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商业广告翻译中的文化对接现象

打印本文 - 下载本文〗〖0条评论 - 150推荐〗〖字数:3500字〗

内容摘要:广告实质上是一种跨交际活动,在翻译中需顺应译入语文化,从文化心理、文化观念及文化审美三方面对接原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使译文保持原广告的宣传效果。

关键词:商业广告、翻译、顺应、文化对接

广告翻译既是两种语言间的交流,又是两种文化间的交流。由于英汉文化差异的客观存在,要想成功完成这一语际转换过程,保持和原广告大致相同的宣传功能、相近的文化传递功能和移情感召功能,在翻译中应顺应译入语文化,对接原语文化和译入语文化。否则,译文就难以得到译入语受众的认可,无法实现广告诱导功能,甚至会违背大众文化和审美水平,从而严重影响商品销售。

广告翻译中文化对接的理论基础

作为商品宣传的一种形式,广告英语翻译实质上就是一种跨文化交际活动。Verschueren的顺应论认为,语言使用过程就是语言选择的过程。语言使用者之所以能在使用语言的过程中做出恰当选择,就是因为语言具有变异性、商讨性和顺应性。语言的变异性是指语言具有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可能性;商讨性指所有的选择都不是机械地严格按照形式——功能关系做出的,而是在高度灵活的原则和策略的基础上完成的;顺应性指语言能够让其使用者从可供选择的项目中灵活变通,从而满足交际的需要。鉴于以上观点,为保证译文和译文受众之间语言交际活动的顺利进行,同时保证译文和原文广告效果的一致性,作为媒介的译者,应对原语广告文化和译入语文化进行对接,灵活地进行翻译。

广告翻译中的中西方文化对接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是文化不可或缺的部分。汉英文化分属两大文化体系,即东方文化体系和西方文化体系。两种不同的文化体系,形成了不同的文化传统、思维方式、审美习惯,同时也形成了不同的语言风格。王佐良说:“翻译中最大的困难就是两种文化的不同”。依据顺应理论的观点,在商业广告翻译时,译者应针对文化差异,从异文化心理、文化观念及文化审美三方面进行文化对接,使译文保持和原广告一样的宣传效果。

(一)广告翻译中译文与译语文化习惯及文化心理的对接

中西方不同的地理环境、文化环境、生活环境形成了各自鲜明的民族特色。比如,迥然不同的文化习惯使得中西方人在用词的褒贬含义方面也不一样。中国人所指的“西风”、“西北风”往往是凛冽的寒风;而英国人心目中的“西风”却是温暖的风,如It’sawarmwind,westwind,fullofbirds’cries./AndApril’sinwestwindanddaffodils.(JohnMansfield:OdetotheWestWind)。所以,我国东风汽车公司在翻译“东风”牌汽车的商标名称时没有直接译成EastWind,而是另辟蹊径,把东风译成Areoles(风神),主要考虑到中西文化差异,不失为翻译的佳作。“风神”在世界大多数国家被视为“吉祥”和“美好”。

在中英文广告对译中还有很多成功例子,它们对接了两种语言的文化习惯,译语准确无误地再现了原文的创意。如,KissMe牌唇膏,在西方人看来是亲切自然、幽默诙谐并富于浪漫色彩。如果直译为吻我,大多数中国人会有尴尬甚至冒犯之感。所以按其音译为“骑士美”,美字也凸显了唇膏令女性魅力四射的效果。另外,Fresh-upwithSeven-up,提神醒脑,喝七喜,Seven-up被译作“七喜”,也迎合中国消费者“吉利、喜庆”的文化心理。

文化差异因素常常会制约语言的使用,在广告翻译方面则表现为获得不确切的、有时甚至是错误的广告信息。如,减肥保健药品在以减肥为时尚的美国十分走俏,但我国的一种出口试销“轻身减肥片”却无人问津。市场调查结果显示,问题出在该商品的英译名Obesity-reducingTablets,在美国人看来此药是专为obesepeople(特大胖子)服用的,有违购买者的心理,改译为SlimmingPills后打开了销路。再如,中国的万象牌电池在国外也面临同样的尴尬,因为它被译成了“WhiteelephantBattery”,在英语国家,“Whiteelephantmeansuselessandaburdentopeople”。可见,广告翻译中必须顺应目标语文化,完成相异文化间的对接。

(二)广告翻译中译文与译语文化审美的对接

中西方受各自历史传统、民俗习惯、经济发展等影响形成了迥然不同的审美情趣。一种文化中被推崇的事物,在另一种文化中未必能引起共鸣。广告翻译是语言翻译,又是文化翻译。根据顺应论观点,翻译中应注重译文与译入语文化审美的对接,再现原广告的创意效果。

龙,在汉民族文化中不仅是美的,而且是一种图腾,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历来被视为权利、力量、吉祥的象征。然而在英语文化中,龙却是恐怖的怪物,不具任何美感,谈“龙”色变。“亚洲四小龙”在英美报刊上因此被变通译为“亚洲四小虎”,东风“雪铁龙”被译为Citron。国际知名饮料Sprite在英语中意为小精灵,带有可爱之意。而汉语中,小精灵似乎和鬼精灵在语义上有相似之处,因此,依照中国人的审美观念被译为“雪碧”,“雪”象征吉祥如意;“碧”意味“清澈透明”,该产品很快得到中国消费者的广泛认同,销路大开。

在汉文化中白色是纯洁的意思,但英文中的white有时候却含有贬义,因此,上海产的“白翎”钢笔在打入国际市场时由于它的译名“WhiteFeather#39;’而无人问津。因为英文里有句成语:toshowthewhitefeather,表示软弱胆怯,有临阵脱逃之意,这样的笔自然就不会受欢迎。

(三)广告翻译中译文与译语价值观的对接

中国汉文化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主张“中庸”,突出“集体主义”,反对“自我”意识,而英语文化强调“自我”,突出“个人主义”。因此在广告语言创作中,西方英语广告常以“个性”、“独立”作为主题,以促销产品的个性化感受作为卖点,以针对个人的口吻对目标顾客进行说服,大量使用祈使句。据语言学家统计,广告中有四分之一以上的独立句是祈使句。祈使句本身包含请求、命令、劝告、号召人们做某事的意义,恰恰符合商业广告劝说和敦促消费者采取行动的目的。

中国集体主义的价值观反映在广告语言的创作上,从众心理成为促进购买行为的主要因素。不少广告文案极力说服异质市场的消费者购买同一种产品,如,“男女老少皆宜”(suitableforpeopleofallages),“大家都喜欢”(lovedbyall)等,这样的广告由于未能突出产品的目标顾客群,缺乏明确定位,极易遭遇西方消费者的冷遇。而随着中国经济融入到全球化进程中,中国消费者也渐渐开始彰显个性,追求与众不同,广告翻译也随着营销理念的变化而变化,满足消费者群体差异。如,CleanClear译为“可伶可俐”,深受少女们的青睐,迎合她们的审美心理,让人联想到聪明伶俐的小女生形象。Olay(玉兰油)、Avon(雅芳)等译名都是针对女性群体,选用“玉”、“芳”等女性喜爱的字眼。

(四)广告翻译中译文与译语文化其他方面的对接

英汉两种语言和文化在长期发展中,积淀出许多习语、成语典故,而这些习语、成语典故都有其浓厚的民族色彩,多数英汉习语建立在一定的文化背景上,翻译时顺应目标语文化背景,套用其文化习语,将会激起目标语消费者的兴趣,产生好的宣传效果。Helaughsbest,whorunslongest.谁跑得最长,谁笑得最好。这是一个轮胎的广告。看到这句广告词,我们都会会心一笑,想起另一句我们更为熟悉的“Helaughsbestwholaughslast”。此句广告中,用runslongest去替换laughslast,显得十分亲切,宣传效果明显。在翻译上,句型工整对称,字数相同,易懂易记,还采用了断句的译法,把主句和定语从句分成两个短句处理,言简意赅,符合中文表达习惯。又如,飘柔(Rejoice)的广告语“Startahead”的译文为“成功之路,从头开始”。译文采用了双关这一修辞手段。飘柔是洗发水的品牌名称。所以从“头”开始;另外,中国文化中有“好的开始等于成功的一半”的观念,意蕴耐人寻味。

综上所述,广告翻译是语言与文化的统一体。文化内涵差异客观存在,因此,翻译时应顺应目标语的文化习惯、审美观及价值观等,对接两种文化,译出符合消费者审美情趣和心理需求的广告词,实现与原广告等效的宣传价值。

版权声明: 请尊重本站原创内容,如需转载本范文,请注明原文出处:中国范文模板网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whyjlw/251313.html

    相关评论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