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美文化与两国21世纪外交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150推荐〗〖字数:5100字〗

摘要:外交决策作为一项活动,必然受到的影响。印美两国不同的文化底蕴造成了两国外交政策的巨大差异,两国文化的共性对外交也有不可忽视的影响。文化这一无形的力量,以其独特的个性、理念和价值观为印美两国21世纪大国关系调整期外交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关键词:印度/美国/文化/21世纪/外交

印度有着5000多年的历史,拥有世界上最古老的印度河文明,文化传统厚重。印度又是个宗教国家,几乎人人笃信宗教。印度宗教对印度、政治、经济、军事、等都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它已成为印度文化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印度传统文化的主要载体就是宗教、宗教社团和那些崇信宗教的民众,其中印度教徒就占人口总数的80%以上,无疑印度教是印度文化的主要代表者。当今印度多元文化与现代文明共存,印度21世纪外交战略的调整和理念、观念上的转变与突破,均与作为软国力的文化息息相关,这是印度新世纪外交战略调整的基础。而美国是由移民组成的国家,那些在欧洲旧大陆遭受迫害的清教徒移民,在北美大陆不断发展过程形成了美国的文化,一种本质上源于基督教信仰并与资产阶级民主、自由、开放等价值观念、道德准则相融合的美国白人文化也生成了。“这种文化模式被称为‘WASP’(WhiteAnglo-SaxonProtestantCulture)文化,即盎格鲁-撒克逊-白人-新教文化。”美国得克萨斯大学教授罗伯特?格罗登曾把美国文化概括为“基督教、资本主义和民主的特别混合物”。美国在对外交往中,历来重视文化的作用,从早期扩张中传教士的海外传教活动,到二战后政府积极制定和推行的旨在确定美国战后世界领导地位的对外文化战略,都表现出力图借助其自身文化价值观念影响并控制世界的强烈欲望。

一、印美文化的差异性与两国外交

印度的政治文化是指印度怎样“看待自己国际地位,与他国关系,影响外交政策制定和实践的比较稳定的政治心理、政治情感和政治价值观等。”在印度主要表现为大国主义情结。贾瓦哈拉尔?尼赫鲁在《印度发现》一书中就写到“印度以它现在所处的地位,是不能在世界上扮演二等角色的,要么就做一个有声有色的大国,要么就销声匿迹,中间道路不能引动我。”后尼赫鲁时代印度领导人强烈的大国意识丝毫未减。英?甘地执政后想使“印度不仅作为印度古代文明的继承者、主宰南亚的强国和不结盟运动的领袖,而且希望使印度成为受人尊敬的重要国家和国际社会的重要角色。”印度人民党1998年上台,这个植根于印度教文化土壤中的政党打出印度教文化这面旗帜,强调在文化上要保持印度传统文化的纯洁性和价值观,提出“文化民族主义”,强调民族主义的实力外交,多次进行核试验,追求有核的大国地位。2004年国大党重新上台,继续保持不让他国染指印度文化圈的政策,积极奉行东进政策,改善与东南亚国家关系,与美国军事演习增多,势力渗透到中国南海等,大国形象日益明显。而美国是大国霸权主义外交政策,最早登上北美大陆的英国清教徒正是以“上帝选民”的身份,抱着在新大陆建立模范基督教会的“使命感”来到北美大陆的。这些北美的先民们认为自己是上帝选民,有着天定命运,要教化全世界。这种宗教观深深影响了美利坚民族,成为美国的灵魂。美国人一直想把“天赋使命”表达为一种外交政策中无私的“利他主义”,即美国对世界所做的一切都是为了传播文明,维护道义。美国认为对维护世界其他地区的“民主、自由、人权”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加上印度国内很大一部分人主张排斥西方文化,认为西方文化是以个人主义和物质享乐为中心,而印度文化是以集体主义和精神追求为基础的,两者不相容,印度认为必须坚持印度教文化和“印度教特性”,国家才能发展。笔者认为,文化对国家的外交政策有很大影响,印度人民党上台后提倡的“文化民族主义”以及强烈地追求大国的意识,导致印度的外交政策比较激进,外交政策明显向美国倾斜;尽管印度想同美国建立一种新的、切实可行的政治和军事关系,以提高印度在世界事务中的地位,但反美在印度仍相当有市场。加之,印美在建立世界新秩序以及人权、主权等基本国际政治理念的理解上存有的严重分歧,美国政治文化中“天赋使命”观指导的霸权外交的无限放大,越来越与印度大国主义政治文化中的权力追求与大国目标相违背,双方在国际事务中的利益认同的相异,是导致印美双边关系难以实现根本性改善的重要原因。来自于争霸精神的矛盾必然导致双方关系的复杂化。早在国大党2004年上台伊始就与盟党及左派政党达成“最低执政纲领”,明确指出:新政府将“在地区和全球问题上奉行一套独立的外交政策,保持过去的传统”,并“促进国际关系中的多极化,反对一切搞单边主义的企图”。有稍微拉开与美国距离的趋势,但不会很大。印度政府2007年10月被迫暂时搁置推进核能协议就是明证。印度加大与其他国家的合作,如2007年12月,印度就与中国在云南开展陆军军事演习,使两国关系更进一步。美国试图借助核能合作拉拢印度,想将印度捆上其战车恐怕并不容易。

印度的主体文化为印度教文化。自然,印度理念的形成也是以印度教的发展为基础的。尽管在印度历史上受不同宗教影响的各种思想流派侧重点有所不同,但无论是婆罗门教(后来称为印度教),还是佛教、耆那教在教义和哲学上都有一种重精神、轻物质,重灵魂、轻肉体,重直觉、轻理性的倾向。与此同时,印度的民族工业面临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印度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念也在前所未有的规模上遭受西方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冲击。捍卫印度教传统文化和经济民族主义的思潮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表现得更为强烈。可以看出,虽然民众追求精神满足、鄙弃物质要求,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社会的和谐安宁,不致于因物欲膨胀争夺生存资源而纷争不断。但是,这样的生活方式也必然导致消费过于压制,难以形成有效的市场需求并有力地拉动经济增长,也与资本主义国家急切要打开印度市场的心态相矛盾。而且印度对外贸易中长期实行限制进口和奖励出口的政策。除通过征收高额关税以关税壁垒限制进口外,印度还通过对商品进口实行许可证制度等数量限制之类的非关税壁垒手段,长期对进口商品实行严格的数量限制。而美国“在新世纪继续沿用新‘门户开放’政策。除了其他具体的因素外,还在某种程度上反映出了美因主流文化中的一种倾向。美国文化造就了社会重视商业的风气,这也是美国走向发达的动力。”美国文化中的扩张性与社会重视商业精神的结合必然会使美国把发展的眼光伸向境外,不断地开辟新的海外市场。美国认为“亚洲大多数国家仍实行贸易保护主义,这意味着它们要削减的关税和其他壁垒比我们要削减的规模大得多,这样就可以大大改善我们进入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市场的机会。”分析可以看出,美印两国文化对于市场的理解是有明显区别的,美国在印投资要充分考虑文化的影响;另外印度民众对物质要求的淡薄、外来商品的抵制心理以及政府对贸易的保护都与美国急切打开印度市场相矛盾,因此两国在外交上为市场问题必须不断地协商。笔者认为印度市场的不断开放是一种趋势,印度与美国的数量限制争端案的败诉就是一个例子。开放的市场必然对印度民众的思想造成冲击,印度融入到国际市场中来是历史的趋势。

二、印美文化的共性与两国外交政策的制定

印美两国在社会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上具有共性。塞缪尔?亨廷顿教授认为政治文化内涵相近的国家易于形成合作关系。印美两国被认为最大的民主国家和最强的民主国家,彼此之间形成了民主的文化价值认同,政治文化的民主色彩是两国关系改善的一个重要前提。笔者认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文化与英国移民到北美后形成的美国文化之间存在某种易于拉近两国关系的“亲和力”,印度曾经是英国的殖民地,经过殖民同化,成为了印度的国语,自然印美两国都被纳入了英语文化圈,这是拉近两国关系的一个重要推动力。自“911”事件发生后,印度在美国亚洲战略中的地位不断上升,这两年更是渐入高潮。2005年3月,美国国务卿赖斯访印,公开表示要帮助印度“成为21世纪的强国”。2006年2月,美国总统布什访印,这是布什2001年入主白宫后第一次踏足新德里。印美核合作是印美两国战略伙伴关系的基石,标志着美国对印度政策的重大调整。美国对印政策调整的主要目的就是拉拢印度,扩大美国在亚洲的影响力,借助印度在亚洲施行平衡外交,其中对中国的态度可以看出两国对社会主义国家疑虑的共同文化心理。美国的强大又使印度时时有求于美国。

对印度来说,美国在政治、经济、军事和外交上的影响都是举足轻重的:在经济方面,美国是向印度提供双边援助较多的国家,也是印度重要的贸易伙伴、投资者及技术提供者;在政治与外交方面,需要同美国维持工作关系以免自己沉寂于西方社会。美国已成为当今世界惟一的超级大国,其经济、技术和军事优势以及在当今国际政治中的霸主地位使印度认识到,印度的国家利益将通过全方位提升与美国的关系而得到满足。印度文化中的大国思想,在印度真正成为大国以前,会使两国关系进一步拉近。而且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矛盾使得印度和巴基斯坦两国在克什米尔地区争端的谈判难以取得大的突破,美国的外交介入可能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所以雷西塔?C?谢韦认为,印美这两个民主大国都认为加强合作对双方有好处。对印度来说,倚赖与美国的良好关系来发展经济、摆脱贫困,提升自己的国际地位,以实现其在世界上发挥重要领导作用的雄心。从今天的局势分析看出,美印、印日关系可能演变为所谓“价值观共同体”进而形成对中国的大包围,似乎与文化也有较大关系。印美两国文化的交流不断加大。除了印度风情的服饰和饰品外,英美娱乐明星也非常喜欢印度文化,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红极西方世界的英国“披头士乐队”开始,英美艺人对印度音乐和乐器就赞赏有加。好莱坞女星们非常青睐瑜珈,练瑜珈似乎是她们疯狂的生活方式中保持“正常”的第一选择。印度在外交方面推广印度的文化很少通过外交官方手段而达到了在美国宣扬本国文化目的的经验值得我们借鉴。随着印度同美国关系的密切,两国交往日益增加,美式英语在印度大有流行之势。如明显的元音、清晰的R音等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印度人的英语口语中。文化的交流起到了政治外交想达到而很难达到的效果。“成为国际政治中一国政府为达到其外交目的而运用的一种特殊政策工具”。

三、结语

从国家层面上分析,由于各个民族、国家都有自己的一套比较稳定的政治文化价值体系,并以这些价值体系来指导和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因而这些价值观念和政治信仰往往以不同的方式影响到该国国内外政策的制订和实施。“公众舆论的形成源自于共同的政治认同,统一认同的形成深受该国文化的影响。同时,外交政策的制订受一国政治体制的制约,而在一国政治体制的形成过程中,文化往往有着特殊的作用。文化为外交政策制定中判断和处理与别国的关系提供了一种认同基础和价值参考,影响着一国公众舆论和国家舆论的利益指向,决定了外交政策的价值取向和可供选择的范围。”从主流舆论看,双方既对发展双边战略关系抱积极态度,对合作前景有良好预期,但同时印美均对对方怀有戒心和不信任。从上分析可以看出,两国文化既有不同又有较大的发展空间。

美印关系的发展到现在还没有一定的模式可寻,两国关系的不确定因素仍然存在。异质或异源政治文化的碰撞有助于各国政治文化的发展。纵观世界文明或文化发展史,正是文化差异才成为文化间交流、移植、吸纳、整合与借鉴的动力,也正是各民族对世界文化资源多样化的贡献,才使人类文化繁衍、生息,促使人类文明的发展。客观上讲,美国主流文化价值观基本上适应了美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成为维系社会正常运作的基础。在这些文化价值观的作用下,美国社会能够长期沿着自己的轨道发展,这说明了美国文化中的确存在着可供他国学习或借鉴的方面。但不可否认的是印度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积淀对美国文化的影响。在一个相互依存日益加深的时代,“文化上的相互理解显得越来越重要,它不仅是不同文化融合的先决条件,而且是把国家间冲突减少到最低限度的最好途径。”美印在处理两国之间关系时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才有利于两国关系的进一步发展。

尽管从文化视角透视国际问题具有独特的意义,但一国的外交是一种内容丰富的政治活动,它需要多视角的思考和把握。对一国外交的政治文化解读只是增加了研究视角和丰富了研究方法,旨在加深对该国外交的理解。政治文化分析只有和其他因素,如政治、经济、军事等的分析相结合,才能全面、客观和深入地认识和理解国际关系问题。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whyjlw/251301.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