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现状管窥
衡量音乐教育成败的最主要标志当属受教育者音乐素质的高低。
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向前推进,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中小学生的音乐素质究竟怎样,至今还很少看到有这方面的调查评估结果,以至于我们很难对音乐教育所取得的成绩以及所存在的问题做一个真正客观全面的、有说服力的结论。往往是从教师教学改革角度评价的多,而从学生音乐素质提高角度评价的少,评价时或者过分悲观,抹杀了业绩,或者又盲目乐观,夸大了成果。这对我国音乐……
在各地数十位基层音乐教师的参与和帮助下,我们最近在全国范围内进行了一次中小学生音乐素质问卷调查。这次调查涉及到北京、上海、河北、河南、山西、山东、安徽、陕西、江苏、浙江、吉林、新疆、内蒙古、甘肃、江西、四川、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等20个省市自治区。调查学校包括省级、地市级城市学校18所,县级以下乡镇、农村学校11所。调查学生总数为1541人,其中,小学低年级学生221人,小学高年级学生561人,初中学生512人,高中学生247人。在选择调查样本时,我们尽可能地考虑了调查省市、地区、学校、班级的典型性和代表性,兼顾了发达与不发达地区,城市、乡镇与农村学校,小学与中学,先进班级与后进班级等各个方面。尽管这次调查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代表性,但客观上讲其结果并不可能完全反映我国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整体状况。不过,管中窥豹,可见一斑,这次问卷调查所获得的结果应该说多少还是从一个侧面描绘出了我国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基本状况,也反映出了一些令音乐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
需要说明的是,衡量一个人音乐素质高低的因素有许多,考虑到问卷调查的局限性和中小学生的特点,也基于本人有限的能力,本次调查不可能面面俱到地对调查对象的音乐素质进行全面测评。为此,我们主要从歌曲演唱能力、音乐鉴赏能力、音乐知识技能、音乐兴趣爱好等方面对学生进行了调查了解。下面就本次调查在这几个方面所获得的结果做一个简要总结和分析。
一、歌曲演唱能力
歌唱能力并不能全面反映一个人音乐素质的高低,但很难想象一个不能歌唱的人其音乐素质会是多么地高,尤其是对中小学生而言。
那么,中小学生会唱歌吗?中小学生究竟能够演唱并记住多少首歌曲?他们唱的又是一些什么样的歌曲?这似乎是几个非常简单的问题,但没有调查我们却很难对此贸然推测和给予准确回答。而这几个看似简单的问题也正是最有说服力却又最易被人忽视的问题。我们的调查便是从这几个问题开始的。
统计结果显示,在所有调查对象中,有20%的学生不看歌谱只能背唱1-5首歌曲,31%的学生能背唱5-10首,17%的学生能背唱10-15首,9%的学生能背唱15-20首,8%的学生能背唱20-25首,有15%的学生能背唱25首歌以上。如果考虑到中小学音乐课本中的歌曲数目以及通过广播电视媒体在社会广为传播的歌曲数目,这一结果显然并不令人乐观。
就这个问题我们还对地市级以上学校和县级以下学校,小学低年级、小学高年级、初中、高中分别进行了统计,得出的结论是,地市级以上学校的学生能演唱的歌曲数目要明显多于县级以下学校的学生;年级越高,能演唱的歌曲数目也越多。如:只能背唱1-5首歌的,地市级以上学校是16%,县级以下学校则有23%;小学低年级有37%,小学高年级有18%,初中有17%,高中有13%。能够背唱25首以上歌曲的,地市级以上学校有17%,县级以下学校是14%;小学低年级只有2%,小学高年级有9%,初中有17%,高中有37%。应该说,这一结果与我们的想象是一致的,反映出城市学校与农村乡镇学校在音乐教育方面存在着一定差距,也反映出学生接受音乐教育时间长短与歌唱能力之间的正比关系。
那么,学生能演唱的这些为数不多的歌曲又是怎样学会和掌握的呢?主要是在学校音乐教学课堂上由老师教会的吗?调查显示,事实并非完全如此:只有37%的学生说这些歌主要是由老师教会的,而多达51%的学生承认大多数会唱的歌是自己听录音或看电视学会的,另有5%的学生说是自己看歌谱学会的,7%的学生则是同学之间互相学会这些歌的。
对这个问题,城市学生与农村乡镇学生之间、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表现出了较大的差异。承认“大多数会唱的歌是自己听录音或看电视学会的”学生比例为:地市级以上学校有55%,县级以下乡镇农村学校只有41%;高中有57%,初中有63%,小学高年级有50%,小学低年级只有14%。而承认“大多数会唱的歌是由老师教会的”学生比例为:地市级以上城市学校只有31%,县级以下乡镇农村学校有48%;高中只有12%,初中有26%,小学高年级有42%,小学低年级有80%。另外,有23%的高中学生说大多数会唱的歌是同学之间互相学会的。
与上述问题相联系的另外两个问题是,学生会唱的歌主要来自音乐课本内还是来自音乐课本外?这些歌主要是青少年歌曲还是通俗歌曲或其他?调查结果是:59%的学生会唱的歌主要来自音乐课本外,余下41%的学生会唱的歌则主要来自于音乐课本;42%的学生会唱的主要是通俗歌曲,45%的学生会唱的主要是青少年歌曲,另有13%的学生会唱的歌多数是民歌和外国歌曲。同样在这两个问题上,城市学生与农村乡镇学生之间、低年级学生与高年级学生之间差别很明显。66%的城市学生、84%的高中学生演唱的歌主要来自音乐课本外(大多为通俗歌曲),52%的农村学生、80%的小学低年级学生演唱的歌则主要是音乐课本上的(大多为青少年歌曲)。
综观上面的调查统计结果,除了得出我国中小学生歌曲演唱的整体水平并不太高这一基本结论外,我们还可发现:社会音乐环境尤其是大众传播媒体对学校音乐教育的作用是很明显的,它对中小学生的影响力甚至有可能超过学校音乐教育,由此我们也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的提高并不能全都归功于学校音乐教育。尽管社会音乐环境可能在音乐教育内容等方面给学校音乐教育带来一定冲击和负面影响,但它客观上有力地促进了中小学生音乐素质特别是歌唱水平的提高。社会音乐环境对学校音乐教育的这种影响在城市学校学生以及高年级学生中表现得更为明显,这些学生所拥有的客观条件和主观心态使之更易于接受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和熏陶。这一现象启示我们,学校音乐教育一方面必须主动与社会音乐环境联手,形成合力,充分利用其有利于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因素;另一方面也必须对自身加以认真反思与检讨,努力提高自身质量,特别是在教学内容和歌曲选择上要充分考虑中小学生身心特点和审美规律,以增强学校音乐教育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凝聚力。
在对学生歌曲演唱能力的调查中,我们还特别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你能准确、熟练地演唱国歌吗?”结果是:有86%的学生回答说“能”,14%的学生回答说“不能”。对不能熟练演唱国歌的学生所分别统计得出的结果是:地市级以上学校为11%,县级以下学校为20%,小学低年级学生为24%,小学高年级学生为12%,初中学生为14%,高中学生为11%。显然,这样的结果是难以让人接受的,国歌不是一首普通的歌,要求甚至强制中小学生人人会唱国歌,这不应该算是音乐教育对学生的苛求。
二、音乐鉴赏能力
对于普通人,音乐素质的高低恐怕更多地是体现在音乐鉴赏能力方面,爱听音乐的人其音乐素质通常会比不听音乐的人的音乐素质要高出许多。可我们常常看到一些老师和家长却无法容忍自己的学生和孩子塞着耳机忘情地聆听音乐的样子,其实他们是在阻挡着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一条最佳途径。
尽管如此,在我们的调查对象中,依然有66%的学生说自己养成了欣赏音乐的习惯,只有34%的学生还尚未养成这一习惯,如果我们考虑当前中小学生繁重的学习负担,考虑一些老师和家长对学生听音乐所持的消极态度,可以认为这是一个比较好的结果。当然,高年级学生与低年级学生之间还是存在着一定的差距:有欣赏音乐的习惯的高中生达77%,而小学生只有48%。爱听音乐是人的天性,学校音乐教育有责任创造条件、排除干扰,好好地保护学生的这种天性,这应该是学校音乐教育所承担的一个极为重要的任务。
听音乐能有效提高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大部分学生也具有听音乐的好习惯,但这并不意味着目前我们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就已经达到了较高的水平。下面这组统计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在聆听音乐时,能基本想象出音乐所描写的景象的学生有58%(高中要高,为77%),不能产生任何联想与想象的有42%(小学要高,为52%)。
在谈到欣赏音乐的感受时,认为感受最深为“令人愉快”的学生有46%,感受最深为“音乐真美”的学生有41%,在欣赏音乐时“谈不上有什么感受”的学生有13%。此项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之间差别不大。
在听一首不熟悉的歌曲时,能准确地打出音乐节拍的学生只有37%,不能打出音乐节拍的学生高达63%。此项不同年级、不同地区之间差别不大。
在欣赏歌曲时,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歌词内容上的学生有29%(小学低年级为60%、小学高年级为27%、初中为22%、高中为17%),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歌曲旋律上的学生有50%(小学低年级为22%、小学高年级为47%、初中为60%、高中为65%),注意力较多地集中在演唱者身上的学生有21%(小学低年级为28%、小学高年级为26%、初中为18%、高中为18%)。此项地市级以上学校要明显好于县级以下学校。
通常情况下,决定学生选择演唱(或欣赏)歌曲的主要因素是“歌词写得好”的占18%(地市级以上学校为13%、县级以下学校为28%),主要因素是“旋律优美动听”的占57%(地市级以上学校为65%、县级以下学校为40%),主要因素是“演唱者是自己崇拜的偶像”的有25%(地市级以上学校为22%、县级以下学校为32%)。此项不同年级之间差别不大。
在欣赏乐曲时,完全不能分辨是什么乐器演奏的占27%(小学低年级为51%、小学高年级为26%、初中为17%、高中为28%),能分辨得出个别乐器的占51%(小学低年级为37%、小学高年级为53%、初中为60%、高中为44%),能分辨得出某些乐器的占22%(小学低年级为12%、小学高年级为21%、初中为23%、高中为28%)。此项地市级以上学校要明显好于县级以下学校。
在欣赏歌曲时,完全不能分辨美声、民族、通俗唱法的占25%(小学低年级为63%、小学高年级为22%、初中为17%、高中为12%),基本上能分辨的占60%(小学低年级为32%、小学高年级为64%、初中为71%、高中为58%),完全能分辨的有15%(小学低年级为5%、小学高年级为14%、初中为12%、高中为30%)。此项地市级以上学校要好于县级以下学校。
在欣赏音乐时,完全不能分辨出民族音乐与外国音乐的占21%,基本上能分辨的占50%,完全能够分辨的有29%。此项较其他各项,不同年级之间、不同地区学校之间存在的差距相对要小一些。
应该说,仅凭以上几道选择题所涉及的这几个方面以及学生所做出的选择,就给学生音乐鉴赏能力的高低做出准确鉴定是不太可能的,但是,从上面这些统计数据中我们还是可以发现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
首先,部分中小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很大程度上还是停留于感官的、娱乐的层面,演唱者、歌词内容以及欣赏者自身情绪等一些非音乐的因素对学生的欣赏喜好影响较明显,学生从音乐中获得的感受、体验和通过音乐引发的联想与想象还比较肤浅、有限。这些问题一方面与中小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和审美特点有关,另一方面也反映出目前我们的学校音乐教育在欣赏教学方面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且也没有对社会音乐环境发挥出应有的导向作用,致使学生的音乐欣赏品位受社会音乐环境的影响较深。
其次,音乐鉴赏能力是音乐素质的一种综合反映,不掌握一定的音乐知识技能,不具有基本的音乐常识,音乐鉴赏能力就不可能得到提高。而且,即便具备了一定的音乐基础,如果我们不能有意识地、灵活地把它们运用于欣赏教学之中,运用于音乐欣赏活动之中,那么,学生的音乐鉴赏水平也难有真正的提高。一般来讲,在音乐教学中,节奏练习没少做,各种唱法及各类乐器的音色特点、民族音乐的特点等知识也没少讲,但孤立地训练与传授,很难获得满意的效果,因为音乐并不就是知识技能。中小学音乐教学主要应该是在音乐中学习知识技能,又把知识技能灵活地运用到音乐之中。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yll/200791.html
上一篇:日本教育改革的新自由主义侧面
下一篇:教育机会平等的哲学思考
相关题目范文范本
按字数查找教育理论与实践
相关评论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