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品德教育运动的基本观点
[关键词]美国;品德运动;道德教育
[论文摘要]美国品德教育运动涉及的内容和人员都比较广泛。品德教育运动虽在实践模式和概念表述上有差别,但其中有一些被基本认同的观点。客观分析品德教育运动,同时结合背景对我国的德育实践进行有益的反思是非常必要的。
美国的道德教育理论与实践一直对其他国家产生着重要影响。近年来,美国教育领域出现的旨在回到过去的品德教育运动(charactereducationmovement)同样引起了世界各国的关注和思考。如何认识和借鉴美国的品德教育运动?我认为应该分析运动产生的背景和了解运动的基本内容,同时结合我国的文化背景与德育实践进行客观的分析和反思。
一道德教育“回到传统”
20世纪以来,美国的道德教育发展经历了3个阶段:传统德育阶段、相对主义与过程主义阶段、品德教育运动阶段。在不同的阶段,美国德育表现出不同的德育理念和实践模式。
传统德育阶段的道德教育基本上属于赫尔巴特式的传统教育范畴。在这个阶段,德育强调正面直接地灌输;强调纪律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强调学生自律。在这个阶段,伴随道德教育过程的有被广泛阅读的品德教育读本《麦加菲课本》,呈现给孩子们的是关于英雄与美德的故事。
传统的德育模式在20世纪20-30年代受到了两方面的冲击:一是杜威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另一是休?哈兹霍恩和马克?梅所做的著名的“品德教育调查”。杜威的实用主义德育理论强调儿童中心、儿童自主,提出“生长之外无目的”,这些观点对直接德育、成人权威、道德价值灌输提出了挑战。休?哈兹霍恩和马克?梅的品德教育调查选取了一万多名调查对象,涉及33个行为指标,所得到的结论是“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课堂品德教育能减少学生的不良行为和增加利他行为”。在以上两个因素的影响下,美国的道德教育实践和道德教育理论都发生了变化:在实践上,道德相对论使学校放弃了道德教育;在理论上,出现了以道德相对主义和过程主义为特征的价值澄清学派和道德认知主义学派。这两个学派都把道德教育的重点指向道德思考、判断和选择,强调道德行为产生的过程,不提倡教师给学生提供标准答案,而是引导学生做出道德判断和道德选择。但是实践证明,仅仅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对于儿童道德行为的产生和巩固的效果都是很有限的。
道德相对主义和过程主义与美国20世纪60,70年代发展起来的极端个人主义相结合,导致了美国糟糕的状况。传统的道德环境转变为一个相对主义的道德环境。采取什么样的行为方式和生活态度没有一个共同的标准,而完全成为个人的选择。在学校里,教师不敢进行正面的道德教育,否则就有推广自身价值观的嫌疑。在家庭中,父母也逐渐失去正面教育的信心。美国的青少年缺少一个用作态度与行为引导的基本价值标准,再加上信息时代社会发展变化的加快,以及作为社会基本细胞的家庭结构与功能的改变等,这些都使青少年处于一个不利的道德发展环境(50%的离婚率、1/3的婴儿一出生在单亲家庭等)。这种不利的成长环境导致青少年产生很多社会间题:暴力与破坏行为、偷窃、性早熟与性虐待、自毁行为等。例如,每年美国有1,4万14岁以下的女孩子成为妈妈。1988年美国卫生局调查显示:20岁以下的青少年中有自杀企图的占1/7。
从20世纪80年代起,许多德育专家批判相对主义与过程主义,呼吁加强品德教育,主张回归到传统的道德教育模式。这些呼吁逐渐得到各界人士的关注及行动、资金的支持,“品德关注联盟”、“品德教育伙伴组织”等组织相继成立,“回到传统”的呼吁与行动进一步发展成为涉及很多人和很大范围的品德教育运动。
二品德教育运动的基本观点
如何理解“品德教育”的含义?目前争论很多,下面介绍两个用得最多的定义。一个是阿兰?罗克伍德的定义:品德教育就是指以学校为基础并与社区机构合作进行的,通过直接、系统而非相对主义的价值影响去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一种教育;另一个是“品德教育伙伴组织”提出的:品德教育就是学校、家庭与社区在帮助孩子理解、关心和实践核心伦理价值的有意识的活动。虽然在实践模式和概念表述上有差别,但品德教育运动仍然有一些大家基本认同的观点:
1多元社会中仍然存在普遍认同的价值
品德教育运动的支持者认为,普遍价值是存在的,学校可以理直气壮地传授它们。以发展儿童的道德判断力为重点的柯尔伯格也逐渐认识到,道德教育的内容是道德教育者不可回避的问题。柯尔伯格的妻子(也是他的合作者)安?希金斯曾经写到:“作为一名道德家、教育家和倡导者,柯尔伯格认识到他必须在某种程度上成为一个家,回答诸如‘什么是美德?’‘什么是公正?’等问题。最后,他相信,在学校和社会中培育道德发展,须由哲学家们评判是公正的。为了界定公正,柯尔伯格求助于柏拉图、康德以及与他同时代的约翰?罗尔斯和于尔根?哈贝马斯。”
品德教育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托马斯?里克纳提出,尊重与责任及其派生的价值是学校能够合理传授的价值。另外,还有其他教育工作者以及教育组织提出的各种价值观标准。这些标准在内容上有差异,在产生过程上值得推敲,但普遍价值观存在并可以在学校传授这一点得到了人们的认同。
2强调正面直接的道德教育
在品德教育运动中,教师的职责被认为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学校要求教师努力把鲜明的价值观教育融入到他们的全部教学活动中,期望教师和学校的工作人员成为学生品性学习的典范。芬斯特马赫(G"Fenstermacher)指出,教师从3个方面扮演着道德代言人和道德教育者的角色:第一,他们可以非常直接地进行道德教育,这种指导形式被称为说教式指导;第二,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与道德有关的内容;第三,教师以身作则,以自己的道德行为来感染学生,让学生从教师身上看到诸如诚实、公平竞争、替他人着想、宽容和共享等品质。学校实践证明,德育的很多工作需要教师进行直接的解释说明。在某些问题上,学校要求教师有明确的价值观,并让学生感受到这种价值观。
3要求学校与社区、家庭相互配合,建立立体综合的德育系统
20世纪以来,一些社会因素的变化降低了家庭、社区等传统养育机构对孩子的影响。例如,迅速的工业化,从融合着核心价值观的乡村来到大都市的移民,多元文化的迅速出现,媒体提供的多视角的道德与文化观点给父母和孩子带来的困惑,妇女进人职场对孩子养育环境的影响等,这些都使得社会向教育机构寻求帮助。美国德育工作者也强调学校要充当道德教育的主要角色。
在品德教育过程中有很多学校在努力地影响家长:i>让家长重视孩子的道德发展,如提供家长课程,举行早餐会,午餐后在家长工作的地点进行演讲;2)让家长参与品德教育过程,如向家长通报最近时段的活动主题,与家长一起设计品德活动,让家长参加孩子们的主题活动和各种仪式;3)成立家长支持性团体,举办经常性的讨论会。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yll/196549.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论平面设计教学中网页的设计理念
相关题目范文范本
按字数查找教育理论与实践
相关评论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