾的运动中发展的。社会健康发展的过程就是解决这些矛盾的过程。要推动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就必须高度重视经济社会生活中存在的矛盾,并找出办法解决这些矛盾。党的第二、第三代领导人高层建瓴、高瞻远瞩,把“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作为新时期的主要矛盾。解决主要矛盾的根本途径,核心就是经济建设。我国现阶段的主要任务、根本任务、中心任务是发展社会生产力,必须牢固树立“发展是硬道理”、“不发展就死路一条”的观念,坚定不移地坚持这个工作重点不动摇。邓小平同志南巡后,中国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且发展到了一定的阶段,实现了稳定增长的目标。中共十六届全会精神抓住了下个主要矛盾和主要“环节”,就是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不动摇,抓住机遇,统筹发展。
3、保持统筹发展,实现“稳中求快”抓住了事物发展规律,是邓小平同志“台阶论”的深化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从历史唯物主义的高度,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和趋势,指出了事物和历史的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不可能一帆风顺。无论是民主革命时期,还是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到九十年代经济转型期的发展,都证明了这个发展规律。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邓小平同志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规律理论,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中来,提出了波浪式前进的思想。九十年代初,在《总结经验,使用人才》一文中,他概括我国经济发展是波浪式前进的规律,提出并充分论述了著名的“台阶论,的思想。他指出“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我国的经济发展,总要力争隔几年上一个台阶。当然,不是鼓励不切实际的高速度,还是要扎扎实实,讲求效益,稳步协调地发展。”“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改革开放20多年来,在邓小平同志理论的伟大旗帜指引下,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不断取得了新的胜利,关键在于我们在经济建设中能清醒地注意把连续性和阶段性同“稳”和“快”的关系有机结合起来。玉林市委、市政府提出经济工作“稳中求快,重在加快”的发展战略,既体现了事物发展客观规律量变质变的辩证过程,又体现了争取实现可能的高速度、高效益、保持经济统筹发展,符合玉林市的实际和人民的愿望。因此,只要具备了加快发展的机遇和条件,就应该自觉地运用客观发展规律,抓住时机,加速统筹发展。
三、经济工作保持统筹发展的现实意义
1、保持统筹发展,实现“稳中求快”体现了主观与客观规律相结合的统一,在经济建设中既要防左,又要防右。
主观主义和实事求是是截然相反的两种思想方法,两条思路路线。主观主义表现在脱离实际,急躁冒进,不按客观条件办事,盲目的高指标、高速度、搞浮夸的一窝蜂的形式主义,如“大跃进”的揠苗助长,开放之初的重复建设,这些教训可谓深刻,发人深省。实事求是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杜绝教条主义,防止指导思想上的“左”的严重错误,恢复和捍卫马克思主义党的学说的根本原则,坚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同时又要结合新的实际,在经济建设暂时出现的困难中,克服“右”的错误,消除悲观失望,萎缩不前的精神状态,在新一轮发展机遇面前,既要积极进取、有所作为,又要科学决策,稳步推进。
2、保持统筹发展,实现“稳中求快”有利于缩小地区间的差别,增强区域经济实力,为迎接加入世贸挑战,加快西部大开发创造客观条件。
从中央到地方,各地在整个经济发展势头呈现统筹的同时,由于受区域、信息、人才、技术诸方面的制约,也出现发展的不平衡性,如东部和西部、沿海与内地、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城市和乡村建设,经济总量、发展速度存在差距。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西部大开发取得实质性的推进,落后地区面对这样的挑战,我们如果仍然固步自封,徘徊不前,差距会拉得更大。相反,树立紧迫感、危机感,抓住这难得的机遇,抢占区域、资源、信息、技术、人才制高点,加大投入搞好硬环境,拉动内需,加大力度、整治软环境,扩大开放,招商引资,充分利用自身优势、区域优势、资源优势、产业优势、辐射优势等,使经济保持较快的发展速度才能缩小与先进地区的差别,增强区域经济的实力。总而言之,“入世”和西部大开发以及“南博”会,为我们带来了机遇与挑战,而我们只要紧紧抓住发展时机,迎难而上,乘势而上,不仅能发展自己,而且能迎接“入世”的挑战,还能为西部大开发创造客观基础和条件。
3、保持统筹发展,实现“稳中求快”有利于推动当前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党的十六大指出: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调整。当前不少地方,经济结构不合理,结构调整进展缓慢,新的经济增长点不明显,不能适应经济统筹发展的需要。如果不解决这些问题,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困难也就无法解决。这就迫使我们以市场为导向,使社会生产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变化,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发挥各地优势,推动区域经济统筹发展,转变经济方式,改变高投入、低产出、高消耗、低收益的状况。当前,要推动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首先要加强对第一产业结构的调整,坚持把农业放在经济工作的首位。改造和提高传统农业,发展新兴技术产业。此外,加快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以高新项目建设支撑推动增长点,为新的增长点形成开拓和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如目前的电子信息高新技术、城镇居民住宅建设、旅游资源开发项目建设、环保产业等都可能成为新的市场。
4、保持统筹发展,实现“稳中求快”是解决当前经济社会生活中一切困难和问题,不断满足和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化解社会矛盾的根本途径。
目前,我国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发展势头很好。但在前进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长期积累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经济发展面临着阶段性变化所带来的挑战和世界波动所造成的影响,不稳定因素仍然局部存在,有的地方甚至相当尖锐。历史经验告诉我们:改革中的困难和问题,必须依靠进一步深化改革来摆脱,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同样只能依靠进一步发展来克服。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坚定不移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加快发展生产力,谨慎细致地处理好各种矛盾和关系,以求在统筹发展中解决问题,求得更大发展。党的十六大强调:发展是硬道理,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关键。因此,保持经济统筹发展,实现“稳中求快”不仅是个经济问题,也是个政治问题。只有统筹发展“稳中求快”,不断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才能有利于缓解当前企业的生产经营困难,减轻就业压力,才能增加财政收入,防范金融风险,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保持社会稳定。
5、保持统筹发展,实现“稳中求快”是实践江泽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表现。
在“三个代表”中,江泽民同志把代表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放在首位,这既符合马克思主义生产关系必须适应生产力,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的基本原理,又是总结我党80多年来的历史经验,结合新的形势得出的科学结论。因此,经济工作实施“稳中求快,重在加快”思路,统筹经济发展,进而推动生产力进步,是我们贯彻“三个代表”的重大体现。只有统筹经济发展,创造更多更好的物质和精神财富,我们党才能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要求,更好地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更好地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总之,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国民经济保持“五个统筹”的战略,是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哲学思想在实际工作中的具体运用,“较快”是稳定原来经济势头的“快”,“稳”和“快”是目的和手段,是速度和效益的辩证统一,相辅相成,互相促进。“较快”是理性的“快”,就是抓住时机,发展自己,统筹发展经济,几年上一个台阶。在领导思想和工作方法上,注重协调,科学决策,不搞“一刀切”,从实际出发,尊重市场经济规律,尊重群众意愿,在经济统筹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提高和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水平,这是我们在经济工作中必须坚持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四、统筹兼顾,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一)“五个统筹”是一种新的实践观
“五个统筹”是在深刻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坚持运用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尤其是用科学的发展理论分析现实而形成的新的实践观念。与较高层次的理论形态相比,“五个统筹”具有可操作性,它是包括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理论在内的科学发展理论向现实转化的中介,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具有直接的指导作用。
“五个统筹”充分体现了“全面小康”目标的综合性、系统性要求。在本世纪的头,20年,实现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的历史性跨越,这是党的十六大制定的奋斗目标。“全面小康”目标即是一个涵盖全国范围的全民共享目标,又是一个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以及人的全面发展在内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简言之,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的目标。对此,党的十六大报告概括为六个“更加”,即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由于“全面小康”目标是一个社会全面进步的综合性、系统性目标,因此实现这一目标绝不是一个纯经济的过程,试图通过单一手段或某一方面的努力来实现这一目标都是行不通的,必须建立起统筹兼顾、相互协调的实践观念,以使各方面、各领域的工作有机地结合起来。“五个统筹”这一新的实践观念正是这样提出来的,内容涉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领域及各个方面,并反映了这些领域和各个方面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充分体现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一宏伟目标的综合性、系统性要求。按照“五个统筹”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要致力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坚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促进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在开发利用自然资源中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五个统筹”反映了建设“全面小康”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矛盾。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但这种总体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和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概言之,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经济发展不协调的突出矛盾。不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是一句空话。“五个统筹”这一新的实践观念正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这些突出问题和矛盾提出来的,是解决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大思路。显然,只有统筹城乡发展,才能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和城乡差距问题,从而实现城乡协调发展;只有统筹区域发展,才能解决好东中西部的关系问题和地区差距问题,从而实现地区协调发展:只有统筹经济社会发展,才能正确处理好经济增长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的关系问题以及经济发展同政治发展、文化发展的关系问题,从而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只有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才能解决好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生态代价问题及减少自然资源的浪费问题,真正做到在资源开发中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五个统筹”还提示了对外开放新格局对建设“全面小康”的影响。加入世贸组织后,我国全方位开放的趋势日益深入,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联系日益紧密,国内经济与国际经济的互动性明显增强,对外经济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地位日益重要。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我们既要有效利用国际资本、技术和市场,又要关注国际经济形势和全球资源配置格局的变化,既要注意新的开放格局为国内经济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又要注意这种开放新格局对国内经济发展所提出的新挑战。这就需要高度重视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协调问题,特别是要根据对外开放新格局调整好我国的经济发展战略,要把产业发展与对外贸易和利用外资结合起来,把“引进来”与“走出去”结合起来。作为一个人口众多、城乡经济和区域经济呈多层次性的发展中大国,我国经济要在相当长一个时期内保持稳定增长,固然要实行以国内资源和国内市场作为基点的经济发展战略,但是为了有效地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在经济发展战略上就要更加注重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的协调。正好是这种思路出发,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要进一步完善对外开放的制度保障,更好地发挥外资的作用,增强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能力。随着对外经济在我国经济中的比重持续上升,我国将会逐步成为世界贸易大国,会在国际市场上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并对国际经济运行和发展产生越来越大的的影响,这种作用和影响又会反过来带动和促进国内经济发展。
总之,“五个统筹”作为一种新的实践观念,既体现了“全面小康”目标的内在要求,也反映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和矛盾,同时提示了我国对外开放新格局对国内建设实践的影响,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是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的思想保证。因此,我们一定要树立科学的发展观,统筹兼顾,积极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科学发展观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指导思想。科学发展观是解决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诸多矛盾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是我们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统筹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首先要解决好领导干部的发展观问题。一定要从只注重经济增长,单纯追求GDP指标增长的片面发展观念转到在保持经济增长基础上的注重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追求经济社会综合指标的科学发展观念上来。那种认为经济增长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经济增长会自然而然带来其他社会目标实现的发展观念,是错误的、有害的。
2、用统筹兼顾的方法,解决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统筹兼顾,就是要讲全局、讲引导、讲调整、讲平衡、讲协调。一是要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关系,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二是要兼顾到方方面面的利益,解决好方方面面的利益矛盾。毛泽东同志曾经把统筹兼顾作为处理社会主义建设的基本方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统筹兼顾,要求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协调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我们一定要运用这一方法解决好我国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不协调的突出问题:要按照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纲领,解决好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的问题,加强教、科、文、卫等社会事业的发展,这是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要按照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原则,积极推进分配制度的改革,理顺分配关系,加大分配调节力度,创立较为完善与合理的二次分配体制,切实解决好分配差距过大的问题。一次分配考虑效率,二次分配兼顾公平,在完成一次分配的基础上,通过二次分配来保障公平公正。采取切实措施,让低收入中的一部分人达到中等富裕程度,逐步形成稳定的中等收入阶层。要通过深化改革、发展生产力,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尽快增加社会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逐步消除城市贫困。要集中力量解决“三农”问题,推进农村经济发展,解决农民增收难,提高农民收入,逐步消除农村贫困。要解决好就业问题,通过扩大生产,让社会全体人民都能享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好处,从而消灭贫困,保持社会的公平和稳定。
3、深化经济体制和社会管理体制改革,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基本保障。解决当前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系列不协调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要从体制创新、制度建设着手,深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消除制约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要完善政府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构建与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相适应的社会管理体制;完善人才市场体制,实行公平竞争,健全激励机制,形成优秀人才脱颖而出和人尽其才的良好环境,营造实施人才强国战略的体制环境;改革教育体制,构建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形成同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改革科技管理体制,加快国家科技创新体系建设;按照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特点和规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逐步建立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文化管理体制;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建立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医疗卫生体制,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水平和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应急能力。
4、深化政治体制改革,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统筹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政治保障。要坚持和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坚持和完善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发扬基层民主,加强基层政权建设;改革和完善决策机制,实现决策民主化、科学化;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理顺中央和地方、政府和企业、政府和社会的关系,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宏观管理和公共服务,逐步形成行为规范、运转协调、公正透明、廉洁高效的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完善干部人事制度,健全公务员制度,建立健全选拔任用和管理监督机制,创造一个公开、平等、竞争、择优的用人环境和能上能下、能进能出、充满活力的干部管理机制;加强和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改革和完善党的纪律检查体制,进一步健全和完善权力监督制度;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按照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完善市场经济发展需要的各种法律制度,完善社会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所需要的各种法律制度,改革执法和司法体制,加强对执法和司法的监督,推进依法行政,维护司法公正,形成有利于经济、政治、文化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的法治环境。
(二)贯彻落实“五个统筹”的办法
1、统筹城乡发展,努力推进工业化、城镇化、农业产业化
当前我市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以及城乡差距都比全国很多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生活条件改善不快,农业生产方式落后,农业就业人数、农村人口比重高于全国水平。二是生产要素配置差距拉大。近几年农用土地减少,高素质劳动力过度流失,农用耕地大量被占用和农村金融受抑制等问题,已成为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三是收入差距拉大,而且近期仍呈加速扩大之势。四是消费差距拉大。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必须统筹城乡发展。
①要统筹城乡规划。必须重点解决制约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性矛盾和结构性矛盾,着力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提出切合我市实际的城乡统筹发展的目标、任务和对策措施,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统一规划,构建全新的城乡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战略思路,构建相互协调的城乡产业体系。
②将工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以工业化为优化首选,以“三化”带动“三农”。要以工业化带动城镇化,以城镇化带动农村劳动力转移,以农业产业化带动农业经济效益的增长,实现农民增收。在“三化”关系上要统筹协调,必须将工业发展作为重点,通过工业发展实现工业化,为城镇化提供产业支撑和就业岗位,并为农业产业化和农民增收创造技术和资金保障条件。而工业发展也要统筹协调,既要抓好基础工业,又要抓好加工工业;既要抓好新型工业,又要抓好传统工业的改造升级,要增强产业发展的关联度,着力延长产业链条。特别要重视以农畜产品为原料的加工工业。要努力创建若干具有市场竞争力的“品牌”,着力培育发展支柱产业和龙头企业,狠抓质量,确保安全,把品牌做强做大,切实提高整体竞争实力。
③致力于缩小城乡差别,对城.乡投资体制进行重大调整。必须从根体上解决城乡分割的投资体制,较大幅度增加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特别要重视增加农业技术开发、农村教育和卫生事业等的投资总量,切实提高农村居民生活水平和质量。要进一步改善农村投资环境,吸引城市民间资金和国外资金更多地进入农村投资领域。加大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力度,健全农村金融市场。
④科学合理和有效配置城乡土地资源、劳动力资源和其他生产要素资源。一是搞好土地资源的科学配置,努力实现土地资源向土地资本转变。要切实保护耕地,确保粮食生产安全,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提高土地的利用效率。农村内部土地流转应重点支持土地股份合作制发展,以土地入股、合作经营的方式进行适度土地规模经营。国家征地应严格限制公益事业用地,一切经营性用地则通过农村集体建设土地进入市场交易的方式解决。积极发展规范的农村土地租赁市场和土地产权市场,促进农村集体土地以租赁或入股方式参与土地资源的非农业开发。二是科学配置城乡劳动力资源,切实改善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的环境。要立足于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健全培训机制,拓展就业门路,扩大就业选择和适应范围,增加农村劳动力转移总量。要立足于创建良好的就业环境,发展城乡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从根本上消除就业歧视。加大户籍制度改革力度,取消对农村劳动力进城落户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为民工排忧解难,维护和保障进城务工农民的各项合法权益。探索建立覆盖城乡的社会保障体系,有效促进农业劳动力稳定有序进入城市就业。
2、统筹区域发展,以改革为动力,发展区域特色经济
①要以市场为纽带,形成互动、协调的区域经济发展体制。要充分考虑各个区域的发展条件、发展特点,并立足于省际间、区域间产业关联度的力口强,优化配置资源,产生互补效应。
②要坚持以企业改革为内动力,发挥工业产业优势,打破地区、所有制界限,将改革、改组、改制与调整布局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切实解决地区的地方保护和产业内部无序竞争问题,提高产业聚集效益和产业之间的关联度,以改革为动力,实现体制、机制和技术创新,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将企业优势扩展为产业优势,真正形成多个在全国具有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具有综合优势和整体竞争力的新兴产业。
③要加强与大企业和邻近省、市区域协作和联合发展,发挥各自资源、技术优势,实现经济互补。
④要抓住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机遇,在重大项目的安排上努力争取中央的扶持。建立财政为主体的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基金和规范的财政转移支付制度。鼓励外地投资者来我市投资,制定优惠条件,实施财政补贴。要努力争取提高国家预算内基本建设投资在中西部的比例,重点支持中西部地区建设能源、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发展农业、水利等基础产业。
3、统筹经济社会发展,坚持以人为本
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都搞好,才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才能持续健康,因此,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社会全面进步。
①要逐步完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科技、教育、文化、公共卫生等体制,切实加强创新体系建设,大力发展科教文卫事业。当前要努力在人才工作上打开一个新的局面。要着力抓好科研事业单位和国有企业人才进入市场创新创业工作。大力发展职业技术教育是破解人才总量不足、劳动力素质低等难题的有效措施。要把职业技术教育作为一大产业采抓,用教育家的思想办学,用企业家的理念经营,特别要大力兴办民办职业技术教育,动员各方面力量把这一产业做大做强。全市上下不断提高认识,拓展实践的广度,强化落实的力度,加快转变的速度,坚定不移地推进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
②要扩大就业和社会保障覆盖面,切实保障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关注和扶持弱势群体,进一步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实行统筹城乡就业,统一城乡劳动力市场,形成平等的城乡就业制度。各级政府要研究和解决过去不合理、不完善的社会保障问题,并对老职工社保欠账等遗留问题加以解决,打破行政区域障碍,打破体制障碍,安排更大的财政投入,推进建立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
4、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促进可持续发展
我市和全国一样,由于承受巨大的人口压力,资源过度消耗,环境污染,生态破坏问题严重,近年来随着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生态体系恢复重建取得了较好成绩,但问题远未完全解决。
①各级领导干部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思想。要以对人民负责,对千秋万代负责的情怀,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不能走所谓的“先发展后治理”的老路,更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搞破坏环境和牺牲后代人利益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对各级党政一把手要建立监督机制,不能不顾及环境生态效益和保护资源的原则,单纯追求所谓城市亮点,促其真正把力气用在增加城乡经济活力\增强发展后劲、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和财政收入工作上。
②要切实增强环境保护意识。在经济社会发展中,要从规划编制到具体操作方案乃至发展目标上,都要从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高度去考虑。要研究如何实现生态建设与经济发展相互促进的问题,争取国家对生态保护以更多的财政补偿。
③要敢于正视我们工作中存在的问题,下决心加以解决。全市范围内的生态问题尚未有效解决,有的地方还较为严重,都应引起我们高度重视。关于建立生态屏障问题,需要相邻省、市共同努力,建立生态与经济发展的区域联动、利益补偿机制,按统筹发展要求将生态屏障建设与发展绿色产业结合起来。
5、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
①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应更加注重以下六个方面。
第一,更加注重统筹利用好两个市场,扩大国内外需求。作为发展中大国,扩大内需始终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本立足点和长期战略方针。当前,重点是解决消费率偏低的问题。要从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实际出发,注重培育和拓展多层次性和多样性需求。一是必须大力开拓农村市场;二是推动消费结构升级;三是积极发展连销经营、物流配送、电子商务等现代市场流通方式;四是进一步规范市场,努力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形成统一的国内大市场。在扩大内需的同时,我们要继续引导企业研究国际市场需求,提高应变能力,为企业扩大出口创造良好环境。推动实施品牌战略,发展跨国经营。要重视搞好两个市场的互接互补。力争进口稳定增长,努力保持进出口的基本平衡。
第二,更加注重利用好两种资源,缓解国内短缺资源约束。一是加快制定实施境外资源利用战略。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综合运用贸易、对外投资、对外援助等多种形式,积极开展跨国经营,提高私用境外资源的能力;二是建立多元、稳定、可靠的境外资源供应基地。通过合资、合作和并购等多种形式,更多更好地开发利用境外石油和天然气、金属和非金属矿产、林木、经济作物和远洋渔业等资源,把发展中国家和周边国家作为我国开发利用境外资源的重点地区。
第三,更加注重人力资源能力建设,充分发挥我国自身比较优势。一是把我国劳动力优势转化为国际竞争优势;二是提高吸纳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能力;三是优化创业环境,处理好利用内资与外资的关系。在积极合理有效利用外资的同时,要放宽市场准入条件,改善投资环境,形成内外资企业平等竞争的局面,提高利用内资的能力。鼓励国内企业为跨国公司提供配套服务,加强合资合作,支持有条件的内资企业包括民营企业做强做大,实现两种资金的相互补充。
第四,更加注重以市场换技术,推动国内科技进步和产业升级。巨大的国内市场已经成为我国引进高水平外资的重要筹码。我们要继续发挥市场优势,进一步提高以市场换技术的水平。完善相应的政策法规,制定有序开放市场、引进先进技术的发展战略,确立外商投资企业技术引进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向跨国公司开放市场,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外商转让先进适用技术和进行研发投资,支持国内企业与外商投资企业开展技术配套,提升国内企业技术水平,积极吸引外商风险投资。
第五,更加注重推进区域经济合作和东中西部经济协调发展。充分发展自身优势,抓住用好参与国际区域经济合作的机遇。我们广西区特别是我市可利用建立中国与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契机,利用好《内地与香港(澳门)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安排(CEPA)的机遇,积极扩大内地与港澳的经贸合作。
第六,更加注重在开放中节约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我们必须适应国际环保潮流,健全我国环保标准,做大做强国内绿色产业,扩大绿色产品出口,在国际绿色产品市场上占据更大的份额。要努力提高我国企业的环保意识和适应能力,打破发达国家的绿色贸易壁垒。同时,要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资源性产品和高污染、高能耗产品出口,严格控制“洋垃圾”进口。在引进外资等工作中防止乱批滥占土地,提高单位土地的外资承载量和产出率,珍惜宝贵的土地资源,保护环境。
②落实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从以下四个方面推动落实。
第一,加快转变思想观念,用科学发展观统揽对外开放。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必须进一步转变思想观念,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上来,统一到中央精神上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坚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要牢固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并坚持用这一科学发展观统揽扩大对外开放的各项工作。一是树立更加开放的观念。在考虑国内发展时,必须有世界眼光,在制定政策时,要立足国内发展的需要,同时考虑国际影响,在进行宏观调控时,既要保护内部均衡,也要考虑外部均衡,营造有利的外部环境;二是树立全面发展的观念。不能片面地为外贸而外贸、为外资而外资、为“走出去”而“走出去”,单纯追求速度和规模;三是树立协调发展的观念。通过扩大开放,发展开放型经济,促进城乡经济和东、中、西部协调发展;四是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在对外开放特别是利用外资的过程中,要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第二,加快转变对外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是加快调整和优化进出口结构,深入落实科技兴贸战略,努力使我国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高到新水平;二是鼓励和吸引跨国公司来我国设立生态制造基地、产业配套基地、服务业外包基地、培训基地以及更多的采购中心、研发中心和地区总部;三是通过“走出去”,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四是引导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加工贸易是一种不出国门的劳务输出,可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解决我国就业问题仅仅依靠国内资源和市场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进一步发展加工贸易,更好地利用国外的资金、资源和市场。
第三,加快转变管理机制,在扩大开放中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一是形成内外贸一体化的管理机制。从管理体制、企业主体、商品经营等,加快内外贸融合;二是形成加世贸组织的长期应对机制。加快制定和完善可能受到冲击的重点行业的应对策略;三是形成国际贸易磨擦的有效应对机制。要加强政府、中介组织、企业的协同配合,全方位开展同国外贸易保护主义的斗争;四是形成维护经济安全的风险防范机制。建立有效的国家重要战略物资储备制度,努力实现战略物资进口来源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渠道稳定化。建立健全合理保护国内产业和市场的长产机制,在开放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保持经济自主性,积极扩大多双边和区域经贸合作,提高我国在国际经贸事务中的制衡能力。
第四,加快转变政府职能,为发展开放型经济创造良好环境。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必须更加主动地转变政府职能,改进服务,提高工作水平,为企业开拓国内外市场提供有利条件。当前进一步转变商务部门职能,就是要“放权、少管、优服务”,把该管的管好,同时更好地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促进各类市场主体平等有序竞争,让企业充满活力,把企业的积极性保护好、引导好、发挥好。减少和规范行政审批。进一步加强公共服务职能,全面提高商务部门服务水平,为国家宏观调控大局服务,为企业发展服务,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服务。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zxlw/321861.html

    相关题目范文范本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