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世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影响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0推荐〗〖字数:2900字〗

摘要:入世给我国少数民族教育带来了巨大冲击,需要少数民族地区适应新的时代要求,建构更好的教育服务体系,加大投入教育经费,以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水平,实现入世后少数民族地区教育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关键词:入世;少数民族教育;结构性失业;教育经费;人力资源

2001年12月,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成为国际经济大家庭中的一员。“入世”标志着中国的改革开放、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境界。“入世”给中国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必然是巨大的,值得每一个负责任的国人以思考。“入世”对我国的教育需求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它对一个相对弱势群体——少数民族的教育带来了更大的压力。

一、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地悄发展现状

我国现有少数民族人口约9121万人,民族自治区域的总面积约达619万平方公里,占全国总面积的64.5%。西部少数民族聚居区,更集中了我国53个少数民族,人口约占少数民族总人口的78%之多。

我国的许多民族在解放前发展很不平衡,有的民族甚至尚处于结绳记事、渔猎为生的原始氏族社会。解放后,中央政府给予少数民族地区以大量的援助,但由于客观环境复杂,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一直较慢。以我国西部为例,据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统计,西部地区文盲和半文盲占从业人口数的比重力39.5%,比全国平均水平高8个百分点;该地区的人口结构单一,80%以上的居民从事农牧业,以家庭经济为单位,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差,全国592个贫困县,该地区占了307个[1]。一定意义上,西部的开发就是要让我国少数民族经济、文化的腾飞。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2000多年前,我国管仲在其《管子·权修篇》中精辟地指出:一年之计,莫如树谷;十年之计,莫如树木;百年之计,莫如树人。一树一获者,谷也;一树十获者,木也;一树百获者,人也……今天,江泽民总书记在谈及我国西部开发问题上,更着重指出:“西部地区要在国家的支持下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优先发展教育、科技。西部开发关键靠人才,人才培养关键靠教育,首先要集中力量把基础教育搞好,”可见国家将教育与我国民族地区的发展紧密结合在一起。尤其在“入世”后的今天,更要高度重视教育对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重要意义的认识。

二、入世对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的影响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按照世贸规则与协定,将逐步降低关税,破除地方间的保护主义,允许国外资本、商品的自由流通。这必然对我国的经济产生冲击,也必然带给教育以更大的挑战。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是我国教育环节中脆弱的一环,更需要我们给以足够的重视。

(一)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压力增大

我国当前的基础教育主要由地方政府(市、县、乡)的财政负担,因此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地区的基础教育便由各地方政府来维持。我国广大少数民族处在边、山、林等自然条件较为恶劣的区域,农牧业是地区经济的主要支柱,经营模式以“家庭经济”为基本单位。地区间的分工不明显,农产品开发科技含量低,销售的市场化程度不高。更大的隐患是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普遍较低,对农业开发与投入的潜力有限,无法形成现代农业、生态农业所要求的经营模式。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经费不足,很大原因是由于地方财政的贫乏。

入世后,我国的农产品国际贸易将受到WTO农业规则的约束。据国家信息中心披露,中美WTO协议的几项要点中,与农业有关的承诺包括:①中国关税将从目前的22.1%整体削减到平均17%;②中国将更多削减特别与美国利益相关的农业项目条款;③中国将取消出口补贴;④中国已同意将其农产品进口关税降到14.5%—15%[2]。从这份条款中我们可以感到,加入WTO后,对以家庭经济为主的少数民族地区,其压力更大。国际农产品具有的特色、质量、价格等优势无疑会削弱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竞争实力,从而影响到地区财政对教育经费的投入,使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经费不足问题更为突出。经费不足将会影响少数民族教育的发展,从而造成恶性循环。

(二)少数民族地区结构性失业群体的出现

入世后,面临压力较大的两个群体,一个是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另一个是国企职工。经济学家吴敬琏认为“农业”与“国有经济”是我国入世后的重要弱点。因为这二者都吸收了大量从业人员,处理不好,极易影响我国经济的健康发展。我国的少数民族人口结构较为单一,80%以上为农牧业人员,城镇人口中在国有和集体经济单位的占70%以上。而现代企业间的竞争,加强了对从业人员自身素质的要求,由此产生了从业人员的结构性调整,造成结构性失业群体。而城镇结构性失业人口的增加,必然会减少农村剩余人口转移城镇的就业机会,从而削弱了广大农村家庭的收入。收入的减少意味着家庭对教育支撑力的减弱,使受教育者的教育成本增高,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

这种现象已在一些民族地区出现。以我国西藏地区为例,1998年,国家对西藏“城镇贫困人口”的调查中发现,西藏城镇集体经济单位,乡镇企业规模小,效益不佳,劳动力市场呈现供过于求的状况,劳动者收入低。私营经济单位就业者占从业人口比重不足10%,绝大多数贫困人口文化程度低,劳动技能水平差,不具备在私营经济单位就业的能力。在对西藏城镇贫困人口的消费支出分析中,发现用于食品的支出比重就达79.26%,用于教育的费用仅占7.41%,而文化娱乐则只有0.35%;在对人口的构成分析中发现,青壮年人口中的劳动人口比重是72.48%,但其中有就业收入的仅占26.56%,严峻的就业问题已成为该地区贫困人口增加的主要原因。更重要的数据是对“西藏城镇贫困人口的文化教育水平”的调查显示,该地区文盲占总人口的40.95%,仅有小学学历占人口的29.74%,初中学历占人口的25%,高中学历占人口的2.16%,职高及大学学历占人口的3.02%。在对其教育程度是否感到满意的问题调查中,87.3%感到不满意。原因是付不起学费或家庭经济困难。在对于女教育前途上,多数希望子女上学,但80%以上的受调查者同时承认,暂时没有能力维持子女继续求学[3]。

当前我国的基础教育经费开支,可以说是基层政府财政与家庭共同维持着。入世后,伴随着地方经济的削弱与家庭收入的不稳定,必然会影响子女的教育经费的投入。这一经济问题对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来说尤为重要,因为对于人口少,就业结构单一的少数民族地区来说,由于经济环境的衰退,教育投入的不足,极易形成全“民族性”的衰退,这是我们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应该重视的问题。

(三)少数民族地区教育结构与入世后对教育的要求的脱节

目前我国在少数民族地区的教育重点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扫除青壮年文盲。对义务教育后阶段的学校教育的建设重视不足。我国少数民族地区有限的各类型大中专院校多为文教类,而与市场紧密联系的科技型、管理型、电子信息方面的人才十分匮乏。西部地区每万名劳动者中具有中专以上学历及初级职称者仅92人,不及东部地区的十分之一,这与入世后要求的现代教育培养模式是极不相称的。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yll/200466.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