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教育关键是解决好乡村办学问题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0推荐〗〖字数:2400字〗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使农村教育的话题又一次成为社会关注的教育热点

近年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步伐加快,国民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但是城乡之间的发展差距拉大,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明显滞后。农村发展的滞后也突出反映在教育事业上。据2003年农业部对不同地区农村2万农户的调查,在户均2.49个劳动力中,文盲、半文盲为0.33人,占劳动力的13.3%,高于全国城乡平均水平8%,中西部农村则更高;小学文化程度的0.97人,占38.9%;初中文化的1.00人,占40.2%;高中文化的0.19人,仅占7.6%。从技术素质看,户均劳动力具有专职技术职称的只有0.07人,占劳动力的2.8%,接受过职业教育与培训的只有0.12人,占4.8%。从从业情况看,户均劳动力从事纯农业的1.73人,占劳动力的51.4%,以农为主的0.45人,占18.1%。“文盲、半文盲与小学文化程度的人数超过农户劳动力总数的半数以上”和“从事纯农业、以农业为主的人数占农户劳动力总数的三分之二以上”的状况说明,重视农村教育喊了这么多年,效果并不乐观;留在农村和从事农业的劳动力大多数文化技术素质偏低,其受教育的程度远远不能适应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农村教育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相距甚大。把农村教育提到重要位置刻不容缓!

二、农村教育发展滞后,关键是乡村中小学校没有受到应有的重视

农村教育是指在农村地区对各个年龄段农民及其子女实施的各级各类教育与各种形式教育的总称。虽然农村教育包括了农村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但是农村学校教育应该是农村教育的基础和主体。就一个县域范围内而言,无论是学校数和师生数,乡村中小学校都是农村学校教育的“大头”。据湖南按城市、县镇、乡村三类的统计,全省3700多所初中,在县镇和乡村的占总数的90.06%,而在乡村的则占县镇、乡村的68.18%;320多万初中在校生,在县镇和乡村的占87.5%,而在乡村的则占县镇、乡村的61.8%;初中18万多专任教师,在县镇和乡村的占86.0%,而在乡村的则占县镇、乡村的62.18%。小学也是如此。全省34500多所小学,在县镇和乡村的占95.25%,而在乡村的则占县镇、乡村的71.83%,4600多个小学教学点中,在县镇和乡村的占95.25%,而在乡村的则占县镇、乡村的74.53%;660多万小学在校生,在县镇和乡村的占88.30%,而在乡村的则占县镇、乡村的65.36%;小学30多万教师中,在县镇和乡村的占87.12%,而在乡村的则占县镇、乡村的64.24%。即使是高中,在县镇和乡村的学校数占了全省的81.09%,而其中在乡村的高中也占了县镇、乡村的40.81%。但是,乡村中小学校这种“大头”地位在实际工作中往往被忽略。从县一级来看,县里关注的是城关,关注的是高中。一讲重视农村教育,就是注重建设在城关镇的学校,就是重点建设县一中。在不少县,一方面是县一中因资金相对较多,担心社会各单位向学校伸手摊派而搞新校区建设,在农村学校教育整体经费短缺的情况下,盲目扩大公办高中优质资源,实际上是一种资源浪费和重复建设;另一方面则是乡村中小学还在分年改造危房,还在为生存奔波,这些学校连办学的基本条件还达不到,但是乡村中小学的问题却被“扩大优质资源”所掩盖了。

三、乡村中小学的办学,现阶段还不是扩大优质资源的问题,而是如何保证基本办学条件的问题

据我在湘南农村的调查,乡村中小学办学的困难和问题,集中反映在三个方面:一是师资队伍老化。在一个经济还相对好一点的乡镇,11所村小48名教师,平均年龄为53.5岁,40-36岁的不到10%,35岁以下的没有;在一个市的全部农村小学,信息技术、英语和音体美的教师几乎没有;不少学校是一人一班、一人一校,教师无法进行知识更新。二是办学经费短缺。尽管县级政府想方设法保证了教师基本工资的发放,但是学校办学经费和教师的津补贴则基本上靠收取的杂费和学校创收来解决。而收取的杂费又一般只有三分之一或四分之一留在学校使用。学校稍有不规范的收费行为就要受到严格的查处,而财政投入不到位则没有任何追究。这一手硬、一手软,使办学成为“无米之炊”,办学的难度就更大。一个离县城不远的村小,现有的一幢房子还是1955年修建的。1996年附近两村拟集资新盖一幢3层9间教室的房子,修到一层后因没有经费而搁置,这一放就是10年,现在还是那样搁置着。近年在布局调整中,据说这是要撤消的学校,但村民又苦苦要求不要撤,学校上下都难,只能勉强应付现有70多个学生、6个教师的教学活动。还有一所离县城也只有20来公里的村小,因发张奖状都没钱,连正常的教学活动都不好开展,每期只能在期末评一次三好学生发张奖状,而且经费还要校长先自己掏钱先垫付。学校10名教师一年下来没有发任何津补贴,只是在教师节时,校长化缘给每个教师发了50个煤球。三是办学环境较差。乡村中小学本来所处的地理位置就相对较差,更重要的是有些政策规定也是扶强未扶弱。如教师定编,师生比县城的学校是1:17,但乡村的却是1:25,县城生源充裕,教师也更多;乡村生源少,教师就更少。尤其从办学来讲,既造成了城市和县城学校资源的相对不足,还拉走了乡村中小学的生源,增加了乡村中小学生存的困难,加大了乡村学校与县城学校的差距。乡村中小学这样的办学环境,学生留不住,教师也留不住,稍微有点名气就另谋高就了。组织上要提拔市内一学校副校长到城边一乡镇学校当校长,这位副校长宁愿当一般老师,也不愿意去。以上这些情况并不是湘南的个例,笔者在湖南各市州了解的情况大体相同。乡村中小学办学的困难和问题,造成学生厌学、教师没有积极性,反过来又增添办学的困难,形成了恶性循环。乡村中小学的困难和问题,实际上就是农村教育的困难和问题。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yll/200863.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