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研究性学习
[摘要]《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实践是素质改革中一项重要举措,本文分别从教师的知识结构层面,地位、角色的改变,教育理念的变化和教育教学方式四个方面,阐述研究性学习对教师能力提出的挑战及要求。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教师能力、挑战、要求
随着我国教育体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实践对传统教育行为中教师的地位、所起的作用,承担的角色,教育观念,知识结构、教学行为提出了巨大的挑战。
一、对教师自身知识结构的挑战
该课程研究性学习中所研究课题是多样化的,有的超出教师的专业领域,有的虽然属于自己的专业领域,但由于教师缺乏与实践相结合的经验或理论把握不够深入也难于驾驭它。面对以上情况,很多教师已开始意识到自己知识能力上的不足。有的教师讲: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选取的研究课题,自己根本没有系统研究过,如何去完成指导学生的任务。有的讲:过去我走进教室,对于教什么,学生提出的问题,不能说有100%的把握,也有90%的自信,但现在进入学生的研究性课堂,心里总是“志石不安”。
针对以上情况,如何改变教师在研究性学习中,知识不足,知识结构单一的状况呢?方法是: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观念。勇于吸纳新知识,更新自身的知识结构。除了本学科专业外,对其他学科也应有广泛兴趣,并不断获取其他学科知识。教师只有广博知识,才能指导了学生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并且能鼓励引导学生不断取得好的成绩。
二、对传统教师地位,角色的挑战
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设,使得教师在教育教学中的地位、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在该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教学方式的实践中,教师角色发生了变化。
1.学生学习的参与者和组织者。研究性学习具有探究性特点。这一特点决定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不是过去哪种被动的理解教师传授知识的方式,而是积极地去发现问题,主动地寻求解决问题,探求一定结论的自主式的学习过程,以上这一特点,把教师从以往那种主导地位拉下马,教师已不是包揽学生一切学习任务的角色而变成了学生学习的参与者、组织者和建议者。
2.学生学习的指导者。应试教育下,教师的指导作用,一般仅限于本学科范围内,体现在发现学生的疑难,所存在的问题,然后给学生以指导,进行解惑,解难,最后把学生引导到唯一时标准答案上来,而且这种指导作用较为单一,且仅限于学科内部。但在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研究的课题范围广,各不相同,遇到问题困难也不一,这样教师那种传统教学意义上的指导显然失灵。
原文地址:http://www.fanwenmuban.com/lw/jxlwlw/197278.html
上一篇:没有了
下一篇:论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思维训练
相关题目范文范本
按字数查找小学语文教学论文
相关评论
- 评论列表(网友评论仅供网友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本站同意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